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商業(yè)成為療愈與滋養(yǎng),信譽樓是如何做到的?
在河北滄州黃驊市信譽樓大街上,有一塊黃驊市文明辦發(fā)布的公益廣告牌,上面寫著八個大字“無誠不行、無信不立”。
仿佛一個絕妙的隱喻,矗立在信譽樓大街上的“誠”“信”,恰是歷經(jīng)40年耕耘的信譽樓的精神起點。
1984年,信譽樓從新華路上一家營業(yè)面積280平方米、員工30人的“小賣場”起步。40年后的今天,信譽樓已擁有43家門店,總建筑面積120萬平方米,員工約4萬人。在多種不利因素交織的2021年、2022年,銷售仍保持正增長,2023年銷售額達到236.27億元,同比增長18.09%。
面對百年未有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信譽樓何以穿越經(jīng)濟周期、行業(yè)周期、企業(yè)周期,走出一條平滑的上升曲線?在歷時近一年,訪談百余人次、研究大量材料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信譽樓的所有秘密,都明明白白地寫在它的名字里。
從表面來看,人們到信譽樓消費,只是買與賣的商品交換行為。但如何買賣、為什么買賣,以及買賣之后怎樣,這背后最深層的邏輯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以信譽為本、誠信經(jīng)營的信譽樓,做的固然是商業(yè),但實際上展現(xiàn)的,是一個關于人性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商業(yè)世界中的人性力量。
一群平凡的信譽樓人,讓這個世界感受到獨特的溫度與力量。其基因與原點,來自以真實自然、簡單有效為活法的創(chuàng)始人——張洪瑞。
在信譽樓,人們最初稱呼張洪瑞為“經(jīng)理”,現(xiàn)在則叫他“老董事長”。他把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投射到了企業(yè)組織之中。正如他在2006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工商管理碩士班的演講中所說:“信譽樓為什么是這樣的,我想主要是我的人生觀使然。信譽樓的核心價值觀,是在我的人生觀基礎上派生和發(fā)展來的。”
讓商業(yè)成為一種療愈與滋養(yǎng),信譽樓的40年耕耘,與其說是一部商業(yè)史,不如說是一部心靈史。那么,信譽樓是如何做到的?這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些解讀的視角。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老董事長的“活法”,第二部分講述了信譽樓最大的“秘密”,第三部分闡述的是信譽樓的精神譜系,講述了信譽樓40年的“變與不變”。
購買鏈接:
作者的話:
2023年一個春日傍晚,在黃驊市完成了一天的采訪工作之后,我一個人來到信譽樓,想買點兒吃的。
在一樓超市旁邊的小吃區(qū)域,我被涼皮的味道吸引了過去。裝在餐盒里的涼皮,上面放著香菜、花生碎等,散發(fā)出新鮮的香味。醋和醬汁等流體調(diào)料裝在單獨的塑料袋里,擺放在旁邊。
我禁不住咽了一下口水。問清楚價格,正要掃碼付款,柜臺后面戴著口罩的大姐說:“您好,咱們的涼皮,兩分鐘后就會打折,您要幾份,我?guī)湍艉茫热ミx購其他商品,或者稍微等一下,打折之后更實惠。”
我看了一下手機,顯示的時間是17時58分。后來我才知道,小吃區(qū)的新鮮食品,每天18時就會開始打折。但在當時,我并不知情,也沒有任何信譽樓同事的陪同而讓我顯得與眾不同。但正是這種普通平常,才更能證明,信譽樓人已經(jīng)把誠信的三個層次融入自己的言行舉止。
張洪瑞說,誠信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說到做到,兌現(xiàn)承諾;第二個層次,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做到不欺不騙;第三個層次,不但做到前兩條,并且一開始就能夠切實為他人著想。
涼皮本身并不貴,打折帶來的實惠,也只是一兩塊錢。但這一兩塊錢換來的,卻是千金不換的來自消費者的信任。
我跟那位大姐是第一次遇到,以后再遇到的概率也小之又小,但她讓我感受到的,不是程式化的熱情以及因此產(chǎn)生的隔閡,而是如兄弟姐妹、左鄰右舍一般的自然與溫暖。大姐的那幾句話,讓那個春風沉醉的傍晚更加美好。
一個普普通通的消費者,在信譽樓一次普普通通的購物經(jīng)歷,也許無足輕重,但幾百萬幾千萬普普通通的消費者,一次又一次普普通通的購物經(jīng)歷,卻足以共同鑄就信譽樓的口碑。
反過來,在日復一日頻繁的重復博弈中,任何一個哪怕只是微小的不管商品還是服務的瑕疵,都是對信譽樓口碑的莫大損害,這是必須時刻警醒的。在這個意義上,堪稱零售百貨品牌標桿的信譽樓,在生長進化的道路上,永無止境。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