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興洲:我國零售業40年發展創新的驅動力分析
聯商網消息:6月21日,以“新時代 新變革 新價值——推進零售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中國零售商大會暨展會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原所長、研究員任興洲所長作了題為“我國零售業40年發展創新的驅動力分析”的演講。她表示,實體商業經過多年的調整轉型,正在逐步的回暖,現在正在以一個新的方式、新的姿態來向前發展。
以下為任興洲演講摘要(有刪減):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們在這樣一個重要的節點,看到我們中國的零售業仍然在快速發展,特別是實體商業經過多年的調整轉型,看到它正在逐步的回暖。過去有些人可能有些灰心,但是現在實際上實體零售業正在以一個新的方式、新的姿態來向前發展。
實際上,40周年的總結、回顧、歸納非常多,我想還是從我們國家零售業40年發展的驅動因素來分析,來看一看我們知道過去什么在驅動我們的發展,未來我們中國零售業發展的驅動力又是什么呢?我們力圖通過這樣一個分析,找到這樣一個答案。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國際競爭力也在日益增強。特別是我國的零售業發展壯大,零售業不斷在進步和創新,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動著我們零售業的發展和創新呢,它背后的驅動因素是什么呢?
一
世界商業零售革命與創新的驅動因素
對世界商業零售革命與創新的驅動因素有不同的歸納,有人說四次流通革命,有人說八次流通革命。我們從幾大流通改革、流通革命的背后,我們看它的驅動因素是什么呢?
第一次:19世紀中葉,巴黎第一家百貨商店的出現。現在百貨點到處都是,覆蓋率非常高,但是當百貨業第一家百貨店出現的時候,那是全世界的一場零售革命。背景是什么呢?
一是當時生產力的極大提升。我們知道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發祥地,始于18世紀60年代,但是它真正的成熟是在19世紀30、40年代,以機器制造業的實現為基本的完成標志,所以工業革命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提升,機器大工業的生產帶來了大規模產能的實現。大規模的生產要求大規模的流通,我們過去的夫妻(老婆)店、雜貨店、小型專業店已經完全不適應這種大機器工業生產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提升,所以要求零售業態也必須與這樣的大生產相適應,所以百貨店出現了。
二是消費能力大幅度提升。生產力提高,大家知道過去是“羊吃人”,把農民趕入城市加入產業大軍,完成工業革命的進程。產業革命的實現,特別是資產階級的產生,大規模的機器工業帶來資產階級的快速成長,它的消費能力大幅度的提升。所以這個時候,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消費升級對零售業態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一邊是生產力的提升,一邊是消費能力的提升,這個時候我們的零售業態必然發生變化。百貨店恰恰適應了這種流通方式的革命,一站式、綜合式、多品類、選擇性的鮮明特點,極大順應了這個時候的生產和消費的需求。
三是城市化進程的帶動。隨著這樣的發展,城市化世界進程在大大推進。產業工人增加,整個城市的發展在這個時候快速發展起來,消費也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我們看這個時候的主要驅動因素,是生產力的巨大提升,大規模生產帶來大規模消費升級;城市化快速發展,催生了這個時候的零售業的發展或者叫零售業的革命。我們如果看看那個時候有一些小說,就能感受到那個時候商業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
第二次:19世紀中后期連鎖店出現,20世紀蓬勃發展。它的背景是:
一是生產大規模擴大,要求商業大規模流通,集約化的發展。
二是消費規模化和消費者對商品性價比要求的提高。這個時候生產大規模的規模以后,零售的競爭就開始加劇,這個時候誰能提供更加有性價比、成本更低的產品呢?
