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季創始人汪潔:生意是一點一點兒磕下來的
出品/餐觀局
作者/孟一
在創業的圈子里,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檸季,但一定有不少人知道汪潔。
從去年十月開始,汪潔一直活躍在社交媒體上,拍短視頻、做直播,高頻輸出關于人才和組織管理的內容,并作為講師被北大創業營、交大等知名大學邀請去做分享與授課,前不久還受星鏈邀請,在長沙、成都先后開了2場打造企業“人力銀行“線下課。
5月底,汪潔披露自己經歷寫了一篇《我從巨虧3000萬到狂賣1億杯,我是檸季汪潔》的文章,迅速成為閱讀量33萬爆文,成功出圈,被各界創業者擴散轉發。
圖|公眾號“檸季大汪姐”截圖|餐觀局制作
在這篇文章的評論區里,有不少創業者直呼汪潔的創業熱情和不服輸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己,更有一些創業者“化身”汪潔粉絲,分享著對自己受益匪淺的汪潔語錄:
“創始人是人才招聘的第一責任人。”
“創始人要放下‘我執’ ,承認自己不是團隊最聰明的人。”
“檸季的產品是檸檬茶,我的產品是人才和組織。”
……
虧過3000萬,因為一句“扎心話”從投資人變成檸季創始合伙人,拿到字節跳動、順為資本、騰訊投資等明星資本的數億元投資;
在“黑天鵝”期間開局創業,帶領團隊扛過三年疫情,截至2024年6月,檸季簽約門店數超過3000家。
為了吸引人才,汪潔把i型人的自己扔到直播場里開播分享,接受所有正負面聲音。
永遠生猛,永遠在打怪升級,餐觀局專訪了自帶能量場的連續創業者汪潔。以下是汪潔自述(有刪減)。
圖|受訪者提供
1
為什么我要做檸季?
我沒有經歷過暴富,做生意都是一點點都是磕下去的。
大學一畢業我就問親戚借了5000元,去做辦公用品的生意,為了省運費,一個人坐著綠皮火車人肉背辦公用品,肩膀勒出了一道道血印。
我經常去掃樓,比如一層樓有20個單位,就算19個單位都拒絕了我,但成一個就能給我帶來1萬塊的訂單,那時的工資水平是三四百塊一個月。所以我掃樓的時候很快樂,那真是一個只要努力、就能賺錢的時代。
我以前是個脾氣非常爆的人,但有次等一個客戶,約的是早上9點,我一直等到了下午3點。就這樣,我的脾氣被慢慢磨平了,心態也練出來了。
2008年經濟危機,我的辦公用品生意也經歷了周期,客戶大幅縮減預算,我該如何保持穩定增長?無他,那就是把拜訪的量做到足夠大,業績也能保持。
我的經歷到這里,還是一個普通人靠勤奮改變命運的爽文劇本。
于是,我到處尋找機會,在日本時盯上了自助點餐機,因為覺得省人工。于是在完全不懂餐飲、不懂需求、不懂商業模式和軟硬件的情況下,做了國內版的自助點餐機。努力生產、建團隊,甚至為了測試點餐機,花了120萬開了家餐飲店。
但當產品投向市場才發現,當時有很多五花八門的點餐軟件,與我們的自助點餐機系統,根本打不通。不僅沒給餐廳節省人工,反而帶來了更多麻煩。
這個項目以失敗告終。不僅虧了3000萬,3年努力也白費了。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下子就會了。我很感激這次吃癟的經歷,它讓我徹底“沉下來”了,要敬畏創業,敬畏餐飲行業。
接下來三年時間,我開始舉辦餐飲行業大會,做加盟商,做投資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對餐飲的認知飛速增長:優秀品牌如何做連鎖?什么品牌是加盟商眼里的好品牌?什么團隊是好團隊?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路徑也逐漸清晰起來。
2020年正值消費大熱,我在做投資人,很快發現了一個尷尬的事實——不好的項目我看不上,好的項目又看不上我。當時我看好一個項目,對方創始人卻問了我一句扎心的話,“汪姐,高瓴資本、紅杉資本都想投我,你有啥優勢?”
原來我所認為的資源、人脈等優勢在對方眼里一文不值。既然好項目都輪不到我,那我就親手干一個吧。
當時正好認識了我的合伙人傅傅,一個酷愛時尚的98年小朋友,學藝術的,喜歡彈鋼琴唱歌,在檸檬茶的原產地廣州上了六年學,對檸檬茶的感知很深。我和傅傅去廣東考察時發現,檸檬茶歷史久遠,抗周期能力強,是一個「前十年存在,后十年也不會消亡」的優秀細分品類。
而且當時廣東已經有6000家店,說明檸檬茶有規模化的可能。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檸檬茶沒有走出廣東?
因為廣州的餐是淡的,他們佐餐喝的檸檬茶口味就更重一些,味道有酸、澀、苦。但如果檸檬茶要走向全國,像江西湖南等中部地區喜辣、口味重,就需要“口味淡”一點兒的飲品搭配,所以我們要把酸澀口味進行改良。
改良過后,第一家檸季小店,只有3平米,日流水很快賣到1.5萬,賣爆了。
圖|受訪者提供
2
為什么我特別重視人才?
