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記者調查超市稱95%食品都含添加劑
編者按
近期,各地不斷爆出因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雙匯瘦肉精事件尚未塵埃落定,染色饅頭、牛肉膏等事件卻又接踵而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繁挑動著消費者敏感脆弱的神經。作為各個事件的主角,食品添加劑自然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
4月21日,國務院專門就嚴厲打擊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地嚴打包括非法添加行為在內的危及食品安全的多種違法行為,加強食品添加劑使用監管,而食品添加劑通用標準也將于年內出臺。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哪些含有食品添加劑的商品呢?含有食品添加劑與不含食品添加劑的商品有何差異?如何辨別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本報記者經過各方調查,全方位透視食品添加劑。
95%以上食品都含添加劑
據了解,目前納入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已達近2000種,分23個類別。在這些類別里,有的是為了改良口感,有的是為了讓食品更加漂亮,有的則是為了節省成本。
4月22日上午,記者走訪了淄博中心城區多家大型超市發現,貨架上幾乎找不到不含添加劑的食品。在張店區華光路一家超市,不管是飲料、薯片,還是方便面、餅干,包裝上的配料表中總不乏“食品添加劑”字樣,大部分食品都含有至少2種添加劑,有些甚至多達十幾種。
偌大的超市逛完,記者注意到,除了新鮮的水果、蔬菜,還有生肉類食品沒有標注添加劑外,95%以上的袋裝食品都含有添加劑,甚至保質期只有幾天的面包和牛奶也含有食品添加劑。在這些食品配料表上,都標明了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名稱也非常專業,比如“呈味核苷酸二鈉”、“二氧化硅”等,但是添加劑的劑量卻沒有任何標注。當記者詢問超市工作人員時,他們也表示不清楚。
食品添加劑令人眼花繚亂
食品添加劑后標注的形形色色的化學名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很多消費者并不明白其含義。一包“上好佳田園薯片”食品添加劑包括二氧化硅、檸檬酸、辣椒油樹脂、三氯蔗糖。大部分市民認為這些都是薯片中所添加的食品添加劑,而記者又隨機拿了一包“可比克原滋味薯片”,標注的食品添加劑包括“變性淀粉、乳化劑、抗氧化劑”,盡管都是薯片,但食品添加劑的化學名稱竟沒有一個相同的。
記者隨后核對了另外幾種品牌的薯片發現,不同品牌食品添加劑竟都不同。除了薯片,巧克力、餅干等產品不同品牌所含的食品添加劑也不相同。
記者調查中發現,同種品牌不同系列的食品,所含的食品添加劑也不相同。以青食鈣奶餅干為例,青食特制鈣奶餅干中所含的食品添加劑分別是碳酸氫銨、碳酸氫鈉、碳酸鈣、焦亞硫酸鈉、酶。而青食兒童鐵鋅鈣奶餅干所含食品添加劑則分別是碳酸氫銨、碳酸鈣、碳酸氫鈉、焦亞硫酸鈉、酶、牛磺酸、煙酸、葡萄糖酸鋅、乙二胺四乙酸鐵鈉。青食老年硒鋅鈣奶餅干食品添加劑為八種,分別是碳酸氫銨、碳酸鈣、碳酸氫鈉、大豆卵磷脂、焦亞硫酸鈉、酶、葡萄糖酸鋅、亞硒酸鈉。
不含添加劑 商品價更高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商品的價格竟然同食品添加劑有著某種聯系。不含食品添加劑的商品比含食品添加劑的商品價格更高,甚至價差一半。
