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丹尼斯原總經理蔡英德去世,曾說一生熱愛百貨業
出品/聯商網
撰文/蔡建楨
4月24日,據頂端新聞報道,鄭州丹尼斯百貨有限公司原總經理蔡英德于4月22日去世。
資料顯示,蔡英德祖籍臺北,1968年畢業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德文系,1969年開始闖蕩商海,涉足零售業,完整地經歷了臺灣零售業的初創期、發展期、競爭期和成熟期,具有豐富的商業閱歷和操作經驗。
1993年初次來到上海的蔡英德,驚訝于內地商業的發展與機遇,了解愈深,愈是熱血沸騰。1995年,受臺灣東裕集團董事長王任生之邀,來到鄭州操刀丹尼斯百貨的籌組工作,隨后擔任鄭州丹尼斯百貨總經理,締造了一代商業傳奇。
二十多年來不斷進取,從丹尼斯百貨人民店發展到如今的600多家店,從鄭州逐步拓展至河南多個地市,形成以鄭州為中心、輻射河南的大銷售網絡。連續多年入圍中國連鎖百強,旗下丹尼斯大衛城去年業績高達94億,是鄭州的頂奢商業,引領了整個鄭州甚至河南的風向。
《聯商網》曾報道,丹尼斯百貨自從1997年11月16日開業以來,以百貨、量販、便利店等不同的業態形式,深入當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開拓進取的商業精神,引領鄭州乃至河南大地的商業發展。十年礪劍,終成中原商業霸主,追尋丹尼斯百貨成功的原因,除了董事長王任生的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之外,另一主角也功不可沒,他就是蔡英德,因此,他也有鄭州商業“教父”美譽,可以說是鄭州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蔡英德一生熱愛百貨,并以此為職業志向,而終生不改,終生不疲。他曾說,在職業生涯中,最崇拜的人是王永信,90多歲,死在職場上。他也曾說,商業不是高科技,只要用心去做,投入時間,就能得到提升。商業是無止境的,用更多的心,投入更多的時間,就能得到更多的回報。
他的一些經營理念即便放在如今,也堪稱經典。2007年,《聯商網》曾在丹尼斯百貨鄭州人民店對面的新亞建國飯店專訪過蔡英德,以下為當時的采訪記錄,一起來回顧一下:
聯商網:目前丹尼斯百貨各業態的發展現狀如何?
蔡英德:我們是零售專業集團公司,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已經有七大業態,即百貨、量販、超市、便利、物流、倉儲、精品店,我們的百貨業態還有八大形態,即精品店、百貨店、名品店、折扣店、品牌店、生活店、商品店、名品街。
大賣場做的是管理,而百貨店做的是理念,講究規模和規格,不同規模和規格的百貨店有不同的屬性。只有深刻把握不同店鋪的屬性,才能做出準確地定位。所以,我們才把百貨的形態分這么細,否則,我們無從掌握百貨店的定位。
我剛剛來到鄭州的時候,發現有“商業大廈”、“商城大廈”兩個百貨公司,就很奇怪:“商業”和“商城”怎么能夠做店名呢?他們肯定沒有摸清自身店鋪的屬性,讓人搞不清到底是批發還是零售。當時我就認為,這么做不能夠長久的。
我們的發展是以鄭州為核心,放眼河南市場,保持本地化經營與‘三級管理體制’。剛進入河南市場的時候,我們就定下來十年內不出河南市場,現在看來,再過十年我們還是不會出河南市場的。當然,在未來,我們會以‘百貨店為基礎,大賣場為重點,便利店為補充,物流為中心,發揮多業態集團經營優勢’,繼續做深做透河南省域市場。
聯商網:你們在1997年開出第一家百貨店之后,出于什么考慮在1998年開出了丹尼斯量販店?
蔡英德:丹尼斯開出第一家百貨店后,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當時鄭州的消費市場是兩極化的,高收入者認為丹尼斯不夠高檔,中低收入者認為丹尼斯的東西太貴。我們第一家百貨店的模式是百貨+超市,應該說是很正統的經營模式。但看到鄭州市場的這種局面,我們改變了經營模式,把超市改為大賣場,也就是量販店。
聯商網:您已經沉浸鄭州商場達12年,歷經鄭州零售市場的商戰,如何評價目前鄭州零售業的現狀,以及商場之間的競爭?
