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SEGECE在位于巴黎西郊的Rueil-Malmaison鎮(zhèn)興建了法國的第一個購物中心。這個小型購物中心以一個超市作為它的主力商店。隨后陸續(xù)出現的為數不多的購物中心也都是仿效它而建,都是露天的,不能遮風避雨。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固守露天式經營理念的法國購物中心還沒有很好的融入公眾的生活,盡管這種經營理念是基于給消費者帶來便利和親切感的考慮。
到了1969年,隨著在凡爾賽附近的Parly 2和尼斯附近的Cap 3000這兩個新型購物中心的出現,標志著法國購物中心發(fā)展革命從此開始,事實上,這也是消費者行為革命的開始。Jean-Louis Solal和S.C.C.開發(fā)出第一批有屋頂的購物中心,他們將這些中心沿著美國人的航線建造,中心的主力商店是百貨商店。新的購物中心不僅可以遮風避雨,更是創(chuàng)新性的考慮到了其所在位置的地域輻射范圍和區(qū)域影響。其時規(guī)劃當局已經意識到,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手段,購物中心的發(fā)展對于國家復興的潛在作用是很大的,因此第一代購物中心在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的法國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到1975年,已有233家購物中心對公眾開放,按照面積計算規(guī)模差不多有今天的一半。
二十世紀70年代的商場主要有以下兩點變化。第一,超大型自助百貨商場頻頻取代百貨商店成為主力商店。第二,1973年Royer法案中引入了政府規(guī)劃控制的觀念。該法案宣布,任何超過1500平方米的工程都需要經過一個由20名當地政要和零售商組成的委員會批準。此舉有效地減緩了工程建造進程。與此同時,以C&A這樣的大型專業(yè)店為主力商店的市鎮(zhèn)中心工程開始大量增多。二十世紀70年代的后半期由于經濟受1973年石油危機的影響而進入低谷,革新和發(fā)展也隨之減緩。
隨著二十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經濟復蘇,供貨渠道的放松帶來了新一代購物中心的誕生。整個十年間,超大型自助百貨商場不斷地侵占百貨公司的城池。而且,超市集團轉而向其他零售商提供經營場地,它們雄心勃勃地,在自己的超市所在地,日益增加零售長廊,成為開發(fā)商和地產商。
二十世紀90年代,經濟衰退和更為嚴格的規(guī)劃限制條令使得商場新發(fā)展的速度急轉直下。1993年重新修訂的Royer法案,實質上限制了對城外新址的開發(fā),同時在批準新工程的標準中加入了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機會和復興城市中心這兩條。1996年,該法案變得更為嚴格,把需要經特別審核批準的新工程面積標準從1500平方米降到了300平方米。
法國目前的購物中心總規(guī)模和新發(fā)展
目前,法國總共有600家購物中心,總面積約1250-1300萬平方米,占整個國家商場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
據CNCC(法國商業(yè)中心理事會)調查,在1999年新開的購物中心有7家,僅僅10萬平方米,而另外的4萬平方米的面積是由老的購物中心擴張的。盡管這已經是1998年新增商場面積(7萬平方米)的兩倍,也只有目前購物中心總面積的1%。
新的項目:過去五年間,城外的購物中心項目已經很少了,不過有幾個城鎮(zhèn)中心的項目在建或者剛剛完成。這些項目包括:Le Havre, Dunkirk, Vichy, Cholet, Aix-en-Provence, Cherbourg, Poitiers, 和 Annecy.計劃開工的工程中,最大的幾個如下(每一個的面積都在5萬平方米以上):
--CarreSnart,位于巴黎東南部
--Marne la Valle,位于巴黎東部,毗鄰迪斯尼樂園
--Odysseum,蒙比利埃 (法國南部城市)
另一個新發(fā)展的重點是以提供休閑場所為導向的購物中心項目,在Bercy Village,St-Quentin-en-Yvelines 和蒙比利埃都有這樣的項目計劃開建。
工廠直營購物中心也正在發(fā)展。最近在Romans-sur-Isere 和魯貝(法國北部城市)有類似的購物中心開張營業(yè)。近期在Marne-la-Vallee (迪斯尼樂園)和加來(法國北部港市),也有計劃建新的工廠直營購物中心。今年,在戈內斯和 Ile-St-Denis (兩地均在巴黎地區(qū)),工廠直營購物中心在經過擴建后,將重新開張營業(yè)。