例如,一瓶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醬油為8.8元,而同等容量的另一種不含食品添加劑的醬油價格卻達到了16.8元。
5連包的含有食品添加劑的方便面價格為10.5元,而不含食品添加劑的同樣包裝的方便面價格卻高達28.8元,兩者竟然相差18.3元。
其他比如果醬、爆米花等商品都存在類似的現象。
部分進口飲品添加劑改了名
在一家超市進口食品區,記者難覓標注含添加劑的食品,但記者發現了幾個熟悉的化學名稱。
在一瓶冠利色拉調味醬(酸乳酪)配料表上,有一種化學用品“明膠”,但這瓶調味醬上卻沒有標注食品添加劑。此前,記者在一包棉花糖的配料表上曾見到過“明膠”,明膠被注為食品添加劑。而這瓶調味醬上,明膠被歸為增稠劑。
除了這瓶調味醬,許多進口食品都沒有明確寫明食品添加劑,在一瓶韓國產的“海太可可果肉飲料”配料表上,檸檬酸位列其中,但此飲料卻沒有標明含食品添加劑。而國產的含檸檬酸的食品都會標注食品添加劑。還有些含添加劑的進口食品標注的食品添加劑化學名都歸到了調味劑。
每天要吃多少添加劑
調查中,記者發現食品添加劑可謂“無處不在”:大多數飲料里面含有甜味劑、色素、防腐劑甚至香精;面包中含有乳化劑單甘酯;醬油中含有著色劑焦糖色素;甚至是豆漿、豆腐等等看起來很天然的食品里面,在制作中也要用到凝固劑;而那些肉脯、果凍、蜜餞、薯片等休閑食品,保質期比較長的速凍食品,更是含有添加劑成分。
一位正在超市挑選食品的王女士向記者感慨:“現在除了嬰幼兒食品柜臺,幾乎很難找到一種完全不含添加劑的食品,弄得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要算一天下來到底吃了多少食品添加劑,估計都算不清。”
營養專家介紹,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蘇丹紅、三聚氰胺等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化工原料的非法添加物,不應該將其與食品添加劑混為一談。
雜牌充斥市場 添加劑多進飯店
4月22日,記者走訪淄博市場發現,多數食品添加劑大都出自調味品店,且“普及”越來越廣,出現在各大小飯店、面館、包子鋪、食堂等餐飲場所。而經銷商對食品添加劑用法及用量的漠不關心,也造成購買者的濫用。
各種“精粉”成了“調味品”
各種精粉、提味劑等食品添加劑占去了調味品市場的“半壁江山”。記者昨天走訪了魯中蔬菜批發市場的調味品市場及一些零散的調味品商行發現,各種大小品牌的食品添加劑魚龍混雜,在“手續齊全”的背后,各種監管“漏洞”同樣并存。
當日9:00許,在魯中蔬菜批發市場的調味品市場,只見調味品店鋪林立,記者隨便走進一家,就能看見貨架上擺放著琳瑯滿目的豬肉精粉、牛肉膏、羊肉精膏、豬肉香粉、火鍋紅油等各種精粉、提香劑、上色劑。
記者注意到,“精粉”品種雖五花八門,但仔細觀看瓶體的說明,上面都會標注“食品添加劑”的字樣。同時,根據品牌的不同,各種“精粉”價格主要集中在15元至35元之間,而液體提香劑的價格比精粉類添加劑貴了一倍。
“用量用法”不清楚
記者隨機走訪了四五家調味品批發鋪,當詢問食品添加劑的用法時,多數批發商顯得“漠不關心”,執意讓記者自己看瓶體的說明和用法。當記者問到吃多了是否影響健康時,一名批發商答復,“俺這都是正規廠家,經常吃不會對人體有害處,只要每次按照說明使用就可以了。”
記者調查發現,上述添加劑說明上使用比例大都為0.1%至0.2%。記者有意詢問具體的用量,近一半的批發商都回答得很籠統,“覺得不香就多放點,買便宜的味淡,要多放一點。”
采訪中,其中一名批發商向記者道出食品添加劑用量“道道”,“購買價格便宜的‘香粉’,濃度不夠,用的時候要多放些,最好買液體提香劑,直接見效還耐高溫,做菜的時候不會‘跑味’。”
多數流向飯店、食堂
食品添加劑都賣給了誰呢?由于用途廣泛,提香、提味、上色等“功效”明顯,記者調查發現,各大小飯店都成為購買對象。