三是傳統的流通組織方式效率相對較低,成本相對較高,要求組織方式的變革,連鎖經營就是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連鎖經營是什么呢?把機器大工業流水作業的原理,運用到我們商業領域里面來。我們知道泰羅制和福特制(音譯)是大的流水線的銜接,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把這樣的原理拿到商業領域來,連鎖經營,每一個環節就像流水作業一樣有機組合,但是每一個環節的效率都是最高的,都是專業化的組織和運營的。所以它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得我們商業流通的效能大大的提升,管理能力的大大提高,所以這次的流通革命是組織方式的革命,它跟第一次業態的變革還不太完全一樣。
四是這個時期是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交通通訊技術的進步。我們想它沒有這樣的進步,物流的發展,我們大規模的配送就實現不了,我們連鎖經營的低成本、高效率就沒有辦法實現,所以它也配合著我們的技術革命,物流和通訊的革命,大規模的配送,統一的經營模式,降低了成本,使消費者得到利益。比如沃爾瑪提出的“天天平價”。這個時候的驅動力,生產與消費快速增長,商業競爭加劇,爭奪消費者市場,這個時候的流通組織方式的革命就帶來了新的變化。所以我們看,雖然方式是不同的,但是背后的驅動因素,特別是消費的驅動因素非常的明顯。
第三次:20世紀30年代超級市場的出現,大型自助式銷售綜合市場的快速發展。
一是消費者選擇對市場銷售的重要性凸顯。
二是上世紀20-30年代大危機對商品促銷的要求。
三是降低人工成本和提升效率的客觀要求。
四是商業管理技術和銷售技術的進步。這些主要驅動因素還是消費驅動,使得我們對消費成本和場景的要求。過去我們一手錢一手貨,由售貨員銷售,現在變成了超級市場,大大改變了它的場景。誰說場景的變化是現在才有的呢?實際上那個時候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原有的零售方式。
第四次:21世紀以來,以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為依托,以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應用為載體,以交易、支付、物流等為支撐的新商業模式出現,構建了全新商業運營組織架構。
這一次的革命和以往的革命不太一樣,仍然是消費的快速增長和升級,對消費場景和消費方式的多樣性、便利性、選擇性、個性化、體驗性的需求大大的提升,背后是消費驅動力大大的增強。
二是互聯網、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數字化、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我們看沒有這樣大的技術進步,我們這一場零售革命是沒有辦法實現的,生成了以互聯網、電子商務為主的龐大生態系統。我們看這個時候技術進步帶來巨大的影響。
三是第三方支付和物流技術能力的巨大推動,對零售業的創新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
四是零售競爭空間和維度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前三次革命都是在物流條件下的改變,無論是百貨店對原有零售店、雜貨店的革命,還是連鎖經營方式組織方式的革命,還是超級市場的出現,都是在我們這個土地上這個維度空間里面的競爭,但是第四次的零售革命已經和我們不在一個維度上,它在虛擬的空間維度上進行競爭。不用這么多土地,地段還是地段,開店還是開店,已經到網上去開店了,競爭不在一個維度上,對傳統的零售產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也就來自于這里。
為什么實體店感覺沖擊這么大呢?看到外資去年有39家在不斷關店,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同的維度,我們看到這一次流通零售的革命它的變化是非常大的。它的主要驅動因素,當然我們說一千道一萬,背后還是消費升級的強大驅動。如果沒有我們現在物質極大豐富、產能的巨大提升、消費者選擇性的提升,消費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提高,是不會出現的,及時有互聯網和電子商務,背后一定是消費驅動的,出現了消費者主權意識的增強,促使商業創新和革命,催生新型的服務商,并形成了這樣的零售新業態。
所以我們看第四次零售革命出現了這樣的變化,所以概括世界上幾次大的零售革命的驅動因素都有時代的特點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特征,但我們說它都離不開生產方式的變革、消費需求的巨大提升和技術進步的強力催生。我們把它概括出來,突出它的共性來看,這幾個驅動因素是沒有變化的,只是在不同的階段,驅動零售發展創新的因素程度是不同的。
比如第一次革命,我們說它是生產巨大提升,工業革命推動了消費的增長,然后零售的革命。我們看到第三次、第四次流通革命的時候,消費在這里起的作用更大了,因為它沒有所謂工業革命的巨大沖擊,反而是消費驅動了零售業的變革和發展。
二
我國零售發展的四個階段