蔡英德:鄭州的商戰,從亞細亞商場開始,我認為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服務的競爭,在一個顧客買東西都不給‘食品袋’的年代,你給顧客一個食品袋,就可以留住很多顧客的心。
第二階段的商戰是規模和硬體的競爭。如果你的物業就不適合做百貨店,那么,即使處于再好的地段,也做不好百貨店。在這個階段,誰的物業條件好,誰做的好,誰做的對,誰就有優勢。
第三個階段的商戰就是發展和理念的競爭。做量販比拼是中央采購,連鎖競爭;做百貨店是單店經營,每個百貨店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都是無法復制的。做超市不連鎖,就會退出;做百貨店,不‘進’也則退,這個‘進’就是理念和規模。未來三年內,在鄭州,2萬㎡以下的百貨都將退出市場,這就是商業發展的規律。不尊重商業的規律,不達到商業的標準,你就要退出,或轉型。
我認為,所謂 ‘商戰’,是商圈和發展戰略的競爭。在鄭州,你不能夠把‘商戰’看作是丹尼斯百貨跟大商新瑪特的競爭,也不能看作是丹尼斯量販跟家樂福、家世界(華潤)的競爭,而是商圈與商圈的競爭。哪個商圈好,消費者就到哪個商圈去購物。商業的發展也是一個規模的競爭,即使在一個很好的地段,你僅僅給我一個10000㎡的物業做百貨,我也肯定是活不了,因為達不到百貨的規模效益。
門店與門店的競爭已經不是我們所關注的重點,我們重點關注的是商圈的培養,以及未來五到十年十年的發展。零售行業的發展,七年為一個階段,我們連兩個七年都沒有走完,怎么能說競爭呢?零售行業是百年大計,即要看眼前,更要看長遠。
聯商網:面對鄭州商場如何激烈的競爭,丹尼斯百貨用哪些優勢以致勝?
蔡英德:我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連鎖化、規模化發展及集團信息化發展;
第二,多業態、多形態的復合型組合,達到互補和組合的效應,將具有絕對的市場競爭力;
第三,較早進入市場,取得先入為主的時機優勢,建立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河南本土品牌;
第四,加強本土與外地加工型產業,自設食品廠的商品開發力,體現商品的獨有性、特色性和廉價性;
第五,自建物業,我們有83%的物業是自建的,降低了我們的租金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時也不受物業方的制約;
第六,自主物流系統,減輕廠商負擔,降低商品的缺斷貨、以及存儲等物流成本。
圖為升級后的丹尼斯百貨人民店,是當時鄭州最時尚商場
聯商網:作為具有多年品牌管理實戰經驗的商場掌門人,您是如何看待大型百貨商場與品牌廠商之間的關系?
蔡英德:大型百貨商場與品牌之間的關系,說‘唇齒相依’、‘共榮共生’等大道理,行業人士都明白,但在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卻沒有達到這種關系。我們丹尼斯百貨與代理商之間的問題,在其他百貨店也是存在的。百貨商店與品牌的關系,應該是唇齒相依的關系。
現在很多品牌及代理商也是集團化發展,表現就是品牌組合、跨業發展。隨著品牌商的優勢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強勢,跟商場一定有一個“碰撞”,產生火花,這是必然的。這個趨勢只有在大陸會顯得特別突出。在大陸,品牌商都是以品牌組合的形式與商場談判,都要捆綁式進場,作為商業人士,我是十分反對的,‘橋歸橋,路歸路’,捆綁式的談判是無法實現彼此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的。當然,某品牌商進入了我效益好的店,若是我一定逼著你進入效益差的店,也是不對的。
我們比較喜歡跟國際級的品牌商合作,因為他們到哪里都是同樣的條件,不管是在北京還是鄭州,都是一樣的條件,降低了談判和交易的隱性成本。
我認為,可以通過“七三擇理”解決目前的品牌商與大型商場之間的‘碰撞’。所謂‘七三擇理’,我強勢,‘我七你三’;你強勢,‘你七我三’。但一定給對方留下活路,絕對不能夠‘二八’或‘九一’。當我請你進入我效益差的門店時,就‘我三你七’,而不是說,你不去我效益差的門店,就在我效益好的門店撤你的柜臺。但你也不要用‘捆綁’或者‘強壓’我接受你的條件。
聯商網:作為從臺灣過來的高級經理人,您是如何處理“經理人與老板”、“臺干與陸干”之間的關系?
蔡英德:以前,臺灣經理人與大陸經理人還是不太一樣的,大陸的職業經理人很多都是從國營企業出來,帶有一定的國企作風,而在臺灣,老板就是老板,經理人就是經理人。就像我,丹尼斯集團從我而下,都要穿正式的工作服,佩戴工作證,老板呢,穿什么樣子的衣服都可以,因為他就是老板。
現在經常看到經理人與老板鬧矛盾,我覺得是簡直不可思議的:經理人與老板怎么會理念不合呢?你選擇一個老板,首先要了解老板的個性、風格,理解、認同、傳承老板的企業文化,要么調整心態,要么走人。一個專業經理人必須清楚:經理人可以一走了之,但老板卻不能。所以最終是老板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要能夠交代。經理人絕不可以跟老板當面發生沖突。
所以,在我們這里,從來沒有‘臺干’與‘陸干’之分,老板就是資方,我們就是經理人。我們來到這里就要認同、傳承老板的思想文化。做商業就要講究倫理,當一個人沒有倫理的時候,如何運作企業的倫理呢?