一名調味品批發商向記者道出,為何自己在家做菜,總是不如飯店的色香味俱全,除了廚藝的差距外,用料全與不全顯得尤為重要。這名批發商毫不掩飾地說,“料不全,廚藝再好,也很難做出好味道。”當然,這里所說的“料”,多數是能提高肉香的肉香粉,腌制肉類的香精等各種食用添加劑。
記者以飯店老板的身份暗訪時得知,多數的香粉都銷往各大小飯店,炒菜、做湯需求量不算大,用量大的主要是包子鋪、面館和食堂。特別是用上述香粉做餃子餡、包子餡效果最佳,面館主要用來熬湯料,如牛肉板面、牛肉拉面等等。學校和單位的食堂,由于多為個人承包,為了在競爭中“勝出”,承包人往往會將食品添加劑買回去用做“提味”,為掩人耳目,將瓶外側貼的說明全部撕去,讓監管者無法察覺。
市場品牌魚龍混雜
多數調味品批發商都稱自己的產品三證俱全,完全可以放心“添加”。然而,記者暗訪時發現,由于食品添加劑成為近幾年新興的“暴利”行業,各種小廠、小作坊跟著“試水”生產,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小廠家生產的雜牌食品添加劑。
記者調查時發現,同叫“肉香王”這個名字的食品添加劑,僅小廠生產的就不下五六個品牌,產地主要是四川、山東等地,功效都是用于各種菜肴“提香”。
“廠子不同,香味也不一樣。”這是批發商賣貨時,常常提到的一句話,這讓記者找出市場因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準入制度,而讓這些雜牌食品添加劑共存的原因。加上這些小廠品牌疏于市場監管,使得大廠的利潤空間越做越薄。
22日中午,記者以顧客身份來到賈莊附近的一個調味品批發鋪。店內老板得知記者要買添加劑,極力推薦新上市的一個品牌。“這個牌子產自聊城,由于剛打市場,價格可以便宜。”女老板隨后拿出個盒子,里面是各種“精粉”的小瓶裝。該女老板還承諾,“如果覺得效果不錯,以后親自送貨上門”。
如此周到的服務,在如今“微利”的食品添加劑市場是如何做到的?一名長期從事食品添加劑銷售的于經理稱,他的貨源均來自天津、青島等大品牌廠家,小廠的不會考慮做,他始終都覺得,“食品添加劑是敏感行業,用量的多少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小廠能贈送還能送貨,從成本角度來看,肯定有鮮為人知的幕后。”
記者注意到,從上述調味品批發鋪里老板推薦的那種調味品的商標來看,是用TM來標注,瓶體說明的左下角還有QS生產許可認證。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單從商標來看,“TM”僅僅指的是商標授權使用,而只有有“R”的標識才代表商標已經注冊。“在商標還沒有注冊成功之前,就有‘QS’認證的生產許可,讓人覺得不可信,那產品還能讓人放心么?”這名業內人士對此提出質疑。
商標上的TM有其特殊含義,TM表示的是該商標已經向國家商標局提出申請,并且國家商標局也已經下發了《受理通知書》,進入了異議期,這樣就可以防止其他人提出重復申請,也表示現有商標持有人有優先使用權。用圓圈R,是“注冊商標”的標記,意思是該商標已在國家商標局進行注冊申請并已經商標局審查通過,成為注冊商標。
資深廚師揭秘 用添加劑成潛規則
4月22日,記者通過對飯店和一些小攤點的調查了解到,往食品里放食品添加劑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潛規則,是很正常的現象。一位在飯店從事多年廚師工作的市民道出了這種“潛規則”背后的秘密。
加上嫩肉粉 炸肉變香酥
一說到炸肉,很多市民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在飯店里吃的炸肉外酥里嫩,但自己在家里做出來的卻是又干又硬,遠遠比不上在飯店做的好吃?“我試過好幾次,也向飯店的大廚請教過,但就是做不好。”張店市民徐女士不禁懷疑起了自己的廚藝。
