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搶客、商業地產倒逼 西武百貨撤離深圳
“啊!不會吧!是真的么?” “當年我的第一個LV包是在西武買的”,吳小姐很感慨,“在我心目中,西武一直都是潮流、品牌、尊貴的代名詞,當年結婚時給老公置辦的行頭基本都是在西武買的。”的確,聽到西武“倒了”的消息,大部分市民可能都會跟吳小姐一樣嚇一跳,從而引發出一連串的回憶、遺憾:如今國際名牌產品已經不再稀罕,但不少深圳人是通過西武百貨,開始接觸認識諸如LV、GUCCI等世界名牌,也是在西武百貨買到了人生中第一件國際品牌。
在許多老深圳人心中,西武百貨作為國內首家高檔百貨公司,曾是深圳最為著名的商業標簽,“南有西武北有王府井”就是當年盛況的寫照。
1993年在羅湖開出國內第一家店,20年后,這個昔日“貴族”真的走到了窮途末路,告別深圳退出歷史舞臺?
現象 10月起深圳再無西武
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曾經顯眼的西武百貨招牌已經不復存在。“中秋節前一天,9月29日西武的招牌就被取下來了。”
其實,早在8月27日,深圳平安商用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就發布公告稱,深圳西武百貨有限公司承租新城市廣場(原中信城市廣場)內鋪位的房屋租賃合同將于2012年9月30日提前終止,這也意味著新城市廣場與西武百貨將在今年9月底結束長達10年的合作關系。
記者昨天現場直擊看到,隨著西武的撤離,整個場內顯得十分冷清:在LG、2、3層樓,每層樓都有品牌商鋪撤走,原西武場內的一些大牌更是不見蹤影,特別是在最黃金地段的LG層,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商鋪位置空置。有商戶告訴記者,不少商鋪都跟著西武一起結束營業,而“因為新城市廣場提出有租金優惠,而且一下子很難找到新的場,所以自家的門店暫時還會在”。
“深圳西武已向工商部門提出注銷申請。”昨日,深圳西武百貨有限公司原企劃部總監李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西武百貨已確定告別深圳,大部分工作人員已經離職,只留下兩三個人處理后續工作。
澄清 西武并非虧損撤離
早在3年前,深圳晚報曾率先報道西武的窘境——《15歲的羅湖西武要說再見?》,披露深圳第一家西武羅湖店面臨難以支撐關店的消息。果不其然,隨著2009年底深圳首家也是國內首家西武悄然結業,西武包括成都、沈陽、長春的門店也陸續關閉。
直至今天,這家2002年開業、在深圳運營長達10年之久的最后一家西武百貨店,也關上了大門。這也是其在內地最后一家碩果僅存的門店,至此,西武在國內所有門店全線關閉。20年間,從昔日的輝煌無二到全線退敗結業,到底發生了什么?
西武不行了嗎?成為業界的一個問號。“從1993年到2012年,深圳西武一直處于盈利狀況,只是在關門前兩三個月,從月度計算看出現小小虧損。”李衛的“自揭家底”似乎否認了外界對西武的疑惑。他對西武撤離歸結了兩個簡單的原因:一是“西武百貨”的商標使用權快到期了,二是深圳西武與新城市廣場的租賃合約快到期了,經過研判,通過租賃場地的方式經營,壓力會越來越大,因此雙方經慎重協商達成離場協議。
原因1 香港“搶客”高端消費大量外流
然而,導致西武百貨最終走向落幕,到底是何原因?對于坊間傳言,西武百貨的沒落與奢侈品近年來的直營轉型策略有直接關系——失去大牌代理權,LV、GUCCI等大牌在很多城市開設直營店,擊中西武百貨死穴的說法,李衛給予了駁斥。“最初奢侈品牌進入國內的確是在本地找公司代理經營,但在西武之后,才改變這樣的格局”,李衛稱,在西武,這些奢侈品大牌其實都是以直營模式經營。
可是,“要買奢侈品,西武已不再是惟一選擇”。近年來,包括萬象城等各大購物中心的崛起,西武沒有了獨此一家有售的資本,“對西武客流產生一定分流”,對于業界的分析,李衛表示,西武所在的新城市廣場(原中信廣場)與近年來新起的購物中心的確無法相比,存在環境老舊、周邊環境配套不理想,硬件設施陳舊帶來的不利,但萬象城等新場其實影響并不大。更大的壓力來源于深圳零售商業同行一致的最大對手——香港。因為香港天生的“優越性”:首先它是自由港,關稅和內地關稅有很大不同;其次是貨幣匯率的差異和深港兩地一簽多行政策的實施,導致大量高端客戶流失。特別是近幾年來,深港同城化日趨明顯,香港成了不少奢侈品牌消費人群的首選。根據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深圳市民專門赴港購物的年消費總額超200億元,加上赴港商旅的購物消費,達400億元,在香港逾4000億港幣的年零售總額中占一成。
的確,像吳小姐這樣當年西武的老顧客,如今把名牌消費都轉移到一河之隔的香港。“沒辦法,加上免稅、匯率雙重優惠,在香港買這些名牌在價格上肯定是首選,而且現在過關這么方便。”
原因2 商業地產倒逼難以為繼
面對香港“搶客”說,也有業界質疑:如果深圳市場消費力不行,怎么近年來,包括LV、GUCCI、愛馬仕等全球一線大牌都相繼在深圳的購物中心開出更大的場?臨近西武的萬象城就是最好的例證,吸引國際一、二線品牌扎堆。如此誘人的市場前景,為何同樣吸引奢侈品牌、做高端百貨的西武卻舉步維艱,走到關店結業的結局?
對于西武給出的“租賃場地經營壓力越來越大,提前終止租賃合同”的解釋,有業內人士進行了深入解讀:這是西武敗走的一大原因,也是商業地產日益上漲的租金壓力下,無自主物業的高端百貨經營困難的信號。為何購物中心能吸引大牌蜂擁而入?“很多購物中心為了來招攬大品牌入駐,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商業價值,地產商都是倒貼裝修費,” 對此,李衛也坦承,“西武從來沒有給任何一個品牌花一分錢裝修費。”面對商業地產的來勢兇猛,大牌流失也自然出現。
“西武其實是二房東,因此隨著商業地產的興起,在經營上日趨被動:一是大品牌很牛,動輒要一、兩層的大規模面積,但西武不是地產商,無法給大品牌提供相匹配的環境,因此面對金光華、萬象城這樣的商業地產的招攬,大牌自然被分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西武百貨作為非常強勢的主力店,在重新簽訂合約前提出了租金優惠等眾多附帶條件;而作為經營方的平安商用置業,在購物中心已經進入成熟期時必然要精確計算投入產出比,何況現在購物中心已經有底氣向主力店叫板,而且繞過西武這樣的高端百貨商業中介代理,還可以省下大量的費用。李衛也坦言,除了在深圳之外,包括沈陽等外地西武百貨關門的主要原因也是和當地地產商沒有處理好關系。
“西武百貨的退出也預示著高端百貨業在走下坡路”,深圳一位大型購物中心負責人表示,高端百貨恐怕難以重返深圳。“即使香港的連卡佛、法國的老佛爺來深圳開店,也恐怕避免不了關門的結局。”
(深圳晚報 盧舒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