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零售人最缺乏“冷靜思考”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趙蓉
2020年實“鼠”不易,日子總歸是要過去的,與其用抱怨去荒廢光陰,不如用汗水來驚艷時光,時光不會辜負每一個積極向上的零售人。
隨著新冠疫情影響的減弱,實體門店下半年新開店數量逐漸增加,回看這一年,我們最缺乏的就是“冷靜思考”。一窩蜂的“賣菜”、一窩蜂的“社群”、一窩蜂的“拼團”……
在今年給企業做內訓的時候,我問過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視頻號嗎?”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說,我們對他們說,線上拼團、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猶如“雞同鴨講”。他們知道的也就是個概念而已,如果我們不能先做到“統一思想,理念通關”,“機制先行”,如何能做出我們想要的業績?沒有經歷不成經驗,我也是久經沙場的人,在攝像頭面前也會緊張,每一分鐘的視頻,也會不斷的重復又重復的錄制,管理者只有親自參與,不斷的反省、總結,才有話語權,輔導員工做好,而不是下個指令給員工就能做好。
2021年的升級,不一定是門店設計、裝修、設備、環境等方面的升級,這些只要有錢就能解決,消費者需要的升級是讓他們在你的店,能找到他們想要的商品,想要的服務。好好做商品,門店的場景與產品相匹配,沒有卓越的產品基因,后邊的事都瞎想,做好產品是王道,營銷很強、產品很差的企業很危險,安心做好基礎,謹慎創新。
品牌的標簽在消費者心中很重要,消費實際上在向著統一化方向發展,如果盲目的增加品類的話,無法確保必要的庫存數量,無法顧及到每個單品,結果只會導致由于缺貨的機會損失和商品過剩的廢棄損失。
宜家、優衣庫、無印良品、蔦屋書屋、星巴克、麥當勞這些經典零售業態是我們最好的研究對象,這些優秀的企業,低調的在做好產品,做好服務,用產品、用服務說話!成為顧客的代理,幫顧客找到需要的產品,數據分析只是驗證假設的正確性!
宜家家具對中國市場深度實踐與研究,其對本品牌的定位堅守與中國市場與消費者迎合平衡非常好,也非常專注,讓顧客可感、可接觸、可想象,讓購物簡單、方便、易決策,為顧客提供完整可組合、可拆解的一站式簡約生活方案。
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曾經說過:“這么多年來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將店長作為最高經營者,其實應該要將店員作為最高經營者,因為只有店員才離顧客最近,只有店員才更加了解顧客喜好。”
訂貨是門店的生命線,我們大多數企業的訂貨方式,都是以總部為主的鋪貨方式。門店是離顧客最近的人,是對顧客日常信息、反饋最熟悉的人,以店鋪為主的訂貨方式的競爭力遠遠大于總部為主的鋪貨方式,即便是店長離職,也不會影響店鋪正常經營。只有把店鋪體系,真正的建立起來,讓我們的每一位員工都是我們的品類擔當,這樣的話我們的訂貨也好、我們的品類管理也好,才能真正做好。
我們在巡店的時候,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店長喜歡的商品就是暢銷,店長不喜歡的商品就是滯銷品,這就是店長集權式訂貨的缺點,店長經營時間長了就有點自以為是,沒有在訂貨上花費太多時間思考,把時間都花費在事物工作上。對店鋪疏于管理,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判商品好不好賣,其實每一種商品、每一種口味都有專屬適合他的顧客,我們的專業就是成為他的代理,幫他挑選適合的商品,商品沒有好與不好,只有適合與不適合。
分擔訂貨的優勢,解決了門店店長集權式訂貨的缺點,讓所有員工進行訂貨技巧的培訓,全員參與訂貨,重要的不是經驗,而是有沒有真心要做生意。當員工從單一的工作,轉換為全方位的培養,員工能體會到企業的認可,每個員工負責一部分訂貨,會自覺的關心自己訂貨商品銷售情況,訂貨作業本身很簡單,但是要思考訂貨的內容卻很難,我們現在有層出不窮的科技出現,賦能零售,但是缺少了一些成就感,久而久之訂貨的樂趣就會下降,無法從中得到成長。
今年實體店很艱難,企業在人員培養上壓縮了不少開支,趙老師覺得這不一定是明智的選擇,學習不僅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也是為了在信息時代不被淘汰。
2020年再見,2021年零售人一起加油。
*本文系聯商特別策劃“復盤2020中國零售”系列報道,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