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毛九旗下慫火鍋撤出武漢,餐飲副牌還能做嗎?
出品/聯商網
撰文/高天
近日,九毛九旗下的火鍋品牌慫火鍋宣布關閉武漢三家門店引發市場關注。
進入武漢僅短短1年,慫火鍋就“撤離”武漢,是水土不服還是企業戰略調整?
與此同時,九毛九最新的財報透露,2024年慫火鍋的開店計劃將繼續收縮,是否是餐飲企業對拓展副牌業務的一個態度轉變?
01
武漢門店全關,收縮開店速度
2023年8月2日,慫火鍋入局武漢,在洪山群光廣場開出了首家門店。隨后分別在天地壹方南館和薈聚中心連續開出新店。
然后一年不到,這三家店都已歇業。
其中,薈聚中心店一直在圍擋中,并未真正開出,如今已“夭折”。而天地壹方店今年4月就有消息稱要關閉,群光廣場店則于8月20日正式歇業。
對于武漢閉店原因,九毛九集團在媒體公開回應中表示,武漢3家店撤出屬實,主要是因市場環境、消費者需求、門店營收等多重考慮而做出的戰略性調整。
同時九毛九還表示,這不是全國規模性動作,只是武漢區域的調整,未來也會擇機重返武漢市場。
據《聯商網》統計,截至2024年9月5日,慫火鍋全國在運營門店數量77家,主要集中在廣東、上海、杭州、合肥等地,且選址購物中心店為主。
有市場消息稱,慫火鍋目前在南昌和昆明的城市唯一店也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關掉。
同時九毛九最新宣布,2024年慫火鍋的開店數量目標調整為25家,其2023年年報中的目標是35-40家。
02
降價有用嗎?
至于閉店原因,九毛九的回應中也明確了有營收因素,很明顯“不賺錢”是一大原因,這從收縮開店戰線也能反映出來。
九毛九2024年半年報的數據,有好有壞。好的是,上半年公司共實現收入30.64億元,同比增長6.4%;壞的是上半年公司的溢利6797萬元,同比下降71.5%。
期內,慫火鍋的營收為4.31億元,同比增長了22.5%,主要是因為門店數由去年同期的43家增加至73家。同時,慫火鍋在九毛九集團的營收占比也提升至14.1%,成為集團僅次于太二酸菜魚的第二收入品牌。
同時,慫火鍋也有幾項指標不容客觀。
其一,翻臺率下滑。財報顯示,慫火鍋2024上半年的翻臺率為2.9,去年同期3.9。海底撈同期的數據則由3.3上升到了4.2。翻臺率下滑,除了市場飽和度增長影響到單店的翻臺率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顧客數量減少,導致餐廳的流動性下降。換言之,吸引顧客到店消費的能力在降低。
其二,同店銷售額在下滑。期內慫火鍋的同店銷售額為1.93億元左右,相比2023年的2.96億元下滑了近1億元。同店銷售額下滑,意味著門店銷售不佳,可能由客流下滑、降價、市場競爭等多重原因導致。
其三,顧客人均消費金額在降低。2024年同比去年從121元下降到110元。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慫火鍋自己的降價措施,今年的鍋底增加了8元選項,白桃香水檸檬茶的售價從以前的18元降到12.8元,菜品整體降價幅度在0.9元至14元之間。另一方面,客單價下滑也反映了消費能力的下滑,在當下的消費理性趨勢下,這是餐飲面臨的共同問題。
不過,降價策略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單店的利潤率,但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有利于擴大市場份額,助推整體銷售額。這也是慫火鍋上半年營收增長的原因之一。
03
餐飲企業要不要做副牌?
慫火鍋的現狀,也引發了行業對餐飲副牌的經營思考。
聯商網顧問厲玲認為,餐飲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會遇到銷售和利潤的瓶頸期,往往就希望能通過副牌來開辟第二條增長曲線,同時得益于品牌現有積累的采購、服務、管理等資源,順理成章地做起了副牌生意。
這幾年,餐飲企業開拓新的賽道,開出了子品牌。海底撈一度在小火鍋、冒菜、小酒館、烤肉等賽道紛紛布局,西貝同樣開出了賈國龍中國堡、龍堡、賈國龍小鍋牛肉等多個副牌。
今年以來,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茶顏悅色、西貝、魏家涼皮、DQ、和府撈面、墨茉點心局也開出了新的子品牌。
但事實證明,餐飲副牌成功的比例比較低。
強如星巴克,擁有行業第一的采購、制作、管理、服務、推廣等能力,但2012年收購茶瓦納后獨立運營,依然是不成功的。
比如百勝餐飲,旗下的肯德基非常成功,但它創立的中餐品牌東方既白現在已經基本銷聲匿跡,包括推出的美式墨西哥品牌Tacobell,同樣也面臨選品的問題。
趁燒是呷哺呷哺2022年9月推出的高端燒肉品牌,旨在開辟呷哺呷哺的燒烤賽道,助力企業的營收增長。但僅兩年不到,全國8家門店均已關閉。如今看來,當初制定的“三年百店”計劃多少有點諷刺。
尤以西貝最為典型。有數據顯示,自2016年至今,賈國龍已先后推出了西貝燕麥面、麥香村、滿滿元氣棗糕、超級肉夾饃、酸奶屋、賈國龍·功夫菜等10個副線品牌。但似乎屢戰屢敗。
有熟悉西貝的人士稱,西貝愿意花很多錢去打磨一個新品牌或新產品,但總是缺乏足夠的定力和耐心,去持續優化產品或品牌模型。所以這么多年來,西貝干快餐,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那么餐飲企業應該到底能不能做副牌?
厲玲認為,副牌不是不能做,但要有敬畏之心,需要創始人投入很大的智慧、精力、能力和資本,創始者一定要謹慎,并清晰自己主品牌的優勢和劣勢在哪里,投入下一個品牌要發揚優勢,控制劣勢,才有一點點成功的可能性。
同時,她還建議,餐飲企業不要輕易做副牌,如果想做成功,需要投入當年創業的全部精力,加上多年創業累積而來的智慧。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餐飲企業在入局副牌時除基本的口味產品之外,在品類組合、消費場景、服務模式上也要仔細琢磨,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很多企業在布局副牌時,會根據當下哪個賽道最火來作參考,但在如今整體消費環境趨于理性后,留給企業的“容錯率”變得更低。因此,謹慎不失為明智之舉,就像慫火鍋,及時調整了擴張速度。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