聯商網:在丹尼斯的發展歷程中是否遭遇到了人才的瓶頸呢?
蔡英德:在我們丹尼斯,從來不會用一個30多歲的新人做主管或基層員工,我們所有的主管都是從基層提拔起來的。在我們大賣場業態發展的九年中,沒有一個人員工是從家樂福或者沃爾瑪過來的。在基層,主管們都是20歲多一點,那么,他們怎么領導一個具有30多歲左右的,做同樣工作的員工呢?
我們這里從來沒有空降部隊,這是我們本地化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百貨店的發展中,現在即使有臺干過來,還沒有他們的位置。現在臺灣一些好的品牌,反而進不了大陸好的百貨店的‘臺面’。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兩岸百貨店的操作模式幾乎沒有什么差別,而你臺干在品牌的管理方面又沒有特別的優勢,我為什么要用你呢?
在過去十二年的發展中,丹尼斯根本不欠缺人力,隨著丹尼斯的快速發展,人才肯定是缺乏的。在企業的發展中,我們特別重視人才的培訓,注重內部挖掘潛力,你只要做的好,就有更大的發展機會。發展就會碰到人才的瓶頸,人才是每個企業所渴求的,但是我們不存在人力的問題。
做零售,薪酬普遍的待遇是不好的。但是,我們要重點鞏固骨干層級的員工薪酬,基本照顧一般層級的員工薪酬,其他的人員薪酬就放開,否則,人力的成本就很大。
聯商網:您認為丹尼斯有哪些成功的經營模式值得業內借鑒?
蔡英德:如果談大賣場,我們經營的高度是不夠的,管理的力度一般,但基本上還可以。但是,我們百貨的經營理念還是領先的。
我們的經營不能夠與北京、上海這類城市來比,但是就河南市場而言,有很多的百貨商店來考察、學習我們的發展模式。做百貨就要靠調整,所謂的‘調整’,不管是品牌、布局的調整,還是規劃的調整,都要尊重商業的規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百貨店的改造成果要經過半年到一年的運作效果來檢驗。
百貨經營沒有標準的模式,關鍵是經營理念的創新,在操盤過程中,你看到丹尼斯的定位,更要明白丹尼斯為什么這么定位。
我認為,百貨店的經營發展有三個階段:一調整,通過調整,不斷地提升;二升級,不僅是品牌的升級,也是經營管理的升級,經營理念的升級;三跨越,通過一個不斷地調整,持續地升級,才有跨越。
同時,我們還從媒體報道中摘錄了蔡英德的一些經典觀點。
關于商業信仰
2007年:做百貨就要靠調整,所謂的“調整”,不管是品牌、布局的調整,還是規劃的調整,都要尊重商業的規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百貨店的改造成果要經過半年到一年的運作效果來檢驗。
做超市不連鎖,就會退出;做百貨店,不“進”也則退,這個“進”就是理念和規模。
2009年:希望丹尼斯二七路百年大店開業,到時候會賦予它一個新的名稱,這個店將建成整個中國的經典店面。
2009年:大賣場是商圈的競爭。服務是零售業永恒的課題。
2011年:河南是投資的熱土,興業的寶地。職工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這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2013年:做商業一定要以回饋消費者為主,特別是店慶。要以視同開業的狀態忠實回饋,這才是店慶真正的本質和精神。
2015年:MALL的時代已經來臨,是未來的必然趨勢。我認為丹尼斯的大衛城應該可以代表河南的零售業,我相信未來二十年沒有人可以取代。
關于服務理念
“服務”這個詞是零售業最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果從管理的角度來講,也是最形象、最難教的地方。因為它是一種人的素養或語言與表情的習慣問題,不是靠管理動作來要求就可以做好的。“顧客服務導向”是零售經營理念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零售業管理工作永恒追求的目標。
A.服務不應是免費的。作為商業,我們應正確地引導消費觀念與消費習慣,而不能誤導。無償的服務是永遠做不好,也做不完,更做不完美;不能寵壞消費者,也不能忽悠消費者。
B.服務應該是有償的,即按勞取酬是合理的。在高成本時代的背景下,服務是人、事、物的費用支出,一旦形成慣例,若要減少或消除,消費者的滿意度就會下降或是造成反效果。
C.服務不應是浪費的。即隨意性的服務將造成資源的浪費,在環保意識、綠色商業流行的今天,我們應積極響應節約型服務,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應倡導這種消費美德。
D.服務是體現尊貴的,即是有門檻的。雖說尊貴沒有貧富之分,沒有貴賤之分,只是有精致的,不是量化的,只有衷心的,不是利益的,更不需要用高昂的代價來換取的,有時它有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是一種表情,一種貼心就能得到顧客心底的滿意,這是服務精神的真諦。當百貨的VIP卡超過5萬時,就不是VIP了,量少才顯珍貴,要不斷地淘汰數據。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