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鐵鍋燉“南下”,小土豆們瘋狂排隊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撰文/戴麗芬
01
東北鐵鍋燉
闖蕩南方
東北鐵鍋燉悄然開遍了全國。
年初哈爾濱迎來了潑天的文旅流量,火了東北美食,更是火了東北美食盡頭的鐵鍋燉。這股熱潮非但沒有減退,反而激發了鐵鍋燉品牌們的戰斗力,趁著流量紅利,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擴張版圖。
數月間,一批鐵鍋燉品牌闖過“山海關”,在南方各地“開花”。
在深圳,山河屯鐵鍋燉一口氣開出了8家門店,李小祿、雪飄香、老何二嬸家鐵鍋燉等品牌也在深圳有數家門店;
在上海,山河屯、東北演義等品牌也開出了多家新店;
在廣州,灶座小鍋烀餅開出了首店,幾乎每天都大排長隊......
這波鐵鍋燉的熱潮,可以從一些數據中一探究竟:
年初旅游旺季期間,以鐵鍋燉大鵝為例,山河屯鐵鍋燉創始人柯晶春介紹,23家分店日均下鍋千只肥鵝,最高峰值達到1500只。
放到一整個哈爾濱,數據更是“爆表”。據了解,這一個冬天,哈爾濱鐵鍋燉就消耗了近200萬只大鵝。
對此,網友忍不住調侃:“哈爾濱的大鵝都不夠吃了”。
在各個社交平臺,鐵鍋燉的熱度也是急速攀升。截至7月30日,小紅書上關于“鐵鍋燉”的筆記有62萬+篇。在抖音,#鐵鍋燉、#東北鐵鍋燉兩個話題的播放量分別達到了116.5億次、63.8億次。
與此同時,鐵鍋燉這個品類已經跑出了一些規模品牌。根據餐里眼數據,山河屯鐵鍋燉目前以300多家的規模領先于其他品牌。灶座、咱媽烀餅、黑土風情、咱屯子鍋臺魚這些品牌的門店規模也都已經突破百家。
02
走紅的偶然與必然
鐵鍋燉的走紅,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之處在于,哈爾濱文旅熱潮,帶動了東北美食的流行。
央財經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哈爾濱吸引游客打卡的原因,有高達46.59%的受訪者坦言,是被這座城市的特色美食所吸引。這個故事,像極了前任網紅淄博燒烤和天水麻辣燙,而東北鐵鍋燉又與這兩大網紅不同。
都說東北菜“有品類無品牌”,實則不盡然,鐵鍋燉的品牌如上文提及,已經小有規模。但這些品牌規模及影響力,放在國內整個餐飲市場的坐標系來看,算是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搭建,仍處于猥瑣發育階段。
一位經營鐵鍋燉10來年的餐飲老板告訴內參君,鐵鍋燉品牌開始往外走的時機,其實更早,是疫情時期。當時整個東北地區可以說“重災區”,曾經做著小而美的生意的品牌都在重創下思考更多出路與生機,因而開始探索加盟模式。
因而,當潑天富貴降臨時,一些“藏器待時”的品牌也可以承接住流量,并借勢擴張。爾濱與鐵鍋燉的故事,自然也不只是短暫的激情。
為了力推行業的發展,2023年,黑龍江省暨哈爾濱市飯店協會鐵鍋燉專業委員會成立。委員會主任柯晶春介紹,哈爾濱共有300多家鐵鍋燉餐飲企業,協會粗略統計,這個冬天,各家店的客流增加了20%-60%。
而必然之處,是切中“性價比”的時代脈搏。
從米村拌飯,到東北盒飯,再到鐵鍋燉等東北餐飲,都離不開三個字:性價比。
如果說日本是未來中國消費趨勢的參照系,東北則是幫國內其他地區又做了一次預演。東北,是性價比的先行者。
