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與百度的網盤中場大戰
2009年12月,一位年輕人收到喬布斯的邀請,當即開著從Zipcar租來的豐田普銳斯前往后者所在的庫比蒂諾蘋果總部。
當見到蘋果掌舵人時,年輕人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提電腦,激動地向喬布斯展示自己的產品,后者并沒有給他機會,淡淡地擺了擺手:“我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這位略顯急躁的年輕人正是云存儲鼻祖Dropbox創始人休斯頓。在當時,Dropbox用戶數已迅速增長至百萬量級,并持續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是硅谷當之無愧的新星。
喬布斯找來休斯頓的意圖明顯,為了提前把這款產品收入囊中,喬布斯給出9位數的收購報價。但休斯頓并沒有讓喬布斯如愿,“我決心建立一家大公司,而不會出售自己的心血。”
一晃數年,2018年3月23日,擁有5億注冊用戶、1100萬付費用戶的Dropbox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一度沖高至31.6美元,相較21美元的IPO價格上漲50.5%。
作為云存儲的鼻祖,Dropbox無疑為一眾跟隨者打了個樣。反觀國內,由于網盤存儲成本高昂以及監管原因,個人云存儲市場在經歷大規模倒閉潮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只剩下百度網盤一家獨大。
8月19日,沉寂已久的百度網盤有了新動作,宣布吳磊成為首位品牌代言人,這是百度網盤成立9年之久首次邀請品牌代言人。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百度網盤人均數據儲存量超200GB,其中,95后是人均存儲量最高的年齡段,人均數據存儲量超過1TB。顯然,百度網盤此舉,旨在切入年輕用戶圈層。
而在十幾天之前,阿里旗下Teambition網盤團隊宣布,網盤服務于2021年9月30日將正式下架,作為阿里旗下的兩款個人云存儲產品之一,這般舉動,說明阿里巴巴將集中資源押注阿里云盤。
市面上兩大活躍網盤此番動作背后,意味著此前一度處在靜態局勢下的個人云存儲市場暗流涌動。
01
網盤是一門好生意嗎?
現階段,網盤還是一個值得押注的市場嗎?
如今,伴隨著個人終端數量不斷增長,以及5G逐漸落地商用,個人云盤市場規模勢必擴大,但個人云存儲不折不扣是個“看上去很美”的業務。
此前,行業對于云存儲類產品的分析往往集中在成本上,網盤產品存儲、寬帶等高昂成本難以隨著用戶規模增大而降低,這確實是大部分網盤倒閉的原因。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2021年中國個人網盤專題調研報告》顯示,百度網盤以81.3%的品牌認知度位列第一。
因此,這里以百度網盤為分析對象,足以勾勒出市面上絕大部分網盤的特征。
年初,百度網盤宣布,自2021年1月21日起,如果超過365天未登錄過賬號,2T免費空間將調整為100G,會員除外。
類似的舉動不是首次,百度網盤分別在2018年12月26日以及2020年9月30日,發布過類似的存儲空間調整公告。
這里不否定百度網盤有收回閑置空間,提升使用率,降低成本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幾次公告還有一個相同點,只要在規定期限內至少登錄過1次百度網盤賬號的用戶,可繼續使用2T免費存儲空間。
實際上,百度網盤此舉是一魚三吃,除了提升閑置空間使用率,促進非會員用戶付費外,同樣有喚醒老用戶的作用。
2020年11月27日,百度網盤發布八周年數據報告,資料顯示,2020年百度網盤用戶數量破7億,但在月活上,自2016年百度網盤宣布月活人數突破1億后,就沒有公布過官方數據。
可以參考幾份第三方數據,根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9年個人網盤行業研究報告》,截至2019年11月,百度網盤的月活用戶達到8703萬;據QuestMobile的統計,截至2019年底,月活用戶超過1億。
兩份時間相近的報告中,月活幾乎同處一個量級。
但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7月,中國云盤存儲APP月活躍用戶分布中,百度網盤月活達3983.2萬人,如若數據有效,則說明百度網盤用戶月活下滑嚴重(彼時阿里云盤還未發布,因此不受其影響)。
