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廠踢走老板,消費者還買賬嗎?
出品/瀝金
撰文/深潛
年銷3億的面包品牌堿法原麥,最近開除了自家老板。
去年還全網游走號稱逆襲的創始人鄭馬青云,在公司發布的公告里變成了合作主播,相關露臉視頻也全部下架。
原先的老板鄭馬青云,反手也注冊了一個“頑皮小老板鄭馬青云”的新號,發公告聲稱自己才是公司正版代表。
樸實無華的商戰,又多了一條互相開除對方創始人身份的玩法。
創始人肉身下場為品牌代言已經成了一種常態,這種策略的本質,是把創始人的個人人格特質與企業進行綁定,把品牌打造成可感知、能交流的人格符號,從而構建情感連接。
消費者購買的不單單是產品,更是一種信任投票,創始人的創業故事、價值主張和生活日常,都是品牌溢價的核心原料。
問題是帳號起量之后,出鏡主播和品牌一旦產生爭議,無論身份真假,結果幾乎總是雙輸。堿法原麥與鄭馬青云是如此,東方甄選和董宇輝也是同樣。
堿法原麥能起量,靠的是主播的臉,還是品牌的貨?對品牌來說,到底是一開始寧可不要這部分增量,直接拒絕這種合作形式,還是冒著風險嘗試走出一條路?
雙方發布的公告來源:網絡
消費者吃面包
不吃人設
堿水面包能火,首先是因為品牌選對了賽道。
低熱量高飽腹感的特點,契合了健康飲食的風潮,堿水面包的“裂紋美學”在社媒上也能收獲大量點贊,給消費者帶來情緒價值。
鄭馬青云在其中,更多是起到了降低信任成本的作用。
從一開始,鄭馬青云的人設就是專精烘焙賽道的創業逆襲咖。高中輟學、中專學歷,鉆研烘焙,拿下世界技能大賽國賽前十……都是品牌故事的佐料。
所有在鏡頭前的表現,都沉淀成品牌實力的一部分,專業的人設始終是品牌實力的背書。
從這個角度來講,消費者認的是貨,而不是認主播。充其量,觀眾只是一邊吃面包,一邊咀嚼這個00后小伙兒的發家史,享受一下養成系的快樂。
數據也能反饋出這一點。雙方公告都是3月6日發的,在比較鄭馬青云的新號,和堿法原麥品牌(注冊品牌名是“面包加”)在這個日期前后銷售額的變化之后,很容易發現:
原先品牌的銷售額穩定如一,但鄭馬青云新號的銷售額除了剛開始那幾天比較高以外,接下來一直緩慢下滑。
消費者吃的是面包不是人設,人設 營銷雖然帶來了流量,比起出鏡主播的臉,消費者還是更認產品背后的那個廠。
無論鄭馬青云是不是正牌創始人,這個廠已經在那里了,出品和產量都很穩定,和鄭馬青云是否能繼續代言已經脫離了關系。
反過來看,鄭馬青云本人雖然還是有一些流量,但他的新號銷售額只在最初的幾天相對較高,之后緩慢下滑,他的新生意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品牌還遠得很。
與輝同行
輝不和你同行
東方甄選和董宇輝的案例則是另一種類型,比起東方甄選的貨,消費者更認董宇輝的臉。
雙方“和平分手”是在2024年7月25日,對比雙方直播銷售額,會發現幾乎無事發生。考慮到“與輝同行”這個賬號原本屬于東方甄選,完全可以說董宇輝的出走,硬生生從原先的品牌撕下了一大塊肉。
為什么這兩個案例差別這么大?
原因就在于,東方甄選本質是一個選品公司,并沒有真正的品牌力,而堿水原麥作為一個單一品類品牌,靠做堿水面包站穩了腳跟。
對很多觀眾來說,之所以停留在東方甄選的直播間消費,完全是沖著董宇輝的個人IP來的,無論董宇輝在鏡頭前如何發揮,都沒有辦法沉淀為東方甄選的品牌資產。
消費者既不是因為選品能力,也不是為了性價比,純粹是喜歡這樣一個從底層打拼、自帶書卷氣的主播形象,只要董宇輝不塌房,他去哪觀眾就會跟到哪。
再看堿法原麥的創始人IP,他的出鏡幾乎沒有損耗地轉化為了品牌資產。
無論是在工廠實拍,還是身上沾滿面粉出鏡,或者與老師傅共同討論配方,展示的都是品牌在面包這個品類的專業度和實力。
當品牌的產品力被確認,創始人IP就已經完美完成了使命,繼續存在與否已經無關緊要了。
總結
對很多品牌來說,做創始人IP壓根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題。
真正的問題在于,創始人IP到底能不能有效沉淀為品牌資產,它應該是品牌發展的階段性工具,而不是公司的最終目標。
在冷啟動期,創始人IP用個人故事建立情感連接;在成長期,則是將消費者注意力導向品牌供應鏈或者產品的優勢;在成熟期,創始人IP需要更加完整地傳達品牌價值。
這個模式走到哪一步,完全依賴品牌的需要,但能不能走穩,這很考驗出鏡主播和品牌各自的分寸和智慧。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品牌,必然是那些能將個人IP的爆發力轉化為組織創新力的企業。畢竟再精彩的人設傳奇,也抵不過貨架上經年累月的品質承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