難道真的是技不如人?“其實不是這樣的,里面有很多貓膩是廚師不能跟你說的!”聽聽這位以前在酒店當廚師的李女士的說法吧,看看貓膩到底是什么。“炸肉酥不酥,關鍵在于嫩肉粉好不好,而不是肉質怎么樣。”李女士告訴記者,以前類似于嫩肉粉的食品添加劑在賣調味品的小店里就能買到,“一般我們飯店都是買桶裝的,因為便宜,還有那種袋裝的和精裝的,價格貴點。”記者了解到,這種嫩肉粉呈白色粉末狀,就跟面粉差不多,一般一斤多裝的嫩肉粉價格在10元—15元左右。
那么究竟添加多少嫩肉粉才能讓肉炸出來之后達到香酥的效果?“這個情況不一定,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究竟需要添加多少,所以放多少就看心情了,有時候放得多,有時候放得少。”李女士的話讓記者好不吃驚,嫩肉粉的添加量竟然取決于廚師的心情。
另外,她還講了嫩肉粉的另一個功效。“一些不新鮮的肉,只要是用了嫩肉粉,就可以讓肉質產生根本的變化,口感上就嘗不出壞了的味道。”
其實這種現象,幾乎大大小小的飯店都存在。“除了嫩肉粉,我們以前用色素的頻率也比較多,主要是做烤鴨、糖醋里脊和鮮榨果汁時上色用。”除此之外,李女士還告訴記者,大街小巷賣的果汁也存在添加食用色素的現象。“食用色素的顏色多種多樣,要想喝芒果汁,就加黃色的;要想喝西瓜汁,就加紅色的。”食用色素的形態有固體和液體兩種,但同樣,李女士并不了解添加量的標準。
她告訴記者,一般都是購買桶裝的食用色素,有檸檬黃、亮藍、孔雀綠等各種色素的濃縮果汁,一桶的價格在十幾元。“用新鮮果汁和牛奶等做鮮榨果汁的話,成本太高了。像小攤上兩元一杯的話,肯定不如直接加色素省錢。”如果想讓味道再變甜一點,那么加點甜味劑就大功告成了。
用添加劑成行業潛規則
記者了解得知,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允許在食品中添加使用,但卻是有一定標準的,如果為了讓食品達到某種效果而大量添加的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往往過量食用食品添加劑,急性癥狀較為少見,一般都是慢性癥狀,因此很少有市民會去注意,這也成了商家肆意添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查詢得知,甜味劑食用過量可引起心、肝、腎、肺等臟器充血,腎曲管腫脹,并有致突變性和致癌性;人工合成食用色素(莧菜紅、胭脂紅、檸檬黃和靛藍等),多以煤焦油為原料制成,故統稱為煤焦色素或苯胺色素。對人體有害,其毒性作用為致瀉性和致癌性。
既然食品添加劑過量食用對人體傷害很大,為什么商家在添加標準上還是模棱兩可?除了市民自身不關注的原因外,利益的驅使成為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一桶鮮榨果汁色素也就是10塊錢,一次就用一勺,一桶做個五六十杯不成問題。一杯按照兩塊錢來算的話,一桶這種色素就能做出來120元錢左右的果汁,很劃算。”李女士這樣分析。
同樣,用嫩肉粉的話,將不新鮮的肉“還原”成鮮肉重新擺上市民的餐桌,就能降低不少成本。“再說了,餐飲業就是要拉回頭客,你不用這些東西,別的飯店用,當然會比你做得好吃,這樣你就會丟失一部分客源,這損失是很難彌補的。”
如此,在利益的驅使下,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乃至過量使用,已經成了餐飲行業的一個潛規則。
生產廠家談“劑”色變
如今,因為過量或者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劑的現象已經引起了國家重視,《食品安全嚴打通知》更加堅定了國家打擊這種現象的決心。那么,生產食品添加劑的廠家又是怎樣一種狀態,他們生產的食品添加劑究竟有哪些銷售渠道?
