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衣,攻占男士衣柜
出品/刺猬公社
作者/弋曈
釣魚這項戶外運動的圈子,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十個釣友九個黑”,釣友們紛紛堅信,只有經歷過陽光的洗禮,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釣魚人”。
不僅如此,釣魚圈以“貌”取人者甚多,釣魚人常常“以膚色論釣技”,他們湊在一起,或是擼起袖子展示著胳膊上的袖子印,或是較量著自己的膚色對應著幾級釣手。
但最近兩年,隨著防曬的討論度越來越高,防曬的風也吹向了釣魚佬。
小紅書上,關于釣魚這項運動的筆記有8萬篇,單“釣魚防曬”的筆記就高達3萬篇。釣魚佬們開始拿出寫論文的態度研究不同品牌的參數,從頭部品牌蕉下,到運動品牌迪卡儂,小眾品牌coolibar等等。防曬產品已經成為釣魚裝備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釣魚愛好者世超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不防曬不行啦,頭幾年不當回事,后來胳膊曬傷、額頭曬傷,天稍一熱就發癢,現在本人只約夜釣。”
世超的釣友也表示,以前防曬只靠釣傘,夏季釣魚就躲進茂密的竹林里,保證釣位向南即可。但現在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熱浪一陣接著一陣,此時打傘已經不頂用了,最好是全身防曬武裝。
曬傷對皮膚的傷害是不可逆的,防曬不只是防曬黑,更是防止曬傷。意識到這一點后,許多曾經受“智商稅”論調影響、對“蕉下們”嗤之以鼻的消費者,對穿防曬衣的態度也完成了“質疑、理解、成為”的180度大轉彎。
越來越多的男性收起了“防曬羞恥”,開始認真對待防曬這件小事。
防曬羞恥,被男性拋棄
兩年前,虎撲社區曾有一門熱帖——“男性打傘為何會被嘲笑?”
彼時,“防曬”是屬于女生的“特權”,并與精致生活劃上等號,而曬黑皮膚則被認為是男性陽剛之美的真實寫照。
2013年,蕉下推出第一款明星單品小黑傘時,也曾被認為是“女性品牌”。無論太陽如何毒辣,男生們羞于光明正大地采取防曬措施,非單身者蹭女朋友的傘,單身者只好直面陽光而行。
蘭因曾送給男朋友一把“防羞恥”的遮陽傘,上面赫然寫著四個大字“不熱就行”。尼克也認為,過去,男生打傘首先要過“心理關”,防曬似乎成為了一種“需要刻意解釋”的生活方式。
而今,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男性主動撿起防曬自由,反抗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長期規訓。
工作日晚間在北京某地標性商場走進蕉下的門店,店內選購各種防曬服配的消費者里,近半數都是男性。
卸下防曬羞恥后,防曬工作之繁瑣又成為橫跨在男士防曬面前的第二座大山。
畢業之后,尼克來到廣州工作,他發現廣州人對于防曬有著一種近乎于自然的松弛感,大街上撐傘而過的男士不在少數。
尼克本是吉林長春人,一開始他并沒有防曬的習慣,但入夏以來,廣州的夏天特別長、特別難捱,防曬似乎變得越來越緊迫——走在馬路上只需10分鐘裸露的皮膚就會被曬得通紅。
盡管如此,尼克仍固執地認為“打傘、擦防曬霜這些事非常麻煩,反正通勤時間不長,忍忍也就過去了。”
蕉下敏銳地洞察到消費者對"一站式防曬"的需求和產品供給之間的錯位,改良了歐美的專業戶外產品皮膚風衣,推出更符合國人需求的防曬衣,為大眾的日曬防護需求提供了新的選項。
2024年以來,文旅賽道不斷升溫,而防曬經濟恰恰是由文旅熱延伸出的相關產業。旅游大盤崛起,也為防曬消費帶來了顯著的市場增量。
據中國經濟網,“五一”假期,北京市戶外防曬衣在京東的成交額在環比增長2倍以上,防曬褲、防曬袖套等產品成交額環比也都翻倍增長。
今年6月,端午節前夕,尼克“聽勸”地購入了他平生第一件防曬衣。放假之后,尼克與朋友相約去海邊音樂節“蹦迪”,起程之前,看到沒有準備任何防曬措施的尼克,朋友苦口婆心勸道:“在音樂節必備清單中,防曬衣排名第一,你可以沒有充氣沙發,但絕不能沒有防曬衣。”
