聽說特步贏麻了?
來源/新零售商業評論
作者/響馬
北京半程馬拉松終點線前的一幕,迅速引起熱議,作為賽事贊助商之一的特步很快陷入輿論“漩渦”。
其中,一位網友發帖稱:“我是一個跑渣,但也算得上是馬拉松業余愛好者……我謹代表我自己聲明:終身不買特步任何產品。”
面對不斷高漲的質疑聲浪,4月15日,特步相關負責人回應媒體稱:“目前情況還在確認與多方調查核實中,后續有進一步的信息會第一時間進行溝通。”
饒有意味的是,特步回應的前一天,準確地說,4月14日上述賽事結束沒多久,就有馬拉松垂類自媒體發文直呼:“特步,陷爭議,但贏麻了。”
該文章寫到:“本屆賽事的贊助商之一特步無疑成為討論的重點,以至于風頭蓋過了冠名贊助商蒙牛。但無論如何,如今,特步已成為當之無愧的跑鞋品牌No.1。”
質疑和爭議被一句“無論如何”快速帶過,但令人疑惑的重點是,特步真的贏麻了?
01
主業增長失速
在特步官方網站上,新零售商業評論看到,其發展歷程按時間節點得到簡略介紹。比如,1987年,“三興”(即特步前身)創辦;2001年,“特步”誕生;2007年,試水馬拉松項目。
對于馬拉松項目,長江證券一份報告分析稱:“在運動鞋大類中,跑鞋是體量最大的具有專業功能性的運動鞋。近年來,參與馬拉松賽事的人數不斷增加,慢跑相關運動產品需求亦隨之上升。”
僅就馬拉松賽事人數而言,上個月,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路跑總參賽人次為605.19萬人次,全國至少有250萬人完成過半程馬拉松或全程馬拉松賽事。其中,大眾精英等級跑者共計8.05萬人。
馬拉松火爆程度顯而易見,從這個角度看,特步確實抓住了“馬拉松紅利”。
從發展路徑看,首先,特步聚焦慢跑領域,接連推出各種跑鞋,還在線下搭建跑者俱樂部,細化不同跑步場景,包括全馬、半馬、3~10公里、訓練跑等,且根據不同跑步需求搭配不同級別的材料,形成產品矩陣,建立了覆蓋全場景的“跑圈生態”。
其次,贊助國內頂級賽事和馬拉松專業運動員,全力提升品牌聲量的同時,將自身與“冠軍”“破紀錄”等關鍵詞深度綁定。
據“財經無忌”梳理:“不論是何杰上個月在無錫馬拉松刷新中國馬拉松紀錄,還是旗下的其他幾位簽約運動員在福岡馬拉松刷新紀錄,在慶賀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的文章中,許多都強調了他們腳上的特步跑鞋的功勞。”
兩種路徑合力之下,2021年,特步集團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元,一年內股價上漲近三倍,而前段時間“特步國際”發布的2023年財報顯示,去年特步集團實現營收143.46億元,同比增長10.9%。
該財報還特別說明,中國內地的重點馬拉松賽事中,特步跑鞋的穿著率于所有破三(跑進三小時內)跑者中高居榜首,并位居國際及國產品牌第一。
這些戰績看上似乎很美,在此背后,作為特步的主營業務,以跑鞋為重心的鞋履業務卻增長失速。
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特步集團服裝業務收入為59.04億元,同比增長20.6%,而在各地馬拉松頻頻露出、霸榜賽事的鞋履業務收入81.72億元,同比增長5.3%,媒體直言:“增速大幅落后服裝業務,與集團整體營收增速10.9%相比,像是遇到了瓶頸。”
除了主業增長失速,庫存周轉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據去年三季度披露的數據顯示,特步主品牌零售折扣水平為7折至7.5折,渠道庫存周轉時間為4個半月至5個月。最新財報顯示,平均存貨天數仍維持在90天,而在2019年至2021年均不到80天。
這意味著,特步在渠道的累積庫存較多,換言之,在消費端,特步并沒有前述戰績看上去的那么能打。
02
難繪第二曲線
主業增長失速,特步卻沒有放慢追趕“老大哥”的步伐。
2023年,在特步上市15周年儀式上,特步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前面肯定是安踏、李寧兩個老大哥在帶領我們,但特步也會積極跟上,我們一定會思考怎樣更進一步。”
對于“怎樣更進一步”,特步的一大策略是和安踏一樣——后者通過收購和運營FILA、始祖鳥、迪桑特等諸多國際品牌,建立了國際品牌矩陣,完成了品牌多元化,而特步選擇“積極跟上”,發力國際品牌矩陣建設。
從2019年開始,特步先后砸下超24億元,將4個國際品牌收入囊中。具體來說,索康尼(Saucony)、邁樂(Merrell)以專業運動為主,蓋世威(K·Swiss)、帕拉丁(Palladium)定位時尚運動,試圖彼此互補,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根據特步的第五個五年規劃(2021年至2025年),包括索康尼在內的新品牌預計2025年收入規模達4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
