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生咖,能否成為商場的新“谷子店”?
出品/Mall先生
撰文/Darii
周末的上海,是年輕人的天下。
靜安大悅城的Animate Cafe中,打卡動漫場景的人絡繹不絕;聚集著更多主題咖啡廳的百聯ZX,不少粉絲還會特意從其他城市趕來,只為在消費后抽取線下限定的“谷子”。當二次元愛好者在實體商業的線下空間中得到精神和物質滿足,另一邊,同樣擁有強大消費力的年輕追星族們,也玩出了自己的“痛樓”——
一種被稱為“生咖”(生日咖啡館)的新興線下應援形式,正悄然成為追星族的狂歡陣地。粉絲們會包下咖啡廳,用主題布景、限定餐飲和共創周邊為偶像慶生,將情感消費與社群歸屬感推向新高度。
這一商業新物種,是否也能像二次元經濟一樣,成為實體商業的下一個爆發式藍海呢?
什么是“生咖”?
在粉絲圈層中,為喜歡的明星包下一家“生咖”來打卡慶祝,早已成為了一種應援“標配”。熱度之下,也讓位于陜西南路商圈的生咖店品牌“Pocaland”,開業不到兩個月,單月活動舉辦數就已達近十場。
Pocaland的3月活動日歷|來源:店鋪小紅書
談到這一現象,生活在杭州的90后Miu分享道,自己平時喜歡的韓國愛豆比較多,基本每個月都能刷到不同粉絲團為明星辦的生咖預告,如果碰到感興趣且時間方便的場次,她也會特意搭高鐵來上海參加。
像Miu這樣愿意定期、甚至跨城來參加生咖活動的粉絲,并不在少數。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在2023年中國“Z世代”群體追星消費內容中,超過半數的“Z世代”人群會選擇應援消費。而生咖的出現,恰好切入了這一消費風口。
把視線轉移到這一文化的發源地,如今走在韓國的弘大街頭,生咖店的各式應援易拉寶隨處可見,數量甚至超過了傳統咖啡廳的外擺。
經常飛往韓國追星的小粑向我們介紹道,如果碰上生日高峰期,在一條短短百米的街巷中,還能遇到來自不同后援會、為不同明星所做的生咖應援,追星氛圍非常濃厚。
弘大同一時間點的不同應援生咖
而在粉絲經濟的文化演變下,韓國的生咖形式與內容,也正發生著跨界化、商業化和產業化這三重轉變。
首先是生咖的風潮從愛豆,跨界到了演員、體育明星、虛擬偶像等更多領域。例如在音樂劇《阿加莎》的宣傳期間,主辦方就舉辦了一場紀念阿加莎·克里斯蒂誕辰的生咖活動,引起了一波文藝愛好者們的關注。
阿加莎生咖活動預告|來源:X
其次,由公司主導,將過去“為愛發電”的應援式生咖,進行“商業化”升級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去年,曾負責《兩天一夜》、《新西游記》等綜藝的知名制作人羅PD,就在其生日期間舉辦了一次官方生咖。除了提供“餐飲+抽獎”的生咖標準套餐外,還設置有官方周邊售賣區和打卡互動場景,加上知名藝人的現場宣傳,為活動帶來了不小人氣。
生咖預告海報及現場布置|來源:X
再來,供需雙方的不斷擴容,也加強了韓國生咖行業的產業化。在弘大、新村、圣水洞等年輕商圈中,不僅出現了一批可提供活動策劃服務的專業生咖場地,更上線了如DUK PLACE、SAENGCA DAY等,能為消費者提供場地及對應活動查詢的網站,使產業鏈下游持續完善。
DUK PLACE的搜索界面
從為愛發電到商業賦能,如今在Instagram、X等社交平臺上,與生咖相關的討論帖已達近百萬,潛力正待進一步爆發。
三方共生的
產業鏈形成
回到中國市場,生咖產業也形成了一條從策劃到執行的完整鏈條。“Pocaland”生咖店的主理人夏寶,向我們介紹了在完整的生咖活動落地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供給方、場景服務商和內容體驗者間的關系。
一般而言,生咖主辦方可以分為個人主辦和團體主辦。兩者間最大的差別,取決于活動規模的大小。如果是名氣較高的明星,通常會由后援團提前確定生咖主題和視覺設計,再通過數調每個城市的意向參與人數,選取其中票數高位的某幾個城市作為生咖舉辦處。對應城市的粉絲們,則可通過報名成為活動的“協辦方”,負責具體的場地安排和現場管理。
由粉絲在社交平臺開展的生咖數調|來源:小紅書@甜兔bunny
相較由團體主辦統一授權活動主題和物料使用的形式,個人主辦因不存在內容審核和物料對接,落地過程相對而言更為靈活。
如今,生咖場地在選擇范圍和專業度上,也有了不小的突破。夏寶目前經營的生咖店,就是一個以承接小型活動為主的垂類空間。雖然南昌路不似一旁的淮海中路般車水馬龍,但鬧中取靜的小馬路氛圍,和店鋪內外特設的氛圍裝飾及打卡裝置,常能吸引路過的年輕人在此駐足拍照。
Pocaland空間中的活動布置|來源:店鋪小紅書
從像這樣的市中心小型店鋪,到近郊的大型民宿,如今僅在上海,就能找到十余家可以舉辦生咖的場地。
除了像“Pocaland”這樣,在店鋪打造階段就以生咖店為方向的空間,也有類似從咖啡店轉型到生咖場地租用,開設在中美信托金融大廈中的“潤舍咖啡”。相較而言,前者的主理人主辦經驗和圈層私域流量,往往讓他們在活動舉辦、現場布置等方面更具優勢。
在潤舍咖啡舉辦的生咖活動|來源:店鋪小紅書
目前場地方與主辦方的合作,則基本圍繞著單日包場或設定低消這兩種形式。咖啡廳一般會以店鋪當日的營業額目標,設置場地費或低消;主辦方可以根據這個數字,綜合考慮活動的物料規模,以及當日是否需要進行門票售賣。
從社交平臺關注到該活動的粉絲們,則可以提前通過加入社群或添加主辦方微信的形式,進行活動預約。當天到店并購買限定套餐后,就可獲贈限定的活動周邊;針對提前預約的粉絲,主辦一般還會進行線下禮品的加贈。
生咖店中贈送的物料及場景布置
除了主題攝影區,生咖現場也多會提供DIY周邊領取處、手寫信等內容共創區,來為粉絲們提供拍照打卡外,能滿足同擔奔現和同慶生日的線下氛圍,進一步強化粉絲對這一活動的參與感。
生咖能否成為
流量入口?