昨天,記者聯系到了淄博幾家生產食品添加劑的廠家,接電話的工作人員都顯得十分謹慎。“你是干什么的?你了解這些做什么用?”很多人都詢問記者同樣的問題。更有甚者,當記者打通淄博恒泰食品添加劑有限公司電話后,對方稱,他們公司確實生產添加劑。可當記者亮明身份后,對方隨即改口稱,記者打錯電話了。
而淄博漢普食品配料銷售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所生產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是銷往面包房和蛋糕房。“一般都是這種食品單位來購買,個人來買的情況幾乎沒有,因為自己家里做東西,基本上沒有用添加劑的。”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些生產廠家所生產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有兩種銷售對象,一種是飯店、酒店,一般是長期供貨;而另一種就是各種小商販,這部分人批發回去主要是賣給一些小攤主。“這些商販從正規廠家購買還算是好的,如果從一些私自勾兌生產添加劑的‘黑廠’買,危害就更大了。”一廠家的工作人員對記者坦言。
(魯中晨報 全媒體記者 張亞軍 伊巍)
遠離零食 多吃“本色”食品
近一段時間,三聚氰胺、瘦肉精、牛肉膏等不少食品添加劑已經讓老百姓“吃”的神經繃得緊緊地,面對無孔不入的食品添加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應該怎樣防范呢?記者咨詢了相關部門和專家,為您在日常生活中怎樣選擇食品支招。
外出用餐 多選“本色”食物
親朋好友聚會,免不了去大吃一頓,色澤鮮亮的食物很吸引人們的眼球,但就是這些色澤鮮亮的食品常常含有食品添加劑。
記者咨詢了淄博市營養學會董學農副會長,面對餐桌上五顏六色的食物,董會長認為還是少吃為妙。“很多食品聞起來香味很濃,比如果汁,正常的果汁不可能有那么濃的果香味,一般這樣的飲料就添加了香精。”除此之外,顏色過于鮮艷的食物也是食品添加劑的“寄生”之地,“外出就餐或者買熟食的時候,最好挑選一些‘本色’食品,不要因為賣相好看就挑選色澤鮮艷的,那些往往都含有添加劑。一般自己家里做的饅頭,都不像用添加了面粉增白劑的面粉做的饅頭那么白。”雖然食品添加劑大多對人體無益,但董會長說沒有必要把添加劑看做洪水猛獸。“適量的食品添加劑對人體還是無害的,而且國家也有標準哪些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購買時只要看仔細就行。”
遠離零食 香料吃多了傷肝腎
在街邊的一些小店鋪里,經常會擺滿五顏六色的零食,這也是許多孩子的最愛,然而這些食物中卻包含著香精、香料等食物添加劑。“由于小孩子的內臟系統發育還不是很完善,長期食用零食極容易引起肝臟和腎臟的病變。”
董會長說,小孩子愛喝飲料吃零食,已經成了普遍現象,但家長應該盡量不要給孩子買一些膨化食品和含香料很多的零食。“因為絕大多數的零食都含有添加劑,如果非要給孩子買,最好選擇含天然食品添加劑的食品。”記者調查資料發現,大紅、黑藍、白色是較為缺少的天然色素,因此這些顏色的食品大多添加的是化學添加劑。我國批準生產的天然香精中,廣泛使用的只有橙油、薄荷油、留蘭香油、檸檬油等幾種。所以在給孩子買零食的時候,一定要看好產品配料中的成分,而對于一眼看上去就粗制濫造的食品更不要碰。
購買食品 認清QS標識
日前國家衛生部宣布復配食品添加劑通用安全標準即將出臺,而在此之前,我們購買食品要做好什么樣的防范添加劑的措施呢?淄博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提醒市民,購買食品時一定要認清QS標識,“目前國家實施的標準是QS標識,任何合格食品必須有這個標準的驗證。”她說只要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所含添加劑都是合法的,而且在國家規定的劑量之內。
為了打擊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使用非法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國家施行了食品安全有獎舉報,而淄博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希望市民監督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如果市民發現,可以撥打9600111監督熱線。一經發現,我們將對違法商戶進行懲罰,沒收食品添加劑,并限期整改。”
食品添加劑中毒 應及時就醫
無孔不入的食品添加劑可謂防不勝防,而因為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使用非法食品添加劑所造成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淄博市中心醫院內科醫師趙醫生說,一旦發生食品添加劑中毒或者誤食食品添加劑,要及時就醫,“如果發生急性中毒事件,就要及時到醫院催吐、洗胃,如果情況十分嚴重還要進行血液透析。”他說因為食品添加劑中毒大多為慢性中毒,一旦發現后就很難醫治,而且專門針對添加劑中毒的藥物不多,所以防范要在平時。“日常吃飯最好自己買菜回家做,路邊小攤點的東西盡量少吃,平時多吃點綠色食品是最好的防范措施。”
QS,是英文 “質量安全”的縮寫,是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標志的組成部分,所有帶出廠包裝的食品都要帶的食品質量安全標志。獲得QS標識是食品上架銷售的前提條件,消費者在正規場所購買的食品類商品應該都有QS標識。
(魯中晨報 全媒體記者孫小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