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等入局,“燙撈杯”成萬億火鍋市場的新增量?
出品/職業餐飲網
作者/旖旎
曾經紅極一時的“火鍋杯”,如今穿上“新衣”卷土重來。
改名為“燙撈杯”,將火鍋塞進“大桶奶茶杯”,頂著“低卡”健康標簽?,價格卻高達人均50-70元,正慢慢“風靡”北上廣深寫字樓?!
而這場“火鍋入杯”的戰役絕非小打小鬧,不僅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超3.7億次;
還惹得海底撈、左庭右院、陽坊涮肉、一緒壽喜燒等頭部品牌扎堆入局;
把曾經需要圍爐而坐的社交餐飲,硬生生做成了“邊走邊涮”的快餐生意。
當傳統火鍋深陷同質化泥潭,這個巴掌大的塑料杯,能否撕開2000億外賣市場的血腥新藍海?
而燙撈杯,又能否躲過“火鍋杯”曇花一現的宿命?
01
60元/杯,“燙撈杯”席卷北上廣!
海底撈等頭部火鍋品牌扎堆“上新”
早在幾年前,火鍋杯就曾風靡一時。
當時小餐館或者攤位上,都能看到10元-30元非常獵奇的火鍋杯。
但沒過多久就成了過氣的網紅,顧客不再買單。
如今的燙撈杯與之前的火鍋杯雖然“神似”,但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1、用杯裝“火鍋”,搭配蘸料,以外賣形式走紅
燙撈杯顧名思義,用“杯子”來裝火鍋。
在外賣包裝上做了革新,采用奶茶“噸噸桶”式設計,自帶提手和鎖扣杯蓋,既方便攜帶,又契合年輕人“曬單”需求,兼具功能性與社交屬性。
以“單人份、免涮煮”為核心,將預燙熟的食材裝入杯內,搭配低脂湯底和蘸料,直接適配外賣場景。
不同于傳統火鍋外賣需自行涮煮,燙撈杯通過預加工解決操作復雜問題,顧客僅需加熱即可食用,大幅提升效率。
2、價格定位:40-70元,瞄準一線白領和輕食愛好者
燙撈杯強調“健康+品質”,像食材是安格斯牛肉、牛骨原湯等。
所以客單價并不低,集中在40-70元。
雖遠高于傳統快餐(10-20元),但顯著低于傳統火鍋百元以上的人均。
在場景上,一方面瞄準一線城市白領的午餐需求,一方面則是主攻“輕食”客群。
3、海底撈、左庭右院等一批火鍋頭部品牌扎堆入局
雖然燙撈杯并不是今年開始興起的潮流產品,但是卻在近兩年吸引了眾多火鍋頭部品牌入局。
像是今年1月,海底撈推出“春日限定燙撈杯”,包含招牌蝦滑、牛骨原湯肥牛等口味,折后單價在60元左右,顧客在海底撈下飯火鍋菜的外賣頁面,就可以下單,已覆蓋全國市場;
還有像是左庭右院鮮牛肉火鍋不僅推出了針對外賣場景的子品牌“左庭右院鮮牛肉·燙撈”,去年8月還進行了“加量不加價”的產品升級 ;
陽坊涮肉在去年5月推出撈撈杯,并于8月升級,推出豪華版撈撈杯和巨肉桶撈撈杯,價格40元左右,月銷百單,主打“健康低脂”標簽;
一緒壽喜燒新增云南酸菜、糟粕醋鍋底的“和牛燙撈杯”,單價50元,月銷破千單。
02
燙撈杯,一人食火鍋外賣場景的“深挖”?
作為中國餐飲市場規模超萬億的領跑品類,火鍋行業在2024年迎來深度變革。
頭部品牌以“回歸大眾消費”為旗號,掀起價格戰浪潮,客單價較2023年下降14.2%至59元,行業平均利潤率收窄至5.8%?。
產品端則陷入“毛肚黃喉”式同質化困局,倒逼企業通過云貴酸湯、海南糟粕醋等地域特色食材重構味覺記憶,并衍生出“火鍋+燒烤”“火鍋+甜品站”“火鍋+KTV"等復合業態?。
而燙撈杯的出現,也是火鍋賽道內卷之下倒逼出的“新物種”。
這個新物種是會走向同火鍋杯一樣“速生速滅”的命運?
