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僅有蜜雪五分之一,古茗被低估了嗎?
出品/陸玖商業評論
作者/王有初
2014年,蜜雪冰城的創始人張紅甫在聽說喜茶和古茗都拿了錢之后,才愿意接受美團龍珠的投資。
在行業對手里,張紅甫最贊賞喜茶和古茗——聶云宸和王云安身上都有他艷羨的地方,一個是產品天賦,一個是對供應鏈的理解。
但10年過去,蜜雪冰城甩開他們成為行業第一。上市后,“雪王”不僅是唯一沒有破發的茶飲企業,而且以龍頭的角色,獲得了最高的市場溢價,截止目前,市值已經來到了1507億元。
他欣賞兩家同行里,喜茶直接停止了加盟商的招募,認為盲目擴張只是一種“對增長、對資本的執念”;只有古茗進一步成了它最直接,也最類似的對手。
蜜雪和古茗是唯二已經突破萬店規模的玩家,也是目前茶飲市場營收額、利潤、市值差距最小的兩家。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在目標市場和人群,競爭優勢上,有諸多類似的兩家。
但他們又有諸多不同,張紅超、張紅甫兄弟的夢想是“開100萬家店”,用2美元讓全世界吃好喝好,重點在規模和速度;王云安想的是,讓原本沒機會的三、四線城市以下的人喝到更新鮮的水果茶,重點在質量和穩定。
從開店規模、速度以及覆蓋的城市廣度指標看,蜜雪是當前的下沉之王;但王云安在接受《晚點 LatePost》采訪時稱,“事實上他們沒我們下沉”,理由是浙江、福建、江西等三個核心省份里,古茗目前市場占有率都是第一,且單店的銷售額超過了蜜雪冰城。
王云安是個相信后發優勢的人,但古茗有潛力逆襲蜜雪成為新的下沉之王嗎?
01
為什么古茗和蜜雪有近5倍
市值差距?
從賺錢能力看,蜜雪冰城和古茗的差距其實并沒有市值差距那么大。
2024年前三個季度,蜜雪營收規模為187億元,凈利潤35億元;古茗同期的營收是64.4億元,凈利潤11.2億元。
這意味著,目前蜜雪賺的錢大約相當于3個古茗;且這是在蜜雪目前有4.5萬個門店、古茗則剛剛突破萬店的前提下。
一位分析師跟我們解釋,營收和利潤能力并不完全對等地反映在股價和市值上,“贏者通吃,龍頭往往會有更高的溢價,這就類似攜程比同城旅游貴更多!
投資人中則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古茗在現有規模下做到這個營收和利潤,已經極有商業效率;而且它目前只布局了幾個省份、且沒出海,未來空間更大,當前屬于被低估的位置;一種則更看確定性,認為蜜雪冰城的規模大、增速快,短期內的盈利確定性更高。
一位更看好蜜雪的投資人告訴我們,“雪王”在資本市場被熱捧的另一個優點是,在10元以下的價格帶,它目前沒有任何競爭對手。
此外,得益于自建從源頭種植、加工到配送等完整供應鏈的蜜雪,目前的凈利潤率也是古茗的近兩倍。
兩個都錨定下沉市場的茶飲公司在資本市場的面貌變得清晰:一個是已經做得足夠大、有足夠效率,且在價格帶沒有對手的行業龍頭;一個是只在區域驗證了自己,不確定性更大,并且價格帶競爭極為激烈的第二名。
這種普遍的判斷反映在市值上,就導致了當前的差距。
但一位早期跟王云安接觸的人告訴我們說,這是古茗能預判到的事情。早在7年前,王云安判斷,未來市場上一定會出現兩到三家供應鏈能力很強的平價品牌。但他給古茗選定的策略是在“8到12元價格帶分一杯羹即可”,不做過多糾纏。
當時王云安認為,做14元到20元的價格帶,既能在下沉市場做品牌、也能做品質,但要做得好,是更長期的事情。
從供應鏈效率、品牌塑造上,8到12元的天花板和難度都更低;而14元到20元的天花板更高,難度也更高。
就以冷鏈為例,蜜雪所采取的低價格帶的原料只需要常溫和冷凍兩種方法,雖然最后口感和效果一般,但難度也低;而古茗的冷鏈則需要常溫、冷藏、冷凍的三溫設備,成本高,口感更好。
也因此,兩者在供應鏈能力上的建設上缺口并不一致。比如目前蜜雪自建的生產基地和物流網絡覆蓋全國31個省份,甚至掌握檸檬等核心原材料的定價權,供應鏈成本僅為行業均值的50%。
而古茗的供應鏈能力,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描述,要達到蜜雪的效率和成本,還有兩三年的“代際差”。
也因此,古茗此次上市,也計劃將IPO募集資金50%用于供應鏈建設,比如優化冷鏈網絡、新建倉庫、采購車輛等,目標是降低冷鏈成本占比從22%降至15%以下。
換句話說,蜜雪在上市之前就驗證了自己;而古茗在選擇做一件更難的事情,誰也不確定它能解決得怎么樣,它押注的是一個更遠的未來。
02
蜜雪和古茗,下沉用戶更愛誰?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曾說,對用戶而言,重要的不僅僅是真的省了多少錢,而是滿足了自己撿到便宜的心理。
蜜雪冰城用絕對的低價給用戶撿便宜的心理感;古茗的路線則是提供價值附屬,讓用戶覺得“值”。
隨著奶茶產品的同質化,當競爭聚焦到一款類似產品時,消費者將如何看待所謂貴價、性價比和平替,又會作何選擇?