當年會把40年改革開放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我把它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80年代初-1992年。傳統的批零體系被打破,百貨店,過去說三級批發然后到零售這樣的體系被打破,當時叫“線斷網破”,然后出現了專業店、社區商店、批零兼營的批發市場,它的格局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它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改革帶來的制度機制的巨大變革,這個推動力是巨大的,特別是80年代首當其沖是我們商業零售業和批發業的變革,這個時候強力的把過去傳統的商業。
一是打破了鏈條和業態,出現了新的業態,生產力明顯提升,這個時候我們對應的消費是什么呢?這個時候我們對應的還是溫飽型的消費,那個時候在改革初期,我們人均GDP只有356美元,大家想一想,那個時候我們是全世界低收入人口的國家,所以這個時候的零售業,對應的是那個時候消費的方式,我們真正的取消糧票和布票是什么時候呢?真正取消是90年代初,才全面取消了糧票和布票。
第二個階段是1992年-2001年。我把它劃分為一個階段,這個時候零售格局是百貨業態較快發展,連鎖經營和新型業態開始出現并發展。1995年我們在上海由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連鎖工作會議,從那個時候1995年以后我們連鎖業開始出現,零售對外開放開始試點,1992年零售業開始試點,當時還是僅少部分的幾家零售業開始進到中國來。
這個背后的驅動因素和背景是什么呢?改革的深入。為什么從1992年劃分呢?因為1992年的十四大,我們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我們改革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個時候提出讓市場配置資源發揮基礎性作用。
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實際上并不知道目標是什么,還在摸著石頭過河,是市場多一點、計劃多一點,誰為主誰為輔?我們在摸著石頭過河,還在探索,1992年確立了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時候整個零售格局也在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所以它的市場化方向更加明確。另外這個時候經濟快速發展,我們到1993年、1994年已經到了買發市場,不再絕對的短缺。
這個時候開放擴大到了服務領域,特別是零售業,所以這個時候的開放從零售業開始試點。再看這個時候的消費,進入了改善型的消費階段,特別是以家庭耐用消費品改善需求大大向前推進,這個時候的人均GDP已經到了1041美元,到90年代末進入了1000美元的GDP,從356美元到了1000多美元的過程,背后我們關注它的消費變化。
第三個階段是2002-2012年。這個時候是多種零售業態出現。當時的內貿部、商務部規范成18種零售業態,也就是說市場化的改革使得多種業態出現,連鎖經營快速發展,外資零售大量的進入,網絡零售、電子商務開始興起,這是我們當時的一個格局。
背后的驅動因素,是加入WTO2011年的12月11日加入了WTO,作為一個重要的節點,這個時候開放顯著擴大,大量的外資都是那個時候快速進入中國,國際頂尖級商業集團進入中國,互聯網模式廣泛應用不斷創新。
這個時候對應的是什么消費方式呢?進入到顯著的升級階段。消費階段的變化,為什么最后放一個消費階段呢?所有的方式最后都是消費對零售的影響,這個時候的消費到了6100美元,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世界銀行規定的中等收入國家。4000多美元就是中等收入國家,這個時候已經達到6100美元,住和行以及新型消費快速增長,消費結構已經不一樣了,消費的內容已經不同了。
第四個階段是2013年以來。我們的零售業大幅度的發展,業態不斷的發現,當然這個時候還是以實體零售為主,電子商務這個時候開始出現,到了上世紀末期和這個世紀初期電子商務開始起來,但是真正大規模的發展還是2013年以后零售業的格局發生了更大的變化,網絡零售快速發展,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市場份額不斷增長。7家網絡零售占50%多,占了將近60%,不僅是半壁江山,只有7家企業。
所以實體零售轉型創新發展、O2O、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始出現,實際真正起來也就是2010年以后,整個的格局才發生了更加重大的變化,剛才我看了一下,實際上金融危機以后到2012年之前我們的增速才達到20%以上。這個時候的驅動因素,互聯網、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創新革命性的變化,消費進入品質消費的階段。背后看2017年全國人均GDP8836美元,按照世行的標準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這個時候消費發生重大變化,品質消費到來。
三
我國零售格局變化的主要驅動力量
40年來,各個階段我國零售格局的變化,它的主要驅動力量可以概括為:
一是改革的巨大推動,體制機制的變革;發展環境的變化。這是在改革初期第一位的。