不難看出,特步希望在主品牌“特步”之外,通過4個國際品牌的布局和運營,繪制第二增長曲線。
然而,現實是骨感的。
和安踏旗下的FILA、始祖鳥等國際品牌相比,特步這4個國際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要遜色一些,體現在營收上,索康尼、邁樂所在的專業運動板塊2023年收入接近翻倍至7.96億元,但體量仍然很小,且經營利潤僅有84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專業運動板塊接近8億元的營收和數百萬元的經營利潤構成了強烈反差,媒體發現,為了推動索康尼、邁樂加速出圈,特步因此“犧牲了一些毛利率”。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特步整體毛利率為42.2%,專業運動的毛利率僅為40%,不說低于整體毛利率,連大眾運動的毛利率也“打不過”。
饒是如此,索康尼是特步4個國際品牌中唯一實現盈利的品牌,其他品牌仍需要“輸血”。難怪媒體直指:“想要與安踏、李寧縮小差距的‘老三’特步,顯然還需要更多能賺錢的子品牌。”
從4個品牌目前的發展形勢看,特步仍在加大投入。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索康尼及邁樂在中國內地分別有110家品牌店及4家品牌店,而特步表示“將繼續致力拓展和加強索康尼于中國內地零售網絡”。
與此同時,蓋世威將“持續加速在中國內地高線城市的高端購物中心開設門店”,為迎合高端消費群體,帕拉丁也將“通過在中國內地多個高線城市開設新店,以擴充業務版圖”。
一邊是加速擴張,一邊是“需要更多能賺錢的子品牌”,對特步而言,這是擺在眼前的挑戰,需要和時間賽跑。
03
市值蒸發超200億
不管是主業增長失速,還是難繪第二增長曲線,都為特步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一點,資本市場已經提供了某種佐證。
從營收來說,上市15年來,特步總營收已經增長近10倍。然而,2023年以來,特步股價屢屢斷崖式下跌,營收和資本市場的表現“完全不匹配”。
據界面新聞報道,2023年11月14日,特步股價收跌16.49%,創下公司2019年3月底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即使是發布年營收逼近150億元的2023年財報,特步國際的股價也沒有迎來上漲,反而呈下跌之勢。
4月15日港股收盤之時,特步國際股價下跌5.47%,繼續下跌勢頭。據新零售商業評論計算,若從2022年7月的14.64港元/股算起,至昨日收盤的4.49港元/股,其市值已然蒸發超200億港元。
為何特步在資本市場持續遇冷?
關鍵原因是,當主業增長失速,以4個國際品牌為主角的第二增長曲線也沒有真正落地,整體競爭力不如其他對手。
正如界面新聞、“財經無忌”等多家媒體所剖析的,在中國市場上,亞瑟士等國外品牌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的注意力,而在主營的跑鞋業務領域,安踏、李寧都在大力布局,加速爭奪,昂跑、Hoka One One、薩洛蒙等小眾跑鞋品牌也有一批擁躉,逐漸嶄露頭角。
從定價看更能獲得直觀感受:特步品牌的跑鞋大多集中在400元至700元價格帶,針對專業運動員和精英跑者的競賽跑鞋在1000元上下,這兩個價格帶里都是對手林立。
在前一個價格帶,匹克、鴻星爾克等品牌一直以性價比為打法,“下探著碳板跑鞋下沉市場的價格邊界”,在目前的消費環境下,這種打法顯然更直接、有效。
在后一個價格帶,前述多個小眾跑鞋品牌都在精準、有力地瓜分市場。
舉個例子,數據顯示,2023年,薩洛蒙主導的亞瑪芬“戶外性能”業務在大中華區實現了146%的增長,超過全球18%的增速,助力該業務攬下16.7億美元(約合120億元人民幣)營收。
急需直擊重重問題,提升整體競爭力,特步卻陷入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馬拉松輿論“漩渦”,媒體認為,這次爭議“很有可能讓特步多年的努力毀于一旦”。
多年努力“毀于一旦”只是推測,但上述爭議的“殺傷力”不可小覷。這也說明,面對消費者也好,面對資本市場也罷,抑或面對廣大馬拉松跑者,特步確實麻了——不是贏麻了的“麻”,而是麻木的“麻”。
參考資料:
1.《特步陷入北京半馬“假賽”爭議》,界面新聞
2.《“跑步”沒拯救特步:業績增長不如預期,股價已跌去2/3》,藍鯨財經
3.《一個月股價累跌四成!特步發生了什么?》,中國商報
4.《特步,陷爭議,但贏麻了》,我愛馬拉松iLoveMarathon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