來到音樂節現場,尼克深深懂得了朋友的良苦用心。音樂節往往選址在海邊、郊區等大片無遮擋空地之中,太陽下暴曬幾小時,紫外線強烈程度不亞于一場軍訓。
此外,音樂節人員密集,想要在這種逼仄的環境中,快樂“蹦迪”且不影響其他人,基本完全可以放棄打傘這種行為。
不只是尼克,很多年輕人的第一件防曬衣都是在戶外出行前甚至是旅途中選購的。
蕉下甚至在三亞、深圳等城市的多個景區都設置了無人售貨柜,小紅書上有網友形容,在下午三四點的太原鐘樓景區遇到蕉下的無人售貨柜,“就像魚兒找到了水”。
今年五一,彭博與女朋友一起前往青海旅游,此前,彭博一直堅信任何衣服都有防曬效果,于是攜帶一件棉質襯衫作為防曬衣出門。
結果,棉質襯衫不僅在早晚起不到防風的作用,在正午也達不到透氣、速干的效果,甚至襯衫的翻領無法防曬至脖頸,直到青海的紫外線將彭博的脖子曬傷,他不得已買了第一件防曬衣,交了一筆曾經認為的“智商稅”。
彭博感慨道:“西北旅游,平等地逼瘋每一個不懂防曬的人。”
事實上,日常衣物確實可以阻隔一部分的紫外線,但能否達到國標要求的“UPF(紫外線防護系數)大于40,且U-VA(長波紫外線)透過率小于5%”的防曬性能,難以衡量。
此后,尼克和彭博便成為了防曬衣的“忠實信徒”,不僅旅游穿、騎行穿,甚至出門遛狗也要穿上防曬衣。對此,尼克的評價是“穿防曬衣比打傘輕便多了,而且冰冰涼涼很舒服,穿了才懂。”
其實,在“后浪研究所”2024年春天的調研中,已經有超過七成的男性購買過防曬衣。而更早關注防曬的釣魚愛好者們,早就研究透了防曬衣的各項功能參數,并在知乎、虎撲上給男性同胞們分析如何科學選購防曬衣——先看UPF值和面料,再看克重和透氣性。
今年蕉下發布了防曬衣六維標準之后,ohsunny等品牌也開始公布涼感系數、透氣指數的檢測報告。隨著頭部品牌帶動品類參數透明化,越來越多的男性認識到了防曬品類的實際功能,防曬羞恥也逐漸成為了過去式。
防曬衣的秘密,藏在穿著體驗里
想要真正“懂防曬”是一件試錯成本相當高的功課,尤其是對于家庭防曬而言。
文婷是一位90后新手媽媽,她告訴刺猬公社:“夏天出門遛娃最頭疼的就是防曬,但小孩子皮膚敏感,防曬霜容易致敏。”此前通過新聞報道,文婷了解到,防曬噴霧不能對臉噴,有毒有害物質進入肺部之后,有可能導致白肺,于是在選擇防曬產品時,她更加謹慎小心,也更為頭痛。
文婷的兒子今年四歲,他從來不會老老實實地穿戴好防曬衣,出汗后感覺不舒服就隨手摘下,為此文婷嘗試過多款兒童防曬衣,但孩子都不愛穿。
了解情況后,文婷發現,小孩子的皮膚比成年人更嬌嫩,對面料不適感的反應也更強烈,再加上兒童多動出汗,面料如果不夠柔軟,出汗后頻繁摩擦就會傷害到小朋友的皮膚。
業內人士告訴刺猬公社,整體上,戶外服飾在童裝領域本就是非常小眾的賽道,品牌認為戶外是成年人的活動,對家庭出行的普及率并沒有那么高。在設計上,很多產品并沒有經過深度打磨就推出,因為做兒童防曬防護都是戶外品牌“順帶手”的生意。
市場空白、產品缺位讓兒童防曬的需求更緊迫、痛點更明顯,不只是國內如此,國外更甚。一位硅谷寶媽每年回國都要給孩子買蕉下的防曬衣,屬于歸國必帶品。
她表示,國內品牌在設計上的敏感度更高。比如,蕉下有一款無縫的運動防曬衣,這樣就會最大程度減少摩擦帶給皮膚的不適感。不僅如此,蕉下還將兒童防曬衣設計成好穿脫的小斗篷披肩版型,這樣也減少了孩子對于夏季多穿一件衣服的心理負擔。
多位受訪者向刺猬公社提到,面料與科技每個品牌都能講出“天花亂墜”的故事,但服裝的設計只有上身試過才知道。
刺猬公社在走訪蕉下門店時發現,好的兒童防曬衣的確有很多“看不見”的細節。
比如,成人防曬衣的拉鏈是直的,兒童則需要斜開拉鏈,這是為了避免孩子傷到下巴或者嘴唇;成人防曬衣的帽子帽檐更大,兒童則更緊更小巧,這是為了避免帽子遮擋視線。甚至兒童防曬衣帽子上還特意做了反光條,更容易讓家長在戶外環境中識別孩子方位等。
這些兒童特化的設計,均出自蕉下的設計師之手。沒有親自帶娃有過戶外體驗的設計師很難體會,這些細節的加持有多么重要。
因此,品牌的價值根基還在于對這個領域有多深的體驗、對客戶群體有多少誠意與了解。極致的穿著體驗往往是用一步步的切身實踐來沉淀與丈量,堅持走下去,是否成為頂級,時間自會有答案。
