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經營,不應把產品與服務搞對立
出品/聯商&商業夾生飯
撰文/季楓
編者按
6月27日-28日,2024聯商網大會在湖南長沙如期舉辦,本次大會圍繞“信任”這一主題,一起探討美好企業的初心、愿景、戰略、策略和方法。
作為大會首日的亮眼環節之一,聯商&商業夾生飯把第十五期節目搬到了現場,以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帶給現場和云上的朋友們別樣的觀感體驗。
除了固定嘉賓范唯鳴、張凱勝、宋若嘉三位老師,本次節目特別邀請到了趙一鳴零食創始人趙定先生,四人就“商業經營,已經進入到‘服務時代’了嗎?”這一話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凱勝老師主張鮮明,他認為服務本來就是商業的一環,同質化時代,各家要比拼的不是服務的多少,而是服務的走心與否。他指出,顧客一直在變,服務當然就得跟著變,所以要有一套顧客需求長期收集的方法。
以下是凱勝老師的精彩觀點:
我的主張:服務本來就是商業的一環,同質化嚴重的時代,服務已快速上升到搶奪消費者的角色。
一、 商業是人與人的互動:好服務是從傾聽開始!
服務顧客,先透過一對一的請教詢問,提供『顧客需要的』才是服務。
所以,商場管理者拍腦袋的服務措施,總是無法得到顧客認同。
服務是有基本的內容。但競爭時代,讓顧客『有觸動并且記憶深刻』的服務,才能領先同行。
畢竟,這是高達8成產品同質化的時代,這是消費者有更多商場選擇的時代,這是每個商場都有服務的時代,我們提供的服務沒讓顧客服務產生記憶點,并且主動分享給朋友?這不是服務成本白瞎了嗎?
所以,不是比拼服務多,而是比拼服務到顧客心理,自然,傾聽顧客需要是第一步。
二、 服務讓顧客滿意是抽象的,背后支撐的是一套清楚的落地制度與體系。
第一步:一把手責任。一把手(老板、董事長、總裁、總經理等)在乎,才能全員實踐。
第二步:有胡蘿卜也得有棒子。
1、將服務成效與員工考績掛勾,職位越高,占比必須更高。
2、不能嘴巴說說,掛上企業文化自嗨,落入公司體系、制度、考績等。
第三步:將抽象感受,透過數據化具象。引入已經行之多年的第三方滿意度調研。
第四步:就是時間與耐心,沒有專注實現三年不會深入團隊日常,只有堅持五年,才能成為公司DNA。
三、 結論
服務除了基本內容外,必須追求顧客有感的、不同于同行的作法。
顧客一直在變,服務當然就得跟著變,所以要有一套顧客需求長期收集的方法。
或許,最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和20組顧客聊天,一年就有超過七千則寶貴意見了。
范老師擅長于細微處觀察提煉,他認為,商業的經營指標得以提高的兩個關鍵要素是產品和服務,產品力是商場有競爭力的表現,做好服務就是從一點一滴開始。商業的經營,可以而且一直是將產品力和服務放在首位的。
來聽聽范老師的思考與總結:
商業的經營,其成果通常以客流、轉化率和復購率來衡量,而上述指標得以提高的關鍵要素是兩個,一個是產品,另一個是服務。
先說說產品。與其說是產品,毋寧說是產品力,因為任何商場提供的產品都是需要“傳遞”的,在傳遞到消費者手中之前,需要有陳列和員工這兩個環節。產品本身加上上述兩個環節,共同構成了產品力,這才是商場有競爭力的表現。
最近看到個例子。以前地鐵站的廣告牌是 to B的生意,也即某些公司或者某個品牌因為推向市場的需要,而在大客流的地鐵站租用廣告位,推廣自己的品牌。若是有個人因為表達情感或者某些特殊的需求而需要租用廣告位,以前是沒有先例的。目前廣州地鐵開了先河,個人可以租用這些廣告位,當然需要支付費用。對于地鐵公司而言,無疑是開辟了“第二曲線”。
我們設想一下,若商場經營的某個產品,其包裝類比上述廣告位的做法,在其爆款的產品的外包裝上,按個人需求而在限定款上留下那個人需要的話語或者圖案,當然要收費,那么,無疑這款產品就留下了個人印記以及話題。
這種操作手法,大大增強了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和記憶,對于經營者而言,不僅僅是產品本身,而且是產品提供的過程也具有特質了。
