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Costco離山姆還有多大的差距?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史努比
編輯/娜娜
在全球零售行業的版圖中,Costco(中文名“開市客”)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作為全球倉儲會員制零售的標桿企業,它憑借著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極致的性價比策略,在北美市場締造了近乎神話般的業績。然而,當這一成功模式被移植到中國市場時,卻遭遇了重重挑戰。
2025年,中國零售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Costco能否通過有效的本土化策略突破困境,成為了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從商品力、運營模式、會員體系、數字化能力四個維度深入剖析Costco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問題,并探討其未來的突圍方向。
一、本土化困境的核心:商品策略的“水土不服”
Costco在全球市場的成功,其核心邏輯在于“低價高質”。通過嚴格控制SKU(約4000種),實現大規模采購,大力發展自有品牌,以及精簡供應鏈,Costco成功讓商品價格比同行低25%-35%,從而在市場中占據優勢。然而,當這套策略來到中國市場,卻面臨著諸多挑戰。
1、商品結構與本土需求的錯位
Costco的商品以家庭批量采購為主,大包裝的商品設計符合歐美多人口家庭的日常需求。但在中國,尤其是城市核心消費群體,小家庭化趨勢愈發明顯。例如,1.8升裝的橄欖油,對于中國的小家庭來說,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用完,容易導致油品過期;整箱的冷凍食品,不僅占用大量的存儲空間,而且對于人口較少的家庭來說,消費周期過長。消費者常常吐槽這些大包裝商品“用不完”“占地方”。
相比之下,山姆會員店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市場需求,推出了部分“小份量精選裝”商品,同時還開發了更符合中國飲食習慣的預制菜,極大地提升了消費者的復購率。
2、本土供應鏈滲透不足
在商品本地化方面,Costco已經做出嘗試,比如Costco南京店引入了鴨血粉絲湯,但總體看并未系統化,其比例仍低于競爭對手山姆。山姆通過投資本地農場,建立區域化的供應鏈網絡,能夠快速對生鮮品類進行迭代更新,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的口味需求。而Costco的生鮮品類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進口或全國性供應商,這就導致其商品缺乏區域特色,無法精準地滿足各地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3、突圍方向
為了突破商品策略的困境,Costco需要在保持全球采購優勢的同時,加速構建“區域化商品矩陣”。針對不同地區的市場特點,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比如,在華東市場,引入更多江浙地區的特色食品,像無錫醬排骨、杭州龍井酥等,這些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食品能夠更好地吸引當地消費者。
同時,與本土品牌合作開發定制化商品也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例如推出小包裝的米面糧油,以適應中國小家庭的消費習慣。此外,借鑒山姆的“爆款策略”,通過對消費數據的深度挖掘,精準捕捉本土消費趨勢,打造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和需求的爆款商品。如山姆的榴蓮千層蛋糕,憑借其濃郁的口感和超高的性價比,成為了眾多消費者的心頭好,Costco也可以通過類似的策略,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爆款商品,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運營模式本土化改造:從“倉儲式”到“體驗式”
Costco以其倉儲式運營模式聞名,這種模式以“極簡陳列、低成本運作”為特點,在全球其他地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中國市場,這一模式卻面臨著諸多矛盾。
1、選址邏輯與消費習慣的沖突
Costco的門店大多選址在城市郊區,像上海閔行、杭州蕭山等地,這種選址主要依賴自駕客群。但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變化,“一站式購物”的需求逐漸弱化,更多的消費者傾向于高頻次、短距離的社區消費。他們更希望在離家或工作地點較近的地方,能夠方便快捷地購買到日常所需商品。而山姆部分門店已經嘗試進駐城市核心商圈,如上海外高橋,還推出了“城市中心店”模式,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對于便捷購物的需求。
2、線上配送能力的滯后
雖然Costco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陸續擴展了寧波、杭州、深圳等地的配送范圍,將配送距離從8公里延伸至主城區,但在線上配送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其線上SKU僅400余種,商品種類相對匱乏,難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并且配送時效也不理想,當日達需滿足299元的消費金額,還需額外支付20元運費,這與山姆的“極速達”(1小時送達、99元起送)相比,差距明顯。
3、突圍方向
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Costco需要重構“倉儲+即時零售”的雙輪驅動模式。一方面,通過增設前置倉,將商品提前布局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區域,提高配送效率。也可以與本地即時配送平臺,如美團、京東到家等合作,借助這些平臺強大的配送網絡,彌補郊區門店在配送覆蓋范圍上的短板。
另一方面,優化線上商品結構至關重要,增加高毛利、高復購的日用快消品比例,如洗發水、沐浴露、衛生紙等日常用品,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大件家電和生鮮,豐富線上商品種類,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的需求。
三、會員體系深層矛盾:從“價格忠誠”到“價值忠誠”
Costco的會員費收入在其凈利潤中占比近70%,會員體系對于Costc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中國市場,Costco的會員續費率僅為60%,遠低于全球90%的水平,這背后存在著深層次的矛盾。
1、增值服務缺失
在北美市場,Costco通過提供豐富的增值服務來提升會員黏性,如加油站、汽車保養、旅游服務等。但這些服務在中國,由于政策限制或消費習慣差異,很難復制。山姆則通過會員專享的親子體驗、試吃活動以及提供高端商品,如茅臺等,吸引了眾多中產家庭成為會員,提升了會員的忠誠度。