不僅兒童防曬,蕉下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對防曬痛點的洞察也都來自于設計師們歷經實踐且不斷打磨。
從第一件防曬衣開始,蕉下經歷了三次大迭代,無數次升級改版——為男性做更透氣、更具涼感的防曬衣,為兒童安全地探索戶外提供產品保障,為有暴曬環境出行需求和高強度運動習慣的人開發新的產品線。
對細分需求的洞察和把握,也讓蕉下從女性擴展到男性和全年齡段的消費者,建立了包含口罩、墨鏡、遮陽帽、防曬褲在內的全人群防曬服配的產品矩陣。
防曬衣們越卷,消費者越難選
防曬衣面世之初,背負了不少關于“智商稅”的誤解與偏見,時至今日,防曬衣已然從特定人群的功能性產品走向日常化、大眾化、全人群的必需品。
防曬衣市場正在以穩健之姿逐年增長,據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防曬衣行業標準白皮書》預測,2026年防曬衣市場規模可達554億,防曬服配的市場規模可達958億。
無論是更關注功能參數的男性,還是需要實用避雷指南的寶媽寶爸,面對各家產品層出不窮的防曬衣市場,都需要一套實用的選購指南來判斷“怎樣才算一件好的防曬衣”。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人群對于防曬衣的設計各有所愛,對于具體的功能需求復雜多元,比如部分男性更關注涼感,戶外工作者更關注防曬力和透氣性的平衡,防曬衣行業也亟待需要一個全面均衡、普適性的標準。
刺猬公社了解到,在選購防曬衣時,多位受訪者曾表述“并不知道幾十元防曬衣與幾百元的差別在哪,高下為何”。
而線上購買時假冒偽劣的防曬衣比比皆是,彭博告訴刺猬公社:“有些店鋪將‘蕉下’寫作‘焦下’宣稱為同源同廠,甚至還有‘蕉下蕉’這樣的文字游戲。”
近兩年,高增長潛力的防曬衣賽道多了不少入局者,無論是廠貨白牌還是跨界品牌,都想在防曬賽道分得一杯羹。只可惜由此引來的不只是內卷升級,而是一種“亂卷”。
有產品“卷”極端數值,將防曬指數狂飆至2000+(但事實上,upf2000+比50+多阻隔的紫外線不到2%);有產品“卷”涼感透氣,但核心功能并沒有檢測報告;還有在面料中加入玻尿酸等成分,花活不斷,亂象迭出。
消費者也一度因為不清楚標準、不知道需要衡量哪些維度,在購買時被各種繁雜的概念迷惑,陷入無限的防曬焦慮之中。
今年四月,一位00后大學生買到劣質品防曬衣致使全身長滿紅疹,醫生診斷為嚴重皮膚問題,社交媒體上這則話題引發全網熱議。
至此,消費者才發現很多產品所謂的宣傳功效并沒有經過有效驗證,市面上公布具體標準與檢測報告的防曬衣品牌并沒有多少,只具備防曬功能而不透氣的防曬衣也不是一件好的防曬衣。
洞察到市場的亂象以及消費者需要普適性選購指南的訴求,蕉下公布了防曬衣的六維標準,分別是紫外線阻隔率、涼感系數、耐洗度、透氣率、UPF數值以及克重,為全年齡段的消費者挑選適合自己的防曬衣提供參考指南。
從電商平臺的購買評論和社交平臺的種草筆記看,越來越多消費者也開始把耐洗度、透氣性、涼感系數納入防曬衣的考量維度。“多功能外套”成了更多消費者對防曬衣的定位。
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防曬” “懂防曬”之后,潮水退去,供應端的渾水摸魚者也將面臨淘汰。有了標準引領的防曬衣賽道,未來會走得更扎實、更健康。
放在更大的視角來看,公布標準不僅可以引領消費者如何選購,更是一種引領行業的態度,這不只是單一的品牌行為,更是對市場上有品類、無品牌的防曬產品定義了新的標準,是一場對產品的全面升級之戰。
一旦有了標準且被消費者所接受,未來市場上更多品牌也會跟進蕉下制定的標準,在這個層面上,蕉下無疑是市場教育的先行者。有了標準引領、功能參數更透明化的防曬衣品類,未來或許能成為“春夏羽絨服”一樣全人群消費者人手一件的存在。
標準的建立也意味著防曬衣市場的草莽時代結束了,品質實用主義者才能創造出更長久的品牌生命周期。
很明顯,率先制定游戲規則的玩家,就如同在曠野中走出一條“無人之路”,決定了故事發展的最終走向,也站在了聚光燈下的舞臺中央。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