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樂也漲價,還有誰是“3元飲料”的堅守者?
來源/品飲匯觀察
撰文/山海
“飲料漲價”頻頻登上熱搜。
去年可口可樂與康師傅的漲價,讓網友感嘆“3元飲料消失”,不少網友還在評論區留言:“可口可樂漲價,我就喝百事可樂。”
但近期,百事可樂似乎也要漲價了。根據業內流傳的一份關于百事可樂“零售價調整通知函”顯示,自5月中旬起,百事可樂汽水的零售價格將進行調整,其中550ML的主力產品建議零售價將調整為3.5元。與此同時,隨著建議零售價的調整,商品供貨價格建議也作出相應變動。
而百事可樂的漲價也宣告在中國3元飲料市場最具影響力和大眾認知度的四大品牌“兩樂”“康統”中,僅剩統一飲品仍在堅守陣地,沒有正式宣布漲價。
01
康師傅、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都在漲價
這一次百事可樂的漲價也早有預警。
在今年4月份,網上就流傳出一份武漢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的《調價通知函》。其中就提高受成本和市場因素影響,自5月起將對產品的供應價格進行相應調整,每箱將漲價1~2元。
而此次零售價的調整很難不讓人聯想是否有受渠道端供貨端上價傳導來的“余波”影響。
不僅僅是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康師傅從去年開始就頻頻傳出漲價消息,部分漲價政策更是已經在終端落地。
根據此前康師傅發出的調價通知顯示,康師傅中包裝(500ml)產品,建議零售價從3元/瓶調整至3.5元/瓶,1L裝則從4元/瓶調整至5元/瓶。
鄭州太古可樂也曾于4月18日在官微上發布通知稱,將上調部分商品價格,具體包括500ML可樂、雪碧、芬達、醒目、零度、零卡等產品,建議零售價調整為3.5元/瓶。但或許是出于市場考慮,這次的漲價通知很快被叫停,太古可樂也刪除了之前的公告。
根據筆者走訪的部分終端渠道網點來看,相較此前價格,可口可樂與康師傅飲料漲價確實影響到了部分終端。
在成都泰合財富中心芝麻屋便利店中,筆者發現相同規格下可口可樂的產品確實比百事可樂稍貴一些,同樣500ml的產品,百事可樂售價3元,可口可樂售價3.5元,詢問店家得知可口可樂價格早就上漲了,而百事可樂目前還未接到漲價的消息。
在樂多24小時便利店,康師傅冰糖雪梨售價在3.8元,至于為何比外面貴,店員解釋為公司統一定價;在永輝超市中,筆者看到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500ml瓶裝售價均在2.8元,但綜合多個口味和規格對比下來,百事可樂產品價格相比確實會略低于可口可樂一點。
同時,從走訪的多家便利店中,康師傅系列產品的售價也存在部分維持原狀,部分漲價的情況。
有行業人士表示,廠家調整出貨價和零售價調整一方面確實是因為來自原料端的成本上漲,另一方面也跟終端門店的經營成本上漲有關,原本就薄利多銷的模式在經歷房租、物價、水電成本上漲后有點難以支撐終端門店的運轉,導致終端門店少進或者不進低利潤產品,選擇高毛利的產品,這也是廠家會調整零售價格的一大原因。
也有從業者表示,飲料企業的漲價是一個大趨勢,尤其對于頭部飲料品牌來講,在產業升級、物流成本、員工工資、原料成本普漲的大背景下,想要在新一輪的競爭周期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需要投入更多的市場費用,也就需要更高的利潤空間來支撐。
同時,一線品牌的漲價也間接給了更多二三線品牌生存的空間,畢竟在相同產品同等價位的情況下,一線品牌面對二三線品牌幾乎是成碾壓之勢的,但康師傅、可口可樂等品牌終端零售價格的上漲,無疑是給了中小品牌更大的生存空間。
02
漲價大潮下,誰還在堅持?
盡管漲價的大趨勢不可避免,但也有“逆潮流”者。
統一羅智先就在“漲價潮”中多次表示,堅持不漲價。羅智先認為,除非逼不得已,否則漲價不是選項,他認為,若是因原物料而漲就要反映在售價上,那會漲不完,所以寧可透過改善運作流程或是生產模式的精進,利用這段時間重新檢視;假如只是單純漲價,久而久之對于組織解決問題不是好事。
2023年,羅智先再次強調“不漲價”的決心,并從“凍漲”進化到“抗漲”,他認為透過運作的流程或精進模式,把成本優化,一定會比直接漲價來得好。
不僅僅是統一堅持不漲價,在渠道端品飲匯還發現今麥郎、依能等品牌也依然沒有受漲價潮影響。
尤其是在北方市場上,3元的今麥郎冰紅茶、綠茶依舊盛行,不僅如此今麥郎飲料還祭出“加量不加價”的法寶——推出750ml產品與普通500ml裝產品擺在一起,價格一樣,給消費者突出大瓶“性價比”。
元氣森林今年也開始試水3元飲料賽道,推出一款含電解質“外星人WAVE風味水飲料”,價格上這款產品600ml規格定價為3元左右。
此外依能旗下的電解質水、檸蜜水等的產品售價也均在2.5元~3元區間。尤其是在量販零食系統中,依能給到的價格往往是相對較低的。例如:市面上電解質飲料的終端零售價普遍在5塊左右,依能推出的電解質飲料卻能做2.9元/瓶;果味蜜水系列,單瓶售價更是只有1.8元/瓶;在大家熟悉的功能飲料品類中,依能則主打“加量不加價”,價格比相同品質的產品便宜得多,1L裝的終端售價僅為5元。
楊迎時就表示,量販零食渠道通過優化供應鏈、砍掉經銷商,大量采購并壓低進貨價在價格上確實做到了更低,也在飲料價格普漲的背景下給到了消費者更多的實惠,但這種模式能夠長期有效地存在還有待時間檢驗。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百事可樂價格的上漲,還是此前康師傅、可口可樂的提價,都在終端引起的熱議,不少消費者表現出明顯的抵觸情緒,這無疑是給了如統一、今麥郎等品牌更多的發展的機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