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園求生記 三方面著手轉型“度假勝地”
若去過香港海洋公園,定必玩過或見過“摩天巨輪”“瘋狂過山車”“極速之旅”跳樓機,不過這些設施或將會成為過去。
因借貸和擴充剛剛遇上入場人數減少,令有43年歷史的香港海洋公園近年來屢屢虧損,而因疫情肆虐更令本身瀕臨破產倒閉的海洋公園雪上加霜。2020年,海洋公園獲得了香港政府的54億港元撥款與資助“續命”,即使疫情下已減少不少開支,但基本開支不會因為不開門而不運作,預計今年中就會用完。
1月18日,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海洋公園公司董事局主席劉鳴煒和旅游事務專員黃智祖召開記者會,公布海洋公園擬定的未來路向發展。
邱騰華表示,海洋公園于去年申請立法會撥款后,沒有停止收集意見,“我們一直與不同持分者深入討論,包括立法會、區議會、旅游界別策略小組、會議展覽餐飲旅游規劃園景等作咨詢工作”。他說,這期間很多人主動與他們交流,希望海洋公園能繼續運作,甚至要較以前做得更好。
海洋公園打算會從三方面著手,分別是:繼續保持教育及保育; 逐步轉型,不再以主題樂園模式營運,縮減老舊的設施,以便縮減開支; 帶動南區合作,成為具特色及渡假的地方。
根據最新公布的計劃,未來山下園區,即由港鐵出口到深水灣海邊,會由早到晚免費讓市民入場,設有零售、餐飲、而園區也會有表演場地,可作包括音樂會和文化表演。至于山上按景點收費,游人或需戴電子手帶或電話QR code支付。劉鳴煒說,“如青少年只可玩機動游戲、家庭只看動物可推出不少套票,讓市民更多選擇”。
劉氏指,不少機動游戲使用壽命已到,參考AIA嘉年華亦是以短暫形式舉行,認為引入第三方營運者亦可帶來新娛樂消閑元素。早前有消息就指,包括“摩天巨輪”“瘋狂過山車”等合共7個機動游戲設施等因機件殘舊,將于2至3年內退役。
“以往一張門票498港元,港人或1、2年才入園一次,認為舊模式已不可行,希望新模式下吸引港人一年來多次……只要有選擇、有體現,才會成功。”劉氏對此充滿信心,因為在新經營模式的山下園區,除了保育設施之外,都是找外判商,山上園區逾半也是外判商,不止減低營運成本,同時帶來收入。
劉鳴煒表示,海洋公園的初心是要做保育及教育,以及做到自負盈虧,公園未來將不再是“主題公園”,而是廣泛市民經常去的目的地(destination)和度假勝地(resort),“與以往只有熊貓同過山車不同”。
為支持公園進行轉營,香港政府會向公園推遲兩筆共54億港元貸款的開始還款日期至2028至29年度,并由今年7月1日起豁免利息,亦會提供一筆16.64億港元的非經常撥款,相當于公園一年的營運開銷。
另外,會由明年起四年提供最多11.2億港元保育和教育措施補助。邱騰華指,過去43年來,海洋公園大部分時間可自負盈虧,近十年卻因借貸和擴充剛剛遇上入場人數減少,若減輕負債,營運上可以早日復蘇。
至于興建已久的水上樂園,劉鳴煒指,如疫情許可,園方將爭取在今年8、9月投入服務,希望為市民帶來歡樂。他亦承認,未來可能因為公園設施減少而多了職位,不過隨著水上樂園投入服務,屆時水上樂園需要人手超過400多人,會內部優先聘請。
另外,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躍動港島南”計劃,劉鳴煒表示,公園未來要成功,不可缺少“躍動港島南”計劃。是次轉型望可以利用協同效應,帶動南區的發展。
劉鳴煒指將在硬件上加強海洋公園與南區的互動,包括水上交通、陸路交通以及行山徑,真正融入南區,帶動南區旅游、零售商機。市民到公園的一日行程,不局限于公園,也可以透過行山徑等走入南區更遠的地方,給市民提供更多消閑途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