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穩,李寧財報還有什么?
來源/牛刀財經
撰文/趙丹
千呼萬喚之中,國產四大運動品牌的“老大哥”李寧終于發布了2024年財報。
財報顯示,李寧全年營收入達286.76億元,同比增長3.9%,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30.13億元,同比下跌5.46%,這已是連續第二年凈利潤出現下滑。
盡管李寧在品牌調整期聲稱2024年以求穩為主,但資本市場的焦慮情緒仍難以掩飾:李寧股價目前已跌至13.8港元左右(截止發稿日)。
(圖源:李寧財報)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李寧的主要競爭對手們業績表現更為亮眼。其中,361度營收突破百億大關,特步、安踏的凈利潤則實現了雙位數增長,均創歷史新高。
曾幾何時,李寧與安踏并駕齊驅,如今明顯落后不少。
那么,曾經憑靠國潮風崛起的李寧,為何會突然陷入如此困境呢?
國貨之光成“價格刺客”?
最近幾年,大多數消費者普遍感知,“國貨之光”李寧真的是要買不起了!
在李寧官網天貓旗艦店里,一雙?系列的鞋子標價最低超過1000元,而最貴的鞋類是飛電5系列標價為2299元。
目前,在李寧官網的在線商場上,至少有34款鞋子價格破千,還有6款售價999元的鞋和3款售價998元的鞋——大多數都是肖戰代言。
事實上,最近幾年,李寧各個產品線的價格就在不斷攀升。
李寧主品牌價格不菲,例如李寧的“超輕”系列,上新價從2018年的499元上漲到了2021年時的599元。
李寧“烈駿”系列新款2020年時售價為699元,到了2023年則直接飆升到1099元,三年時間價格差不多等于翻了一倍。
而李寧子品牌中國李寧定位運動潮流,價格定位主要在千元左右,其實已經比主品牌高出不少。
2021年時,李寧新出的“李寧1990”子品牌更是主打輕奢,一件羽絨服能賣到6000多元。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自從2018年以來,李寧品牌的鞋類和服裝等產品價格普遍上漲了20%~30%。
可以看出,李寧品牌的價格在市場上呈現上升趨勢,甚至部分產品價格甚至與國際知名品牌不相上下。
因此不少消費者都感嘆“李寧的價格越賣越高,甚至不再是過去的李寧了”。
然而,雖然價格越來越高,但品質卻并沒有變得更好,反而不斷下降。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乒乓球賽事期間,不少觀眾留意到,部分中國乒乓球隊選手在比賽中多次整理自己的運動短褲,推測原因可能是短褲的吸汗效果不理想,導致衣物緊貼身體,甚至引發了衣物在特定部位的不貼合現象。反觀其他對手運動員,衣服的吸汗效果更佳,也更加清爽。
事情爆發后,引發了消費者對李寧品牌產品質量的質疑,也對該品牌的市場口碑和品牌形象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事實上,很多李寧忠實消費者都反映,如今李寧的產品質量明顯遠不如前,耐用性大打折扣,一雙運動鞋穿不了多久就會出現磨損、開膠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
在第三方黑貓投訴平臺上,截至目前,李寧累計投訴高達5509次,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疑似將退貨重新販賣、售后不處理、產品存在質量問題、退款困難、中獎不兌現等方面。
在國產運動服飾品牌中,李寧的累計投訴量明顯高于安踏、361度和特步。安踏的累計投訴量為4519次,而361度和特步的累計投訴量分別為1500次和1200次,都遠低于李寧的投訴量。
很多人看到李寧累計投訴量最高,便認為李寧是國產運動服飾的領軍品牌,畢竟被投訴次數多往往意味著市場份額更大、消費受眾更廣。
但從收入規模來看,安踏的市場份額約為李寧的3倍。這反而進一步表明,李寧的投訴率非常高。
雖然李寧如今價格不低,但在消費者心里,品質卻越來越難保證,更像是運動服飾界的“價格刺客”。
在國潮中迷失方向
眾所周知,李寧公司是由“體操王子”李寧創立的體育運動品牌。
在成立之初,借著創始人的明星效應,李寧那句“一切皆有可能”的廣告詞傳播大街小巷,李寧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但2012年時,受金融風暴、高管接連離職、品牌定位搖擺不定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李寧業績嚴重下滑,深陷庫存危機中,多年沒有緩過來。
直到2018年,在紐約秋冬時裝上,李寧的子品牌“中國李寧”以“悟道”為主題登臺走秀,靠著鮮明的中國復古元素,一時驚艷運動服飾圈,在紐約大秀落幕當天,“李寧”的微信指數暴漲700%,而李寧也牢牢綁上了“國潮”標簽,重新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依靠“國潮出圈”的李寧,業績也終于回暖,甚至實現井噴式增長。
統計數據表明,2018年,“中國李寧”服裝系列成衣全年銷量高達550萬件,鞋系列銷量超5萬件,新品在6個月內售罄率均超過70%。