許多東北餐飲品牌都以性價比出圈。比如,熊喵來了火鍋客單價70元,米村拌飯客單25-30元,都是“高質平價”的代表。
“超級菜量”更是東北餐飲的底色之一。東北菜講究吃得豪爽、吃得過癮。許多菜肴不僅以超級大盤呈現,更有甚者直接“以盆為器”,其分量之足,常令南方人驚嘆不已。
鐵鍋燉也有著非常鮮明的東北特色:份量大,人均低。一口鐵鍋燉萬物,一整只的雞、鴨、鵝,再配上排骨、土豆、玉米、粉條等等蔬菜,最后再貼上一圈餅,一道菜的份量就足以讓一桌子人吃得盡興。
值得一提的是,鐵鍋燉的食材,也頗有東北特色。
“硬菜隊”有排骨、小雞、大鵝、冷水魚等食材。就拿鵝這個食材來看,東北大鵝養殖環境好、生長周期長,因而肉質好、翎毛好。據黑龍江省畜牧協會鵝業分會的統計,近幾年全省大鵝養殖量在全國排名穩居前,2023年,全省養殖近4000萬只大鵝。
豐腴肥沃的黑土地也孕育了許多東北獨有的蔬菜。比如豆角或豆角干,作為黑龍江特有的優質菜豆品種,黑龍江油豆角種植面積30萬畝,擁有油豆角新品種30多個,在油豆角育種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這些獨特的區域特色食材,同樣是鐵鍋燉能夠斬獲許多消費者喜歡的關鍵之處。
03
東北鐵鍋燉,還能走多遠
在東北餐飲這個大品類上,此前多年未曾出現頭部品牌。消費者們對于東北菜的認知相對比較匱乏,又因為缺少品牌連鎖,所以東北菜給消費者傳遞出來的感覺就是“土潮土潮”的,而今似乎迎來了東北餐飲的“文藝復興”。
鐵鍋燉這陣風能吹多久?仍有不少考驗擺在眼前。
一則,鐵鍋燉的品牌化之路仍任重道遠。即便是有如山河屯、灶座等一些品牌正在跑出來,放在整個鐵鍋燉的市場看,大部分鐵鍋燉門店依然是以夫妻店為主,從裝修到各處細節依然傳遞出“土土的感覺”。
此外,當前多數品牌規模都在百家左右,且以加盟模式為主,品牌勢能的打造仍需要一些時日。
二來,在“酸辣當道”的當下,鐵鍋燉缺乏成癮性。與這幾年大行其道的湘菜、川菜相比,東北菜可能在上癮性上略顯不足。這個口味上的特點,可能使得鐵鍋燉的復購率難以提高,這也可能讓一些鐵鍋燉品牌在擴張時顯得謹慎。
再者,鐵鍋燉的門店模型效率不夠高,仍需打磨。
一方面,鐵鍋燉的就餐時間高于大部分餐飲品類。內參君探店時發現,除去排隊時間,為了吃上一口新鮮的鐵鍋燉,等著眼前的鍋放上新鮮蔬菜、排骨,一燉便是半小時。如此不僅翻臺慢了,后面排隊的顧客也得等得更久。
《東北預制菜產業發展報告2023》中也提到了如此難題:鐵鍋燉因為制作周期長、就餐過程長,導致餐廳翻臺率低,利潤率不高。
另一方面,鐵鍋燉社交屬性強,是類火鍋品類,基本上都是大店模式,投資成本較高。一位鐵鍋燉從業者向內參君透露,一般單店投資成本在百萬元以上,以前可能一年內就能回本,今年的這個市場環境下,估計要1年半左右才有可能回本。
最后,供應鏈體系尚不成熟。
目前來看,鐵鍋燉品牌的規模仍不足以帶來供應鏈的邊際效應,上游采購及運輸成本較高。一些東北食材都是需要從東北冷鏈運輸到各地,食材成本比較高昂,這個成本需要在品牌規模化達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壓低。
也因為供應鏈成本較高,導致鐵鍋燉出了東北就貴了許多。在東北客單價五六十塊的產品,到了南方就變成了八九十塊。
以上問題,都預示著東北鐵鍋燉要真正“打透”全國市場,依然任重道遠。
而東北這個曾經領先于全國的區域,比任何一個地方都更早經歷“大起大落”,也更懂得在“慢下來的時代盡頭,人們尋找的那份最基礎的需求。屬于東北餐飲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