這可能是國內網盤產品普遍面臨的問題。為此,近些年,國內的網盤產品除了提供存儲服務外,也開始提供文件同步、在線編輯、協作等多元化服務,以此提高用戶黏性。但現在來看,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
如果說月活下滑是網盤類產品的命門之一,那么商業化疲軟則更加致命。
作為工具類產品,網盤產品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大量用戶根本不是來“用產品”,而是拿網盤當作一個一次性工具,“用完即走”,對于大多人而言,網盤其實是一個“低頻且必需”的工具。
以百度網盤為例,現階段,百度網盤的盈利模式,就是主要依靠廣告業務和會員服務。但作為一個“低頻且必需”的產品,缺乏用戶的持續性使用,就缺乏承載廣告的基礎。因此,通過“必須”的特性來收取會員費成了百度網盤最核心的盈利手段。
百度網盤并不是沒有嘗試過別的盈利模式,百度網盤曾在2017年1月上線過“看吧”功能,通過接入百度信息流業務,為其導流;2018年1月,百度網盤又上線了“我的小說”功能,通過平臺的流量為小說業務導流。但最終,這些盈利模式都相繼夭折。
除此之外,在尋求商業變現上,百度網盤也想過做內容生意。
2018年10月,百度網盤內容商城試運營。2019年6月5日,內容商城定名為“度小麥”平臺,此舉旨在通過用戶基數和流量,在內容付費上分到一塊蛋糕。
但在2020年7月3日下午,在度小麥后臺的內容發送頁面出現了店鋪升級的提示,而度小麥已不能發送新的內容。
嘗試了多種變現方式后,會員收費似乎是唯一走通商業化的道路。從百度網盤尋求盈利模式的血淚史中,可以得出結論,網盤實現盈利只能靠會員付費,商業化空間極為有限。
如若再考慮到政策監管以及內耗嚴重,總之,個人云存儲業務在國內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生意。如今,阿里巴巴盯上這塊“雞肋”,本身就是一個不尋常的動作。
02
阿里巴巴為什么押注?
行業對于阿里巴巴押注網盤業務的分析,往往以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的看法作為切入點。
彼時,在媒體報道阿里云正在內測一款“阿里云網盤”產品時,張建鋒表示,阿里云做的不是一個網盤產品,而是個人云,阿里云的夢想和愿景都不是一個網盤。
在媒體對“網盤”和“個人云”兩個關鍵詞咬文嚼字時,實際上,張建鋒所說的“網盤”,字面意思是指網絡U盤、網絡硬盤,即由互聯網公司推出的在線存儲服務。
而網盤和個人云存儲的定義早已混用。以百度網盤為例,雖然稱作“網盤”,但卻是百度推出的一項云存儲服務。
隨著百度網盤太過普及,大部分人直接把網盤當作個人云存儲,這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針對張建鋒的發言,阿里云盤確實做的是個人云存儲業務,與百度網盤并沒有太大區別。那么,阿里云盤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阿里巴巴為什么盯上這塊業務?
這里需要提到另一個關鍵人物:齊俊元。
2021年3月22日,經過半年多的內測,阿里云盤終于開啟公測,按照慣例,在媒體的口徑下,公眾視野將出現一位阿里巴巴高管闡述阿里云盤的產品理念,在當時,這個人是阿里云盤產品負責人齊俊元。
齊俊元何許人也?2019年,這位90后創辦的協同辦公產品Teambition被阿里巴巴收購,現階段,齊俊元是阿里云盤產品負責人。被收購之后,齊俊元并沒有被邊緣化,相關人士透露,阿里收購Teambition,更多是團隊收購。
這筆收購中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在Teambition被阿里巴巴收購之前,同樣得到了騰訊的戰略投資,據前員工回應,“騰訊沒有這個基因,俊元也不會賣的。”
“基因論”在商業領域流行已久,Teambition看重阿里巴巴的ToB基因,這也為Teambition今后走向埋下了伏筆。
在ToB層面,阿里云一定在集團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20年9月27日晚間,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發布全員郵件,公布最新的“云釘一體”戰略,幾大事業部加入新的大釘釘事業部,融入阿里云智能事業群,其中就包含阿里云Teambition團隊。
在當時,飽受熱議的是,行業對釘釘、Teambition今后在阿里巴巴產品的定位,以及無招、齊俊元這兩位明星產品人的去留。
如今來看,釘釘和Teambition都將是阿里云觸及客戶的抓手,可惜的是,兩位產品人一走一留,齊俊元身上也多了一個阿里云盤產品負責人的標簽,這其中經歷了什么跨度?