而李寧當年的財報業績也很漂亮,公司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大關。
此后三年,李寧業績也是不斷攀升。2021年,李寧全年營收又首次跨越200億元門檻,同比大增56.13%至225.7億元,凈利潤方面,更是實現了136%的飛躍式增長,達到40億元。
這一系列數據不僅刷新了公司上市以來的增長紀錄,更在資本市場引發了強烈反響,推動其市值攀升至2800億港元的歷史高位。
然而,正當李寧春風得意時,殊不知已經在“國潮”高端化路上日漸跑偏,甚至因此而翻車。
2022年9月,在李寧以“2022逐夢行機場大秀”主題的冬裝新品發布會上,一款深綠色新品帽子,因為顏色和造型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抗日劇中日本軍裝,所以引發了大量網友的質疑。
事情發酵后,李寧公司的高管不僅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張“笠型盔”的圖片,暗示其新品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古代服飾,并表示:“我們的消費者對于中國文化的沉淀和教育知識的傳承還是有所欠缺。”
被李寧扣上“不懂文化”帽子的網友們也徹底被激怒,李寧因此成為眾矢之的,遭受了大量差評和謾罵。
隨著事情愈演愈烈,李寧公司不得不發表聲明進行解釋并道歉,聲稱“逐夢行”這款產品的設計以“飛行”為主題,從飛行員裝備中汲取靈感,其飛行帽設計源于中國古代頭盔,并沒有其他意思。
不過,姍姍來遲的道歉信并沒有把李寧從輿論危機中解脫出來,反而其還因為被挖出公司總裁是日籍華人遭受更多網友們的抨擊:倘若李寧撕掉愛國標簽,那么還剩下多少實力?
可以說,這次事件直接摧毀了李寧多年來建立的良好形象,其在國潮中吃到的紅利也基本因此消失殆盡。
品牌同質化嚴重,亟需新的破局點
隨著國民健康意識不斷提高,中國體育消費市場也迎來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
據調研公司Technavio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運動服裝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2051億元,預計到2029年這一市場規模將達到3078億元。
市場紅利到來的同時,體育運動服飾的消費趨勢也正被市場重新定義,不光消費人群需求日益多樣化,渠道覆蓋面也越來越多元。
為了搶奪市場份額,頭部品牌們都在推行多品牌矩陣和全渠道布局,強化競爭優勢。
李寧除了主品牌外,還推出了中國李寧、李寧1990、LNG和李寧YOUNG等子品牌。
然而,李寧雖然子品牌不少,但實質上大多都含有“李寧”二字,品牌區分度并不高。
億邦動力的消費者調研曾發現,幾乎很少有人準確說出李寧子品牌之間的區別。例如“李寧1990”,其主要融合運動和復古風格,并定位高端輕奢女性市場;而法國百年戶外時尚品牌AIGLE(艾高),其品牌定位也是高端女性市場。
可以看出,李寧的子品牌之間定位界限模糊,其實難以明確品牌核心價值。
反觀老對手安踏,其多元化品牌矩陣明顯成功不少。除了主品牌安踏外,旗下還有可隆、始祖鳥、FILA等知名品牌,各品牌憑借獨特的產品定位、風格特色和目標客群,在滑雪、戶外、高端機能服飾等細分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如此一來,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幫助公司有效分散市場風險,也能依靠品牌間互補效應,覆蓋更多的消費群體。
相比之下,李寧雖然子品牌不少,卻始終定位不夠清晰,并沒能真正瞄準不同市場,導致李寧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心智相對下滑,同時也削弱其綜合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最近幾年,為了尋求破局,李寧產品越來越向科技專業化靠,并投入了大量研發費用,最近10年研發投入超過35億元。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研發投入增長9.3%,研發投入增速大于營收增速。
不過,這一研發投入水平不僅遠低于阿迪、耐克這樣的巨頭,甚至也遠遠比不上安踏。同一報告期內,安踏的研發費用高達20億,投入金額將近李寧的3倍。
現如今,李寧的“國潮”光環正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的質疑與市場的冷遇。
曾經憑借“中國李寧”在紐約時裝周一鳴驚人的品牌,如今卻因產品定價與價值脫鉤陷入“國嘲”漩渦。
歸根結底,是因為其存在著高價背后的創新乏力與用戶需求錯位的問題,一旦消費者用腳投票,那么李寧失意也成必然。
倘若李寧想重新贏回消費者的信任,還是應該踏實做好產品,用品質支撐高端路線,而不是靠價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