以茉莉花茶為例。蜜雪冰城的“茉莉奶綠”、喜茶的“小奶茉”、霸王茶姬的“伯牙絕弦”、古茗的“云嶺茉莉白”,味道極為類似,但他們的價格最低(蜜雪6元)和最高(霸王茶姬16元)相差10元。
有網友吐槽自己看到蜜雪的茉莉奶綠時,感覺過去喝霸王茶姬的自己是個大傻子,“損失了好幾個億”。
河南新鄉的小星是這款產品的忠實粉絲。她今年剛畢業,收入不超過5000,她最終既沒有選霸王茶姬也沒有選蜜雪,而是挑了古茗,并且形容自己買奶茶“10杯有8杯都是茉莉白”。
她跟我算賬,蜜雪的“茉莉奶綠”7塊,古茗的茉莉白14塊,但領完券10塊可以買到,而且古茗用的是鮮牛奶、蜜雪用的是植脂末,“差3塊錢,傻子才不選鮮牛奶!
她也試過原版“伯牙絕弦”,結果發現跟“云嶺茉莉白”一模一樣,甚至不如后者“更香、更好喝”,最后她的結論是古茗YYDS,以后就盯著古茗買了。
另一個同類型產品是草莓果茶。奶茶測評博主“棒棒雞絲”測評各個品牌的幾款果茶發現,只有古茗是最穩定的,“果肉足、而且一點假甜味都沒有”,而其他品牌要么“水感很重”要么“果肉太小”,要么直接是“果醬味”。蜜雪則不在這個比賽中,因為它用的是果醬。
專注模仿、改進是古茗擅長的。它的競爭策略一直是去任何一個城市、一個點位,要么不去,要么拿下一個點,占住這個點,成為第一名。
王云安曾說,“所有線下生意必須攻城略地。你攻得下,還要守得住。”這反應在品牌給消費者的感知是,古茗產品的出品穩定性更高。
但守成也意味著保守和缺乏創新,“棒棒雞絲”調侃古茗,行業里3年前火過的味道只有古茗這里還能找到。這個品牌也因此缺乏自己最鮮明的記憶點,難以讓消費者真正追捧起來。
蜜雪也有它的命題。雖然絕對的低價是大殺器,但是“甜膩”、“粉味”、“劣質”的刻板印象仍占據很多人的心智。
一位杭州的奶茶愛好者朋友說,自己給過蜜雪機會,但“你就感覺那是沖出來的,它的水果茶還沒有飲料好喝!
在招股書的風險提示上,蜜雪也將產品力的風險列在第一條。
所謂下沉市場的用戶,本質上,和所有市場的用戶一樣,需要的都是足夠好、又足夠便宜的東西。
如今,有網感的品牌形象和極致低價的認知,讓“雪王”已經在下沉市場形成了足夠的號召力——買一杯蜜雪是不需要太糾結的消費決策。中研普華研究報告顯示,三、四線以下城市用戶奶茶復購首選還是蜜雪(占比超60%)。
但古茗的機會是,過去它證明了自己:當它真的走到一個地方、它就有能力用品質和性價比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這很慢,但顛覆舊王,未必沒有可能,畢竟在古茗創始人心里“肯定想成為第一”。
03
企業文化和創始人的牽引力
蜜雪冰城和古茗90%以上收入都來自加盟商,向他們出售原料和服務。其中古茗在服務收入上占比更高,將近20%,蜜雪的則幾乎忽略不計。
運營收入的不同,本質是如何看待與加盟商的關系,其背后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文化在驅動。
蜜雪冰城推行的“極致標準化”的模式,效率優先,加盟商培訓僅需7天。一位內部員工稱,他們的觀念是,不必對加盟商太好,“不要寵壞了他們”,更重要的是利益的綁定。
上述員工說,公司內部推崇“鐵血高效”的作戰文化,最終的考核其實大多指向成本控制和運營效率。
古茗相比之下更人性化,他們強調“團結和共贏”。一位古茗加盟商告訴我們,品牌方經常會組織大家“游學”;也會組織做得好的店給大家分享。有時遇到經營困難,其他店還會一起幫忙。
相比極致效率,在古茗總部,產品創新也占據了他們更多的人力,比如其研發團隊就超120人。
管理上,相比一套標準化做事規則和管理制度,古茗更相信人是不是“對味兒”,是不是浸染了“古茗味兒”。
這可能與兩家企業創始人接受的商學理論和教育有關。
據了解,張紅甫上的是長江商學院,王云安則在馬云創辦的湖畔創業研學中心就讀。前者是更系統化的管理學教育,比較注重理論體系構建和傳統商科內容;后者則重視“使命、愿景和價值觀”的塑造,也強調從失敗學習。
或許也可以這么理解,蜜雪的創始人學習的是如何帶領公司走向成功;而古茗的創始人學習的則是,如何走得更遠。
張紅超、張紅甫兩兄弟早年創業時,支撐他們的動力是要成功,他們團結的也是想買奔馳的老板們;而王云安說,自己大學的時候渴望的是變成“非凡的人”,做一家“偉大的企業”。
成功和偉大的區別是什么?這未必是現在蜜雪和古茗的差別,但至少是牽引他們往前走的不同動力,也是更遠的將來,當事情發生變化之后可以往回看的征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