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經濟有多火:美瞳一年賣百億,4億人要牙齒矯正
只能露出半張臉的這一年,美瞳成為了95后女生張凌購物車的必備產品。
“美瞳就好比眼睛的口紅。”張凌告訴投中網,“2020年下半年起,我每周會換好幾種不同樣式的美瞳來戴,不同的美瞳會帶給我不一樣的好心情。”
張凌的喜好并非小眾。
《2020 年中國美瞳行業概覽》顯示,近年來美瞳消費極具攀升,2020年銷售規模超100億。其中,美瞳消費主要由90后及95后主導,以女性消費者為主,同時,男性在美瞳方面的消費增長也十分迅速。
資本的熱情隨之而來。2021年3月,美瞳品牌Moody宣布已連續完成總值約3.8億元B輪和B+輪融資:B輪由GGV紀源資本領投,XVC、高瓴創投、經緯中國和源碼資本跟投;B+輪由中信產業基金領投,GGV紀源資本、XVC、高瓴創投、經緯中國和源碼資本持續加注。
其實,2020年起,中國美瞳品牌便已初露鋒芒:這一年,美瞳領域投資額超過 2 億元,高瓴創投、經緯中國、峰瑞資本、梅花創投等紛紛出手。
對于“精致的豬豬女孩”而言,無論是此前被搶到斷貨的限定色號口紅,還是疫情后被虞書欣帶貨而大火的網紅美瞳,都是她們不可錯過的一個個潮流單品。
“現在大部分年輕消費者愿意花能力范圍內最多的錢來取悅自己。"張凌提到,"美少女和美少男們對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顏值經濟”盛行:全方位變美,在成為一筆大生意
“豬豬女孩”瘋搶美瞳和口紅只是“顏值經濟”的一個微小切面。
“年前,我去了五家整容醫院面診,包括兩家三甲醫院的整形外科,醫生做了詳細的設計方案。從中,我選擇了一張‘最滿意的臉’,并很快進行了手術。”2019年初完成整形手術的胡麗告訴投中網。
作為某互聯網醫療平臺的重度用戶,胡麗從最初單純的“貼吧潛水”到通過APP進行問診預約,心態的轉變僅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過程還算順利。”她提到,“主要是鼻綜合和眼綜合,總價12萬5。”
其實,中國消費者愿意為“美”付費,早已不是秘密。
據《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我國的醫美用戶已達1367.2萬人,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增長率為22.2%,位居全球第二。
隨著消費者對整形美容接受度的提升,美容醫院診療人次持續上升,對醫療美容醫院的需求持續增大,據Frost & Sullivan數據,到2023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3601.3億元。
在購買項目上,皮膚美容仍占據榜首,可能受到“一白遮百丑”的美學觀念影響,其中最受醫美用戶歡迎的皮膚美容項目是美白亮膚,有近七成用戶曾購買過。
具體來看,皮膚美容需求前三為美白亮膚、抗衰抗初老和清潔保濕,面部整形項目中,雙眼皮、隆鼻、瘦臉項目最受歡迎,美體塑形項目也越來越受歡迎,特別是局部吸脂、溶脂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齒科項目也在日益受到追捧。
“原來我們去做種植,去做修復,做根管治療都是出于功能性需求,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他們更想做的是美白或是隱形正畸,這都與顏值經濟直接掛鉤。”「微云」創始人劉鵬對投中網提到。
劉鵬舉例稱,開創了隱形正畸的美國公司艾利科技(AlignTechnology)的核心產品「隱適美」當前市值已超480億美金,市盈率高達108倍。
隱形正畸資本爭奪戰打響:高瓴、IDG、中信等早已入場
毋庸置疑,“矯正牙齒”是個巨大的藍海市場。就中國的隱形正畸市場而言,需求端潛力巨大,存量尚未真正釋放。
根據《中國正畸消費者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3.78億的潛在患者人數,但是,2019年,中國正畸人數不足300萬,其中僅10.5%采用隱形矯治器治療;而在美國2020年治療的450萬例中,33.1%采用隱形矯治器治療。
其實,在中國,“尋找下一個隱適美”早已成為資本所面臨的課題。
2021年3月30日,「微云」宣布完成1億元的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多家海外家族基金和上市公司。
不僅如此,2021年2月,由原本經營家族醫療事業的李華敏在2003年創立的「時代天使」在港股遞交招股書。據了解,上市前,高瓴資本通過松柏資本持有「時代天使」上市前約67%的股權,李華敏持有約16%,是典型的控股型投資。
除「時代天使」、「微云」外,中國數十家正畸賽道玩家均已吸引資本入局:IDG資本、真格基金已投「元氣美牙」、中信資本已投「美立刻」等。
從資本端來看,目前,國內隱形正畸行業的資本爭奪剛剛開始。但是,接下來的“入場券”不僅更加昂貴,戰爭維度也更復雜。這不僅是資金和規模之爭,也是質量、效率、服務之爭。
同時,這場戰爭不只局限于傳統渠道領域,將擴展至更核心的技術壁壘競爭:如全智能自動化生產、牙齒排列AI預測、材料升級等。
劉鵬看到,目前正畸乃至整個口腔行業依舊有幾大核心問題阻礙著市場的更快增長,誰能解決任何一個問題就能獲得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第一,中國人口腔健康意識薄弱,牙疼齙牙不是病;第二,牙醫稀缺且培養成本高、周期長;第三,口腔醫療的昂貴,超過了大多數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
然而,“若想要在中國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正畸企業短期內要增強產品在牙醫渠道的推廣力度。長期來看,AI算法、數據、生產成本、材料科學才是企業贏得終局之戰的關鍵要素。”劉鵬對投中網表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凌、胡麗均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