還是真正成為白領午餐新選擇,讓火鍋賽道成功開辟一人食外賣新增量?
1、拓寬火鍋“外賣”場景,切中“一人食”細分小眾市場
過去,火鍋主打聚餐社交屬性,做專攻一人食的外賣難度較大。
但如今在市場環境的“內卷”的驅動下,火鍋品牌也都開始嘗試尋找外賣的新增量。
像是推出下飯火鍋菜、撈派拌飯、香辣干拌麻辣燙、現煮米線等多種外賣產品。
而如今的燙撈杯則是以“低脂、低卡”健康燙撈,來俘獲一線城市的白領人群。
解決傳統火鍋外賣“分量大、操作復雜”痛點,一人食設計適配辦公、通勤場景,無需涮煮,加熱即食。
一方面,燙撈杯切入的是一線白領一人食的午餐場景;
另一方面,則是搶食“輕食”市場;
通過挖掘這兩類客群,來提升火鍋新的增量渠道。
2、踩中品質、健康的需求,瞄準白領、健身人士、兒童等細分客群
曾經的“火鍋杯”更多是為了博眼球,靠顏值吸引顧客拍照打卡。
存在著價格高、不便攜帶、菜品差等遭顧客頻頻吐槽的多種問題。
而升級版的燙撈杯,則是主打便捷、健康和新穎,徹底擺脫了曾經“火鍋杯”被詬病為“低配版麻辣燙”的尷尬。
它采用純正的火鍋底料和食材,省去加熱、涮菜等繁瑣工序,只做單人份,在保證翻臺率的同時,將傳統火鍋店的社交屬性延伸至辦公室、社區及校園、露營等場景。
海底撈、陽坊涮肉、左庭右院等品牌推出的燙撈杯,都順應了顧客對健康用餐的追求。
在菜品搭配上注重品質和低脂,讓顧客既能滿足吃火鍋的欲望,又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此外,燙撈杯的設計感和質感也較為出色,為顧客帶來了新鮮的用餐體驗,這也是吸引顧客在午餐時段下單的重要因素。
一線城市的白領階層顧客生活節奏快,對午餐的便捷性和健康性有較高要求。
燙撈杯不僅方便食用,還能滿足他們對營養均衡的需求。
同時,一些品牌還針對健身人群、兒童等細分客群推出了相應的產品,進一步擴大了受眾范圍 。
而且它并非單一產品,而是作為傳統火鍋延伸的產品線,豐富了品牌的外賣產品矩陣。
3、價格門檻太高,無法走下沉路線
但一杯要60元左右的燙撈杯,也被很多人說是“價格刺客”。
雖然相較于一頓火鍋的價格更低,但與快餐相比,價格仍偏高。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有43.3%的快餐店客單價在10 - 20元之間,這是當前的主流價格區間。
盡管燙撈杯主要面向一線城市的白領,但在消費理性化的大環境下,燙撈杯動輒50+元的客單價,使其在下沉市場的拓展面臨較大困難,目標客群相對受限。
而且燙撈杯或火鍋杯,只是火鍋市場中極其細分的產品,難以形成獨立的品類和業態,更適合做火鍋、麻辣燙等品類的外賣新增量,想要成為獨立業態開出品牌很困難。
職業餐飲網總結:
燙撈杯的走紅,是火鍋行業在激烈內卷中“場景破局”的縮影。
頭部品牌憑借供應鏈與創新力搶占先機,開辟了一條外賣新增量。
從海底撈等頭部火鍋品牌扎堆入局就可以看得出,這個新外賣渠道效果可觀。
但高客單與品類天花板,仍是燙撈杯的痛點。
對中小品牌而言,燙撈杯宜作為補充產品線,而非盲目跟風獨立業態。
未來,唯有持續迭代產品、優化成本,才能從“網紅”邁向“長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