作為主打辦公的協作工具,在Teambition被收購之前,團隊已經在內測一款網盤產品,這款產品正是在次年8月28日開始內測的Teambition網盤。
同期,阿里云也推出一款名為“阿里云網盤”的獨立APP,這似乎是一場內部賽馬。但這場內部賽馬并沒持續很久,2021年3月12日,阿里云旗下Teambition網盤宣布與阿里云盤將實現數據合并。
現在來看,當時Teambition網盤已經出局,或與團隊融合有關,而齊俊元身上則多了一個標簽。
在理清這些關節后,事情似乎說得通了。
在中國,做個人云存儲本是一件累活,且面臨百度網盤的競爭,很難做成一門賺錢的生意。對于阿里云盤來說,本身可能就沒想做成一件賺錢的生意,原因在于,阿里云盤和釘釘承擔著一樣的使命。
其實國外的云存儲類產品,背后普遍有云計算業務作為靠山,云存儲不過是云計算的一個子集,巨頭們并不指望云存儲賺錢。
這里還有一個既定事實可以佐證,百度網盤隸屬于百度MEG(移動生態事業群),智能云屬于AIG(百度人工智能體系),而阿里云盤本是在阿里云旗下,和阿里云盤與阿里云的緊密連接不同,百度網盤業務早已算是獨立運作。
這樣來看,一開始從組織架構上就決定了,盡管百度網盤和阿里云盤同屬于個人云存儲賽道,但兩者卻并不是一個物種。
03
競爭到了哪一步?
猶記得在3月23日,阿里云盤正式公測的第二天,一度登上了小米應用商店總榜第一、蘋果應用商店總榜第二,這幾乎也是阿里云盤取得的最好成績。
截至出稿,阿里云盤位于小米應用商店軟件下載榜286名,效率辦公類第20名,位于蘋果應用商店(iOS10)總榜392名,效率榜14名。與此對比,百度網盤位于小米應用商店軟件下載榜29名,效率辦公類第2名,位于蘋果應用商店(iOS10)總榜35名,效率榜1名。
以蘋果應用商店為統計范疇,根據「七麥數據」統計,在效率榜單中,相較于百度網盤,阿里云盤榜單排名較為靠后。
在下載量上,數據顯示,阿里云盤在公測當天以304360次下載量級超過百度網盤后,此后基本與百度網盤相差數萬下載量級/每天。
按照當前趨勢,短時間內,阿里云盤很難取得下載量級上的突破。
通過移動廣告情報分析平臺「AppGrowing」查詢,在2021年3月2日和5月30日期間,阿里云盤鋪設的廣告文案中,主要以下載速度快、存儲空間大,免費使用為賣點,其中下載速度是阿里云盤市場競爭力的核心。
目前,阿里云盤的logo中也有“不限速”二字,宣傳意圖明顯。
對于一款以永不限速、免費送空間為賣點的個人云存儲產品,在競爭中卻沒有取得顯著的優勢,難道不限速真的不香嗎?