再說說服務。上面是用產品“傳遞”過程來表述的,這是“硬件”,而“軟件”是那個遞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人,那就是服務。服務是細節,而不是口號。
舉例,咖啡渣其實是最好的吸附劑,冰箱中的祛味,當然可以通過購買祛味劑來實現,但其實可以將咖啡渣放入紗布袋中放入冰箱,可以達到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用久了還可以太陽底下曬一曬,重復使用,這是最好的環保。問題是,作為個人,其咖啡渣的數量不足以集成一袋,而商場就很容易了。商場的服務會有這個心嗎?若有且隨時可以免費拿取,消費者到店就有了大大的驚喜。
所以,做好服務就是從這一點一滴開始的。
因而,商業的經營,可以而且一直是將產品力和服務放在首位的。
宋老師則將話題做了進一步引導,他指出,商業經營中,很多人會問應該是產品第一,還是服務第一。在他看來,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對產品與服務進行了分割,這不符合現代商業發展的一體化原理。他認為,服務的本質,都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為顧客提供更多的便利與舒適。服務確實需要成本,可成本不是服務低劣的借口。
下面是宋老師對于產品和服務辯證關系的看法:
從消費的角度,產品肯定是最重要的,沒有產品作為基礎,整體消費就不成立。而服務的意義,是提升產品的差異化,同時增加產品的溢價。
但產品第一還是服務第一,其實是在某種意義上對產品與服務進行了分割。按照現代商業的發展,產品與服務本身就是一體化的,或者說,服務應該是產品的一部分。
現在有一個說法:服務是需要成本的,所以服務難做!
基本上抱這個思維的人,一定做不好服務,因為他對服務的理解還停留在二十年前。
首先,服務分為共性服務與個性服務,共性服務是指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基礎要求,例如一個購物中心,衛生間整不整潔?母嬰室健不健全?接待臺是否有雨傘與兒童車等常用設備?商場服務人員對于客戶意見反饋及不及時?會員中心有沒有VIP服務等等。
這些當然需要成本,但都是顧客花的錢中應該擁有的基本元素,如果連這些常規服務都沒有做到最好,理論上你提供的產品是殘次品,是不合格的,這種情況下,談成本是沒有意義的。
個性服務根據不同商業定位、不同細分市場以及客戶訴求,會有較大差異,高奢或者定制型商業,一般可以提供更多的個性服務,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與利潤水平支持這種形式。
常規商業確實比較難提供非常個性化的東西。
但服務的本質,都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為顧客提供更多的便利與舒適。服務確實需要成本,可成本不是服務低劣的借口。
好的服務沒有特定的標準,因為每個人感受不一樣,例如從導購角度,社牛進店,希望導購熱情洋溢,社恐進店,希望安靜的不被打擾。個人來講,我喜歡的服務應該既熱情,又有分寸感。這其實也是一種個性與共性的平衡。
很多傳統思路上,都覺得服務只是產品的一個方面,一個比較窄的話題,這其實是對服務最大的無知。因為這種說法,是把服務單純的理解成進門有沒有人說“你好”了。
在某種意義上,產品中所有能夠提供更高情緒價值的因素,都可以劃為服務的范疇,熱情而適當的態度,是一種服務;優雅的環境,是一種服務;干凈的洗手間,是一種服務;給客戶折扣,使客戶獲得實利,也是一種服務………
做好服務的基礎,是理念與意識,同時明白,服務是可以創造價值的。
趙一鳴零食是休閑零食領域的當紅炸子雞,對于服務這個話題,創始人趙定對其作了概念和意義的延伸。他表示,服務有靜態和動態,分表面和背后。服務的進步體現在不斷對消費者好,不斷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服務消費者。對于消費者而言,食品安全、品質提升就是最好的服務。
以下是趙定先生站在品牌方的角度對“服務”這一話題的剖析:
零售行業大家一直在講四個關鍵要素:陳列、服務、衛生和貨品。服務是其中之一,但它應該不能代表零售所有的范疇,或者說零售進入到一個服務的時代,而且服務分為幕前和幕后。我們今天作為零售人所有一切都是服務消費者,但這個服務需要一個載體、需要人貨場承接。