此外,仿效歐洲其他一些地方的做法,SNCF(法國國家鐵路公司)計劃在巴黎區(qū)的一些主要的火車站,諸如Gare St-Lazare, Gare du Nord, 和 Gare de Lyon 等站,增加購物中心設施。
重新裝修:20世紀80年代初,重新裝修購物中心的觀念開始受到重視,特別是在法令對新的開發(fā)加強限制的情況下。如今,重新裝修占了開發(fā)活動相當大的一部分。有三個超大面積的購物中心(面積均在10萬平方米以上)即將重修裝修。它們是:
-Creteil-Soleil,位于巴黎東南部
-Les Quatre Temps, 位于巴黎西部的La Defense
-Lyon,位于La Part-Dieu
法國零售業(yè)現狀
跨國零售商最初只在巴黎的主要街道上開店,然后是在購物中心里開店。盡管如此,席卷歐洲的國際化風潮還是刮到了法國。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已經有包括來自美國的Gap,瑞典的Hennes&Mauritz,西班牙的Zara & Mango,德國的Adidas以及荷蘭的WE Store等零售業(yè)巨頭登陸法國。最近,來自意大利的Giacomelli和日本Muji也加入其中。大部分的國際零售業(yè)巨頭均來自服裝業(yè)。
這些新的零售業(yè)巨頭正在尋找更大的店面,于是那些最為成功的購物中心紛紛計劃將店中店的平均面積擴大,遠遠高于當前的100-120平方米的全國平均水平。
在零售業(yè)中很少轉手給國際大公司的,一個例外的是Kingfisher最近收購了Castorama和Darty。在超大型自助百貨商場方面,最近Carrefour(家樂福)和Promodes的合并產生了歐洲最大的零售業(yè)巨頭,這也是對Wal-Mart(沃爾瑪)在德國和英國的收購行為的回應。通過兼并增強實力已經成為零售業(yè)的一個趨勢。
同時,由于本國供貨渠道緊張,法國的零售業(yè)也開始向世界進軍。Sephora,Nature et Decouvertes以及FNAC最近都在法國以外開設了自己的分店。意大利的市場由于其廣為人知的超大型自助百貨商場格局,被證明是法國零售業(yè)的理想擴張之地。
銷售業(yè)績:1998年零售業(yè)的銷售十分強勁,消費者支出指數上升了近4%。相比之下,1999年的行情就相對較差,大型購物中心全年銷售業(yè)績只有約2%的漲幅。有趣的是,1999年法國零售業(yè)的明星是小型的購物中心,他們的銷售額增長了近4%。
從分類銷售情況來看,飲食業(yè)和服務業(yè)是表現最好的,而服裝業(yè)和鞋業(yè)表現最差,盡管它們在1998年有強勁的表現。
未來發(fā)展趨勢
1999年底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結果,確認了兩個和零售市場未來有關的重要人口統(tǒng)計趨勢:一是人口城鎮(zhèn)中心人口的逐漸回升,二是由巴黎中心向配備更好基礎設施的、更暖和地區(qū)的人口凈遷移,如遷往里昂和蒙波利埃。法國人口的老齡化導致法國南部的人口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歐洲統(tǒng)一貨幣的出現也促使人口從遷離:法國人為了抓住日益增加的跨邊界貿易所帶來的商業(yè)繁榮,正在遷往臨近其它國家的邊界城市,如斯特垃斯堡、里昂、里爾和尼斯。
目前法國零售商主要擔心的是因特網銷售可能帶來的沖擊,法國的Minitel 銷售和其它一些郵購銷售的作用已經預示了這種可能的沖擊。因特網零售的影響還有幾年時間才會完全體現出來。現在,為抵御因特網銷售的沖擊,法國購物中心的經理們正在將飯館和影院等休閑業(yè)納入服務范圍(從人均購買電影票的數量上看,法國是歐洲最喜歡看電影的國家)。許多法國零售商也在大幅增加對網站的投資,并且搶先將新技術融入消費者購物體驗中。有趣的是,文化和休閑部分的銷售在1998年比上年增長了6.5%,而1999的年增長率則下降到2.2%。盡管銷售總量大幅增加,但由于利潤的下降,增長率還是不高的。
新技術也引發(fā)了規(guī)劃問題,比如英特網銷售革命顯然沒有創(chuàng)造地方稅收或者帶來城市中心的復興,F今的對于新開發(fā)項目的批準程序過于嚴格,削弱了購物中心吸引顧客、使他們放棄網上購物的能力。所以開發(fā)商們正在游說議員修改與規(guī)劃相關的法令條文,放松限制,并且鼓勵開發(fā)商采取新的技術,來幫助開發(fā)商和他們的零售商租戶最大限度地挖掘日益老化、過時的設施的潛能。(作者Jean-Louis Solal和ChristopherM. Wicker 聯(lián)商網編譯)
(注:1平方米≈10平方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