恐怕未必,2020年4月「新浪科技」發起的一項投票中,在“你對百度網盤最不滿意的是什么?”問題下,超過19萬網友選擇了“下載速度慢”這個原因。
同期發生的Pandownload事件中,由于Pandownload可以以非會員權限突破百度網盤官方設定,實現高速下載,備受用戶追捧,但最終被定性為“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
該事件在當時引發網絡熱議,甚至有網友認為,應該為Pandownload“平反”。諸如此類,都能側面證明網盤用戶對下載速度的追求。按照常理,阿里云盤以不限速為賣點,在與百度網盤的競爭中,具有極強的優勢。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今這種局面?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雙方的競爭中,資源生態成為了百度網盤的護城河。
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網盤市場上,百度網盤幾乎一家獨大,對于諸多用戶來說,在百度網盤長年積累下的資源,倘若沒有會員的話又無法輕易導出,最終會導致用戶對百度網盤產生路徑依賴。
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個人開發者開發的一鍵將百度網盤文件轉移至阿里云盤的工具,有需求才能誕生市場,這側面說明用戶的使用慣性確實是百度網盤的護城河,這種依賴同樣會作用到整個網盤資源生態中。
以市面上各種影視資源網站為例,存儲方式大多都是百度網盤,且在一眾網盤資源搜索網站中,較為常見的,依然是以百度網盤為主要的資源搜索展示結果,這種局面在阿里云盤開啟分享功能后才有所改觀。
7月8日,阿里云盤分享功能正式公測后,市面上出現了很多以阿里云盤為主或兼具百度網盤和阿里云盤兩種存儲方式的資源網站,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名為「阿里小站」的阿里云盤資源共享站。
通過站長工具查詢后,最有趣的一幕出現了,該域名的注冊機構為「Alibaba Cloud Computing (Beijing) Co.,Ltd」,即北京阿里巴巴云計算,倘若信息屬實,說明阿里云盤已經意識到了資源生態對于網盤產品的重要性。
對于阿里云盤來說,現階段,缺乏網盤資源,歸根結底在于根基尚淺,市場上用戶轉存網盤資源的慣性還沒有改變。
另一方面,即使有阿里云背書,但用戶仍然要考慮網盤的安全性,艾媒咨詢數據顯示,54.9%中國個人網盤用戶認為網盤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其次為存儲空間和傳輸速度,分別占比50.8%和40.7%。
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是,不少用戶擔心阿里云盤無法持久運作,因而依舊選擇百度網盤。
此外,酒香也怕巷子深,還需要考慮到百度網盤和阿里云盤的投放策略,通過「蟬大師」可以查詢阿里云盤和百度網盤的ASO(應用商店優化)關鍵詞對比。
數據顯示,百度網盤當前的關鍵詞覆蓋總數為22336,阿里云盤當前的關鍵詞覆蓋總數為16209。在ASO指數上,百度網盤當前的ASO指數為22870,阿里云盤當前的ASO指數為9032,兩者差距不小。
總的來看,在阿里云盤和百度網盤的競爭中,盡管阿里云盤使出不限速這一殺手锏,但兩者的競爭態勢是多維的,其他方面的因素導致阿里云盤沒有短時間內彎道超車。
到這里,國內網盤市場的競爭格局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單單拿百度網盤和阿里云盤的競爭來說,如果阿里云盤保持不限速的核心競爭態勢,隨著其它條件日益成熟,百度網盤未來的龍頭地位或將不保。
今年6月10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字節跳動的火山引擎部門將正式發布包含計算、存儲和網絡的云計算IaaS服務。對于整個云計算市場,阿里云盤的打法或許能給國內其他云計算廠商提供一個新思路。
04
后記
如今,作為國內市場主流網盤產品之一,和Dropbox一樣,阿里云盤沒有在文件上傳下載速度上收費。更有趣的是,在休斯頓和齊俊元身上同樣能發現很多相似之處。
休斯頓受到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工程師父親影響,從五歲就開始鼓搗家中的IBM PC Junior電腦,成長環境讓休斯頓對商業產生了足夠的興趣。在麻省理工就讀大學期間,休斯頓一直忙于創業,Dropbox是他創辦的第六家公司。
齊俊元從小受到身為大學教授父親的影響,對科研產生足夠的興趣,高中之前,齊俊元幾乎都在實驗室里度過。到了大學,齊俊元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工商管理。
期間,先是與合伙人創辦了一個健康檔案管理的項目,最終以失敗告終。二次創業,齊俊元選擇協同辦公軟件入手。之后的事情就老生常談,Teambition最終被阿里巴巴1億美元收購。
同樣受到家庭的影響,同樣畢業于名校,同樣創業維艱,不同的是,休斯頓拒絕了喬布斯的收購,但齊俊元沒有拒絕阿里巴巴,因緣際會,兩位天才最終在個人云存儲上“相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