我們去巡店的時候,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衛生,包括這次東來哥給大家調改各個零售企業,我們去看的時候,發現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他們的衛生環境變好了,不光是地面更亮、角角落落的衛生更干凈,也包括空氣環境,溫度、濕度更令人舒適,包括我們看到的海鮮區,過去海鮮區地上全是水,今天你會發現變少了,就是這些普遍的事,都屬于服務的范疇。
服務有靜態和動態,分表面和背后。從表面上看的服務可能是1對1服務,但是今天來看并不是這樣。拿超市舉例,比如說一個小小的標價簽,最早的標價簽可能就是在上面寫一個很簡單的數字,后來當超市開始在國內大面積開花的時候,標價簽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價格,還會標注重量。
今天看東來哥超市里面,你會發現標價簽除了告訴你價格之外,還會標注對應的數量。比如一件商品一斤19.8元,會在下面標一斤約12個,我認為它就是服務的一種。不斷對消費者好,不斷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服務消費者。
針對不斷變化的消費者,我們作為零售人是要去一線看消費者在發生哪些變化。況且消費者是有區分的,不同的群體需要的服務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一個小的門店里,通常會有兩類群體非常明顯。一類是他特別希望進店有人給他遞籃子,給他介紹這個商品好處是什么,最近賣得怎么樣,有什么功效,適合什么樣的年齡吃;還有一類消費者是特別討厭這樣過度熱情的服務,他需要一個安靜的場所,自己拿籃子,自己挑選。最近年輕人喊的比較多的i人和e人其實有點對應這兩類消費群體,所以針對他們的服務是不一樣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可能我們得做一些取舍,目標主要服務哪一部分人。一二線城市需要把服務做得更極致,因為大家愿意付溢價那部分。我們零售人去服務的時候,有時候提供的僅僅是我們認為的服務,并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這一點特別重要,需要我們去一線市場看,跟員工聊。因為服務是員工來做的,員工在一線真心對待顧客,顧客能感受得到。
另外澄清一下,作為零食很忙和趙一鳴,不是說他們不需要服務,我們并沒有提供過度的個性化服務,不是我們覺得它不重要,是因為我們覺得在保證一定的服務下,把我們的商品做得更好,因為食品安全、品質提升就是最好的服務,所以我們在后臺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這塊。當然表面上(的服務)我們做得還不夠好,這里還是要反思一下。
下期預告:“追求降本增效的時期,員工的照顧無法保持平衡?”,敬請期待!
關于聯商&商業夾生飯欄目簡介:
“商業夾生飯”是由范唯鳴、張凱勝、宋若嘉三位知名商業地產專家聯袂組成的新奇特組合,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以直播會友的方式吹起了行業交流新風——三個“老男人”的商業侃大山,不定期邀請行業嘉賓空降交流;是一場老友敘舊,也是一場商業talk show,更是一場頭腦風暴。
如今,商業夾生飯已登陸聯商網,在更大平臺上做覆蓋面更廣、更有影響力的分享和傳播。這無論對于夾生飯的進一步發展還是聯商網內容生態的建設,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于廣大粉絲用戶而言,也將為之帶來全新的內容體驗。
目前,欄目平均以半月一期的頻率在聯商網官方微信視頻號上播出,每期一個討論主題,由三位老師輪流主持。自2023年11月9日開播以來,已播出十五期。
欲回顧更多往期節目,請點擊專題:【聯商&商業夾生飯直播精彩回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