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季度業績虧損且電商業務增速變緩,亞馬遜向線下實體零售擴張的同時,開始收縮部分線上業務,試圖提高零售業務的盈利能力。
對于一些市場傳聞,真亦假時假亦真。
6月2日,亞馬遜Kindle宣布,將于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屆時,亞馬遜Kindle將正式退出中國。
此前就曾有消息傳出亞馬遜Kindle將退出中國,但它否認了這一傳聞。
2021年10月,亞馬遜Kindle天貓官方旗艦店閉店。隨后,Kindle京東自營旗艦店陸續出現貨源緊缺,一時間出現許多關于Kindle是否將退出中國市場的猜測。
當時,亞馬遜就此回應稱:“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深受消費者青睞,部分機型目前在中國市場售罄。我們致力于服務中國消費者。消費者可以通過第三方線上和線下零售商購買Kindle設備。亞馬遜提供的高品質客戶服務和保修服務不會改變。”
從回應來看,亞馬遜并未正面回答Kindle在中國市場的未來走向,唯一能確定的是當時Kindle在國內的業務還未受影響。
當時還有分析指出,官方銷售渠道關閉及供貨不足,加上亞馬遜表示服務和保修服務不變,的確有一種可能是后續Kindle將不會在國內售賣,而只是維持已有用戶的日常運營。
2004年8月,亞馬遜通過7500萬美元收購卓越網的方式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曾創下過電商渠道圖書15.8%的市場占有率。
Kindle則是在2013年6月7日進入中國市場,據悉,Kindle僅進入中國六個月就實現了盈利。2016年,中國成為Kindle在全球銷售設備的第一大市場。
但自2019年起,亞馬遜關停中國本土電商業務,國內僅剩Kindle電子書和跨境電商業務,此舉或已為Kindle退出中國埋下了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一個月內,Kindle的老對手掌閱、科大訊飛、文石等硬件大廠,都推出了新款電子閱讀器。
亞馬遜Kindle退出中國后勢必留下的巨大市場空白,誰又將接替這個位子?
背靠亞馬遜這家全球零售巨頭,Kindle退出中國市場耐人尋味。
離譜的是,在Kindle明確表示撤出與政府壓力或審查無關的情況下,一些美國媒體集體顛倒黑白,將此歸咎于中國的營商環境。
其中,彭博社6月2日的報道稱,亞馬遜Kindle退出中國正趕上本土和外資企業承受的監管壓力增加,包括審查和內容限制。彭博社還提到,雅虎、微軟領英等美國互聯網企業表示因為經營環境挑戰等而裁撤中國區業務。
這多少有些捕風捉影、自欺欺人了。
而中國網友的看法似乎更中肯些。
有網友表示,看來純圖書電商在國內是真沒什么機會了,以前的當當也在逐漸落寞,實體書店只賣書不掙錢也成為了一個共識。網友感慨,“現在的人都這么不愛讀書了嗎?”
也有網友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對比國內微信的海量免費圖書,“亞馬遜的書量又少,app閱讀界面又難看,閱讀器又封閉,能活到現在才令人驚訝。”
究其本質原因,中國的優質競品把亞馬遜Kindle擠出中國,這一理由更令人信服。
目前,漢王、翰林、易博士等傳統硬件廠商以及掌閱、閱文、小米、華為、騰訊等**廠商均推出了自己的閱讀器,比如掌閱的iReader、小米的多看閱讀器、騰訊的微信讀書等。
基于本土優勢以及價格優勢,國內這些電子書閱讀器更能滿足本土用戶的需求。
京東商城顯示,Kindle Oasis第三代32G單價超2000元。在此基礎上,加上Kindle商店里的電子書價格以及12元會員費,Kindle中國用戶的開支并不低。
而目前在中國,手機不離手是大多數國人的常態,不少用戶的Kindle已被iPad和手機等代替,讀書也更多在豆瓣讀書和微信讀書、掌閱上進行,Kindle顯然沒有了從前的風光。
相比Kindle,以微信讀書為代表的電子書閱讀器更省心、省力、省錢。
市場終究是優勝劣汰,自2018年開始,Kindle的光環已經開始逐漸消退。
閑魚的數據顯示,從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閑魚成交了超過40萬臺Kindle閱讀器,月均突破3萬臺,交易均價僅為356元。
Kindle在閑魚大面積浮現,說明部分用戶已經在拋棄它。
Kindle退出中國,實為亞馬遜中國業務調整的縮影。
就Kindle中國電子書店運營調整一事,亞馬遜強調對中國客戶的長期承諾不會改變。亞馬遜在中國建立了廣泛的業務基礎,并將繼續創新與投入。
除了Kindle業務之外,亞馬遜中國的業務包括亞馬遜海外購、亞馬遜全球開店、亞馬遜廣告、亞馬遜全球物流在內的跨境電商業務、亞馬遜云科技和亞馬遜智能硬件與服務等。
Kindle業務作為亞馬遜零售業務中的一員。近幾年,隨著Kindle的市場份額被搶食,也意味著亞馬遜在線零售市場受到影響。
實際上,亞馬遜零售業務陷入危機早已有征兆。
2021年第四季度,亞馬遜的零售運營虧損為18億美元,是六年多來的最高虧損,扣除廣告業務后,該公司零售業務年度虧損高達248億美元。
不久前,亞馬遜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佐證了該觀點,一季度亞馬遜經歷了自2015年來的首次季度業績虧損,電商銷售額同比下降3%。不過,亞馬遜跨境電商和云計算服務訂單規模穩健增長。
在此期間,亞馬遜調整了零售業務的戰略布局,關閉包括書店、Amazon 4-Star和快閃店在內的68家實體店,并表示將專注于雜貨店和服裝店的運營。
5月,亞馬遜開始對實體服裝發力,旗下首家實體服裝店Amazon Style在美國正式開業。
同期,亞馬遜宣布人事變動,其全球消費者業務首席執行官戴夫·克拉克(Dave Clark)自7月1日起離任,再次向外界傳遞出了零售業務發展不穩定的信號。
Clark是亞馬遜最重要的幾位高管之一,負責監管該公司龐大的零售業務,包括在線商店、實體店、第三方賣家市場和亞馬遜Prime訂閱業務等。
在股東大會中,亞馬遜新CEO安迪·賈西(Andy Jassy)表示,亞馬遜專注于改善其消費者業務,正在“下大氣力”降低成本,提高零售業務的盈利能力。
無論是戴夫·克拉克離任,還是Kindle撤出中國,亞馬遜正為零售業務的未來憂心忡忡。
作者: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