2018-2019年,我做了兩年瑞幸顧問。這段經歷,讓我對團隊,對人才與組織有了全新認識,而且近距離的看到了如何設定目標,制定戰略,把握節奏,帶領團隊持續打勝仗
檸季的愿景是想要做成“全球并購之王”丹納赫那樣的公司,丹納赫收購了400多家公司,以DBS系統指導企業發展。我們想將檸季的管理體系、數智化系統、加盟商資源和供應鏈等,賦能給被收購企業。所有的事也都是需要人去實現的,所以我會尤其重視人才和組織的力量。
在檸季,我的主要精力就花在找人才、找項目上。2022年我在BOSS直聘的活躍時長高達360天,另外5天是因為我在國外,沒辦法登錄。
招募人才這個事情上,我一直是不遺余力,而且在探索更高效的方式。
有很多人疑惑,我為什么要做直播?我其實是一個典型的i人,更愿意自己待著。
但獵頭公司TTC創始人肖瑪峰Max的話點醒了我:
1、你一直在跨界找優秀的人,但是要明白一點,跨界的人根本不知道檸季是誰,那從了解檸季、信任檸季、再到加入檸季,這個時長最少需要2年,這個時間成本你愿意支付嗎?
2、優秀的人基本上都不會在原地等你,通常都是在企業里擔任要職,從檸季進入他的視野到他開始有想法離開當前的公司,再到順利交接,怎么著也得3-6個月,有的時候會更長時間,這個時間成本你愿意支付嗎?
3、姑且當你運氣好,這個人無比適合,加入以后還要熟悉業務、熟悉團隊,再到他真正發揮作用,那差不多也需要1-2年時間,這個時間成本你愿意支付嗎?
我的回答是,不愿意。
就這樣,我把所有需要了解、信任的信息前置,把檸季是誰、我們的價值觀、用人標準等等內容錄制成視頻,甚至開抖音直播,開始做創始人IP,做雇主品牌建設,吸引優秀的適合的人了解檸季、進而加入檸季。
圖|受訪者提供
那為什么我要花費這么大力氣找人才?
因為我非常清楚——優秀的人才各司其職,我的時間和精力都能騰出來,思考和部署更長遠的規劃。
我經常說檸季是我最幸福的一次創業,因為我懂得運用組織的力量,核心團隊里的人都比我牛。
這么多牛人為什么愿意跟我一起干?要知道,好多人都是跨界來的,像互聯網這些行業本來就比餐飲行業工資高,我要給的工資肯定要比餐飲高,但相比人家之前那個行業,人家是降薪來檸季,他們為什么愿意來?為的就是一起干到一個很大的未來。
找人對我來說不難,比找人更難的是磨合。各種年齡段、各種教育背景、經歷、性格都大不相同,要一起共事,該怎么做呢?
在內部,我和CEO花了一年時間吵架。我相信團隊中溝通的重要性,所以還寫了一份如何正確吵架的說明書,比如,要表達的是情緒,而不是情緒化表達;我們要面對的是問題,而不是把彼此當成問題。
關于人才培養,我希望員工可以把檸季當成跳板,成長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我反復說過這個故事:一個員工剛加入檸季時月薪1.5萬,兩年后他跳槽拿到了150萬年薪的offer。很多人不理解:汪姐,你辛辛苦苦培養的人,就這么讓人挖走,你不覺得可惜嗎?我說:一旦檸季有能力不斷培養出百萬年薪的人,后來的成百上千優秀的人才會更愿意加入進來呀!那我的人才池不就源源不斷了嗎?
圖|受訪者提供
3
為什么我提倡長期主義?
國家提倡要有“耐心資本”。但巴菲特也說過,沒人愿意慢慢變富。
回首我的創業之路,我依然認為,只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獲得真正的穩定的成就。
我在備忘錄里也保留這么一段話:長期主義的行為、復利效應的成長,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才是你能真正掌控、真正能hold得住的。因為在長期的積累當中,你的大腦結構逐漸升級,變得可以與你的經濟財富地位相匹配;反之,一夜暴富這類的收益,來得快也去得快,因為你的大腦在這種狀態下,大概率也建立起了與之相匹配的短期模式,最可怕的是對任何長期的規劃都失去耐心。
所以,即便大家都說檸季已經很快了,但其實我們奉行的是“克制”和長期主義的發展戰略。
事實上,我們在檸季開店之前就做完了3年規劃、5年戰略,我們也一步步按照規劃完成了各個節點的事情。
正如我們在檸季創業之初建立的檸檬園一樣。種樹不是第二天就能長出果子,這和我們創業做餐飲一樣,都需要時間。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給行業帶來一點小小的變化,給合作伙伴帶來多一點兒利潤,進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讓這個行業發展得更好。
長期主義不是三年五年,更是幾代人的有生之年。
創業之路注定不可能一帆風順。
如果一個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痛苦的話,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創業者。
圖|受訪者提供
有時候我回頭看整個創業的過程,會感受到骨頭縫里噼里啪啦的生長的疼、那種拔尖的疼。我一直都是創業者,這種疼對我來說,一是習慣,二是上癮,疼是一種癮。接下來我要親自帶隊,協同供應鏈去開拓海外市場,也是從0開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