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怎么哪哪都是“餐飲刺客”!
出品/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內參君
01
“刺客”圍攻餐飲圈,
消費者頻頻喊貴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如今餐飲圈,高舉性價比大旗,遍地是刺客,是天價。
前段時間,鐘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新增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901萬余元,風險信息顯示,該公司現存2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983萬元。
鐘薛高創始人林盛也被限高,只能坐綠皮火車進京。自去年起,鐘薛高就頻頻爆出裁員、欠薪、退租等話題。
頹勢的起點無疑源自“雪糕刺客”的吐槽。
“不認識的雪糕不要隨便拿,會變得不幸。”2022年夏天,當消費者無意中拿起冰柜中平平常常的鐘薛高,結賬時卻發現60多,才切實明白這句話的深意。
2018年殺入雪糕界,定位“中國高端雪糕”的鐘薛高,國風路線,營銷很猛,憑借一己之力拉高雪糕價格。
高價背后頻出的產品質量問題,也讓高價格≠高價值。雪糕刺客的心智一旦建立,相當于消費者主動拉黑了這個品牌,“搬出冷宮”的品牌案例則是少之又少。
轟轟烈烈的“反刺客潮流”開始興起,餐飲圈暗藏的“刺客們”一個個被發現,外表平平無奇,卻能無意中給人“狠狠來上一刀”。
先是麻辣燙,#只有發工資那天敢吃麻辣燙#登上微博熱搜。
有網友發文吐槽,“一根油條、一根寬粉、一片生菜、兩片藕、兩顆鵪鶉蛋、幾顆丸子…大家幫我看看,31塊錢,貴嗎?”
不少網友發帖聲援,隨隨便便一頓麻辣燙,能吃成正餐八九十的價格。
貴就一個字,我不止說一次。在2023年,麻辣燙上了7次熱搜,滿屏都是貴、貴、貴。
這背后和麻辣燙“按斤稱重”&葷素均價的策略有關,每種菜品都超過了日常價格,消費者對重量又不敏感。
雖然是將決定權交到了消費者手中,但這種“模糊定價”無疑會“忽悠”住一部分懶得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只拿了幾樣,價格卻奇貴無比。
和麻辣燙同理的還有“麻辣香鍋”刺客,與麻辣燙相比,麻辣香鍋食材分類更詳細,價格更高,小心翼翼,一頓吃上個七八十根本不是個問題。
隨后,“餐飲刺客”的吐槽陣地從自選品類轉移到了快餐。
在滿是9.9套餐的當下,“月薪兩萬,只敢在老鄉雞點兩個菜”的吐槽將老鄉雞等快餐品牌推向了風口浪尖。“到底是什么階層才敢在老鄉雞點三個肉菜?”
在老鄉雞吃個兩葷一素,差不多要40元起步,牛肉面新貴如陳香貴、馬記永,一份牛肉面就要26元……外出用餐成了打工人“每周五次的心痛”。
開在大商場、高檔寫字樓的快餐品牌逐漸被打工人拋棄,轉身向小巷走去,投身到蘭州拉面和沙縣小吃的懷抱里。
最后,“餐飲刺客”橫行在餐飲圈各個品類,各有各的貴法。
例如烘焙圈,源自紐約的貝果身價倍增,能賣到60元;來自銀座的吐司,一條98元,到黃牛手里一轉手,就能賣到300塊;面包越來越貴,月薪一萬,連面包都吃不起了。
例如火鍋圈,#為什么火鍋鍋底越來越貴了#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熱議。“195元的雙人團購套餐,鍋底就要68元,這么貴,感覺火鍋都快吃不起了。”
在不少網友曬出的消費記錄中,火鍋底料早已突破了三四十的舊印象,正宗重慶老火鍋88元,純純純牛油鍋99元……在各種現炒、好料與地道的加持下,鍋底越來越貴。
02
人人喊貴背后,
價格與價值的不對等
消費者頻頻喊貴的背后,是消費理性的回歸,是消費者價格敏感度的大幅提升,是產品價格與價值大致對等的新趨勢,更是一種更質樸的餐飲時代的回歸。
回到最初的“雪糕刺客”,憑借著高調的品牌打法起勢的鐘薛高,有相關分析師提到,一般來說雪糕的成本并不會太高,之所以能賣到60多元的高價,背后還附加了社交屬性和情感價值
盡管增加了原材料上漲的成本、物流&電商成本,但營銷費用可能占了大頭。簡單來講,就是你電梯里看到的刷屏廣告,明星巨大的代言費,這些成本都轉移到了你手中的一支雪糕。
但隨著理性的覺醒,消費者不買單了,不僅不為營銷成本買單,更不為社交價值買單了,消費者的需求回歸到了最本質,不再附加七七八八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
這也是近幾年網紅餐飲聲量越來越小,存活周期越來越短的原因。
盡管情緒價值已經成為了俘獲年輕消費者的新轉手,但這點依舊要建立在扎實的產品基礎上,而非“空中樓閣”,吃不飽、吃不好,怎么樣的情緒價值都不會產生。
消費者理性回歸的,也伴隨著餐飲信息的公開。在火鍋底料被喊貴后,不少火鍋品牌公開了底料成本,來增加消費者的信賴感。
4月份,老鄉雞發布了長達20萬字的《老鄉雞菜品溯源報告》,將菜品配料、食材供應商明細、操作工藝等菜品制作涉及到的所有環節。
這無疑是極大地保障了消費者知悉商品和服務情況的知情權。也更能讓消費者理解在家庭用餐和外出用餐在各個環節的差別。有更清晰的認知,才有更明智的消費選擇。
當然,當下的餐飲環境并不是追求性價比,價格越低越好的時代,而是一個質價比的時代。
能讓消費者甘心買單的,是產品價值遠遠大于產品價格,獲得極大滿足感。就像當下自助品類的風行,也源自消費者消費心理的極大滿足。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