二是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們可以借鑒和直接學習國外的零售業的業態和經營管理經驗,并且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外資真正大規模的進來才多少年呢?也就20年左右,我們的對外開放,當時我們認為是“狼來了”,人家是大軍艦,我們是小扇板,20年之后我們再看看呢?剛才零售業百強發布就可以看出來。
三是經濟快速增長,生產力快速提升對零售變革的要求。我們沒有物質的極大豐富,沒有買方市場的出現,我們這樣的零售格局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背后生產,過去說生產方式絕對流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還是在發揮作用。
四是消費不斷升級的強大拉動作用,拉動零售業態和零售模式的變化。
所以我剛才每一個階段就對應一個消費階段。所以別的都有可能發生變化,但是消費是我們的魂和根,如果沒有零售業我們消費沒有辦法發展,根據消費不斷變化,我們銷售業態和零售業態在不斷發生變化。
不同階段的驅動因素不同,但是有一些因素是不同的,特別是越到后來的發展,我們會看到消費在整個零售業的變革里面,它的驅動因素在不斷增強。如果說開始的時候,我們的體制的變革、制度的紅利可能發揮的作用更強,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工業革命可能更強,但是后來我們的消費,包括我們的技術進步,也是附著在我們消費不斷增強的基礎上的。
四
未來推動零售業發展的三大因素
未來我國的驅動因素還在哪里呢?試著分析一下,未來推動零售業發展的最大的三大因素:
第一,消費的驅動因素會不斷增強。未來最大的驅動因素是消費。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品質消費繼續升級,我們馬上進入1萬美元的時候人均GDP,我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所以中國人全世界買買買,大量的商品進口,我們的消費能力巨大的提升,實際在于我們支付能力增強,品質消費到來。
第二是消費者要求快捷、便利和高性價比。品牌化、高品質,未來品質消費會大大提升。
第三是消費場景要求提升,除了便利、方便、快捷以外,還需要情調,F在的90后、80后,還需要有儀式感,有文化的內涵,它的需求增強。未來如何迎合這樣的需求呢?
第四是對消費體驗要求提升。
第五是智能消費需求責任。
十九大提出創新經濟、創新生態鏈等等,形成新的增長點、新的動能,消費這個因素,未來一定是驅動我們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們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哪個方面呢?一定是消費,以市場為導向。市場需求是什么呢?需求是不一樣的,現在有了二孩,有了母嬰消費,有了80后、90后、00后,他們需求是什么呢?另外還有龐大老齡化的人口的消費,“白發消費”“銀發消費”,所以未來所消費需求,但是我們盯住哪一個人口呢?我們需要更加進步。
第二大因素,技術進步、互聯網、電子商務、智能化是零售業創新的強大驅動力。
電商當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移動互聯、物物互聯以后,還可能帶來更多的創新和變化,因為便利、快捷和低價是它的優勢。實體零售業數字化的改造和轉型,未來也是這樣的技術革命給我們帶來的。
此外,線上線下融合、多種業態融合、無界融合、跨界融合。邊界已經不清晰了,只要消費者需要的就是合理的。
另外,創新和探索新業態或心靈手物種,背后一定是現代科技力量來支撐的,F在出現了一些新的物種,當然有“盒馬鮮生”,由互聯網推出線下的創新。原來的線下企業,比如永輝也推出了很多生鮮的新模式和新零售、新業態。智能零售將較快發展。線上電商和線下實體店向農村延伸,在技術的推動下,向農村的延伸,我想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技術進步還推動物流、支付、供應鏈、大數據技術將繼續創新,為零售創新提供強大的支撐,還有跨境電商、內外互聯,在技術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
第三大因素,制度和環境是零售業發展重要影響因素。
現在零售業的發展離不開制度的創新和機制體制的完善。
一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最重要是優化零售業的營商環境。我們談了很多年營商環境的問題,實際上并沒有完全解決。
二是建立鼓勵和支持創新、促進技術進步的政策體系,F在有很多這樣的政策體系開始出來。
三是降低企業顯性和隱性成本。最近我們知道,今年“兩會”以后,迅速把我們的增值稅稅率普降1個百分點,未來我們還有降稅的空間嗎?我們顯性的稅收可以降低,我們隱性的成本呢?
四是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為零售業發展創造條件,營造公平的環境。實體業認為有不公平的對待,看最近的《電子商務法》,在維護公平競爭方面要大大向前推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提升行業能力和效能,另外是行業協會的導向、引領和自律。
所以未來的主要驅動因素,還是消費、技術進步和制度因素的變化。
(來源:聯商網重慶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