早在2023年,中國的粉絲經濟市場規模就已突破了4,500億元。而據預測,2024-2030年中國粉絲經濟行業市場規模,還將處于4%-6%的增長率,走勢不斷向好。
數據背后,側寫出了粉絲經濟之下的情感經濟學內核——追星行為看似的用愛發電,實則是通過投入時間與金錢來追求精神滿足。就像粉絲們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組織、參與生咖活動,其中既包含著對自我的情感歸屬,也輻射了對外部的社群認同。
也因如此,即便當天來參加生咖的人都互不認識,但在同一空間中為偶像共慶生日,或收到了精心制作的應援禮物時,還是能擁有超越逛街消費所能帶來的快樂。畢竟粉絲們在生咖店中買單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種情緒共振。
在這一“同樂會”的氛圍下,參加過活動的粉絲們也更容易對場地產生更高的粘性。這也是夏寶將“Pocaland”選址在市中心的原因——就算當天店里沒有舉辦活動,也希望有來參與過活動的粉絲,平時逛街路過時會想要進來坐坐聊聊。
Pocaland同時是個“早咖晚酒”的復合潮流空間
得益于活動積累的社群歸屬感,在我們到訪店鋪的某個工作日下午,就遇到了趁午休來為音樂劇演員的紀念活動咨詢場地的周邊上班族,以及特意帶著家長來一起打卡店鋪的學生族,各式人群在這個小空間中形成了一種自然的社交磁場。
夏寶向我們介紹道,生咖在中國市場的最大本土化特征,就是在國內粉絲對儀式感的追求下,帶動生咖活動形式的不斷進階變化。如果說生日應援,是生咖最初的形式來源,那么如今類似音樂劇演員百場紀念日、偶像團體出道紀念日等更多紀念性活動,也成為了不少粉絲著手策劃的重點,圍繞這些主題的活動需求量也在不斷提升。
音樂劇演員應援活動|來源:小紅書@nasya
盡管以生咖為代表的粉絲經濟,成功將線上凝聚力轉化為線下消費力,但國內的實體商業該如何利用好這一流量入口,并持續釋放價值,仍道阻且長。
首先是產業水平的升級。如今不少韓國本土的生咖店已可以提供物料打印、場地布置等模塊化的全包服務,能更好地把控活動進度及面向消費者的展現效果。
相對而言,國內市場的生咖水平還較為參差,尚未形成專業的產業化運營;不少活動的落地效果,也難以讓消費者在體驗后成為場地的“回頭客”。
其次是與商業項目的聯動。生咖的內容快閃性質,實則非常契合商場“高頻更新”的運營需求,且主題布景能提升空間顏值,反哺項目的年輕調性。
但對于小型生咖店鋪而言,傳統商場的一層街鋪租金成本過高,高層鋪位則無法滿足社交型飲品店的空間需求。再加上咖啡廳對于營業時間的要求,以及項目管理團隊是否能支持甚至賦能這一業態,也成為考驗著商場能否接住這波流量的關鍵。
結語
無論是二次元咖啡廳的爆發,還是明星生咖的崛起,背后都折射著當代青年消費者,對情感消費和沉浸體驗的雙重需求。盡管對于生咖而言,其在圈層之外的大眾認知度尚待“破圈”,但正如夏寶向我們分享的,未來粉絲經濟還是有機會超越二次元經濟,成為線下商業的又一個爆發式藍海。
而生咖,或許也能突破“粉絲狂歡”的圈層局限,成為更多商業體得以激活年輕客群、打造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拼圖。我們也非常期待未來以生咖為代表的粉絲經濟,能進一步書寫“為愛發電”的可持續性,并為線下商業帶來更鮮活的落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