2、退卡機制僵化
“開卡容易退卡難”是Costco在中國市場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消費者投訴的重點。Costco的退卡政策要求會員必須到店辦理,并且需要扣除已享受的優惠金額。這一流程繁瑣且不便捷,與中國人追求“線上化、便捷化”的服務預期嚴重不符。在如今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消費者希望能夠通過線上平臺快速便捷地辦理退卡業務,而Costco的退卡機制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3、突圍方向
為了改善會員體系的現狀,Costco需要重塑會員價值體系?梢酝瞥龇謱訒䥺T制度,例如增設付費更高的“白金卡”,為白金卡會員提供專屬配送服務,無論消費金額多少都能享受免費配送;還可以給予優先購的權益,在熱門商品上架時,白金卡會員可以優先購買。
此外,與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如攜程、滴滴等聯合開發會員積分生態,會員在使用這些平臺的服務時,可以積累積分,積分又可以在Costco兌換商品或享受折扣,增加會員的福利和權益。
同時,簡化退卡流程迫在眉睫,支持線上全額退款,當然可以設定合理的限制條件,如在一定時間內退卡可以全額退款,超過時間則按照一定比例扣除費用等,以此提升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好感度。
四、數字化能力“慢半拍”:從“跟隨者”到“創新者”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零售行業的今天,Costco在數字化領域的表現相對滯后,這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1、數據驅動的選品不足
山姆通過對會員消費數據的深度分析,能夠精準預測爆款商品。例如,在季節性水果禮盒的銷售上,山姆可以根據以往的銷售數據和市場趨勢,提前儲備相應的水果禮盒,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Costco在選品方面仍較多依賴總部采購決策,缺乏對中國市場本土數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比如2025年全美停售圖書的決定,在中國市場可能會加劇家庭用戶的流失,因為中國家庭對于圖書的需求與美國市場存在差異,而Costco未能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做出靈活調整。
2、私域流量運營薄弱
Costco的“到家配送”主要依賴微信小程序,缺乏獨立的App生態和社群運營。在私域流量運營方面,與山姆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山姆的App內嵌了食譜推薦、會員活動預約等功能,通過這些功能增加了與會員的互動,提升了會員的使用體驗。并且,山姆還通過企業微信社群推送個性化優惠,根據會員的消費偏好和歷史記錄,向會員精準推送他們可能感興趣的商品優惠信息,提高了會員的購買轉化率。
3、突圍方向
Costco需要加快構建“全域數字化中臺”,利用AI算法對區域消費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根據不同地區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偏好,動態調整SKU組合。針對中國市場的社交媒體營銷,比如抖音、小紅書的內容營銷,增加品牌曝光和年輕用戶吸引力。同時,利用直播帶貨、短視頻等新興營銷方式觸達年輕客群。
如可以打造“Costco廚房”美食教程短視頻,通過展示如何使用Costco的食材制作美味佳肴,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注,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望,提升品牌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
五、未來展望:本土化不是“妥協”,而是“進化”
Costco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之路,本質上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一場博弈。2025年,它能否成功破局,取決于以下三點:
1、戰略定力與靈活度的平衡
Costco必須堅守“低價高質”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其在全球市場立足的根本。但同時在商品包裝、服務流程等細節方面,要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進行靈活調整。比如,在商品包裝上,推出“家庭裝”與“單身裝”并行的選項,滿足不同家庭結構消費者的需求;在服務流程上,簡化繁瑣的手續,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2、供應鏈的深度本土化
加快與本土供應商的聯合開發,深入挖掘各地的特色農產品和優質商品。例如,與云南的鮮花供應商合作,開發特色鮮花產品;與山東的蔬菜種植基地合作,提供新鮮、優質的蔬菜。甚至可以通過投資或并購的方式,掌控關鍵供應鏈節點,確保商品的品質和供應穩定性,提高商品的本地化比例,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3、會員價值的持續創新
將會員體系從單純的“交易關系”升級為“生活方式共同體”。除了提供傳統的購物優惠外,引入健康管理、教育咨詢等高端服務。比如,與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合作,為會員提供免費的健康體檢和健康咨詢服務;與知名教育機構合作,為會員提供教育課程優惠和教育咨詢服務,讓會員感受到更多的價值和關懷,增強會員的忠誠度。
寫在最后
截至目前,Costco在中國大陸已開出7家門店,在過去幾年也明顯加快了布局,并計劃2025年建成8層的南京總部,試圖進一步扎根中國市場。通過重點區域的布局,也意味著Costco將開啟更系統化的擴張計劃。
盡管Costco通過各地首店開業營銷(如上海閔行店單日會員注冊破8萬多人)快速建立認知度,但其后較低的續卡率反映出會員黏性與本土適配性不足的深層問題。
Costco的本土化突圍,并非是對其北美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基于中國市場特性的一次深刻進化。2025年Costco的破局關鍵,在于構建“商品-服務-體驗”三位一體的價值網絡:前端通過迷你倉儲、區域生鮮、本地化特色商品建立消費黏性;中臺依托云倉體系和會員分層提升運營效率;后端以文化共鳴強化品牌認同。
在全球零售市場日益融合的今天,唯有將全球經驗與本土洞察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破解“水土不服”的魔咒。2025年的中國零售市場注定是一片紅海,競爭激烈,但也充滿機遇。Costco若能成功突破本土化困境,必將在這片市場中開辟出一條新的航道,實現可持續發展。
注:本文系“知名零售企業2025年戰略展望”系列文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