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傭金一路攀升 飲品老板進退兩難
疫情期,平臺突然收1000元保證金?
“外賣平臺的人突然向我們這些商家收1000元履約保證金,要不就從18%調到23%的提點。” 前天,后臺一則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后經多方了解,這位粉絲姓章,在山西某地級市,加盟了2家飲品店,因為年前囤貨積壓,迫切的希望在疫情好轉的時候,消化庫存,因此在外賣平臺上開展了一系列的促銷活動。
“可能是我最近單子比較多,美團城市經理可能是盯上我了,給我打電話說讓繳1000元履約保證金,如果不交傭金就要從18%提高到23%,美團的活動和平臺優惠都不給,而且顧客搜附近的人也搜不到我的店,相當于進黑名單了。”章老板義憤填膺地告訴我。
“我開始想協商下,但想想年前積壓的貨,要是真提到23%的抽成,我們一分錢也掙不到,后來還是交了。”章老板無奈地說。
關于履約保證金的解釋,美團的城市經理始終沒有給到店主任何正式文件,而這個保證金到底是做什么用?是一年交一次,還是永久性的?什么條件下能退?都沒有說清楚,就通過電話“下達命令”。而后章老板多方打聽,同城市的其他同行,有的收到了有的沒收到,“原來這個保證金還是被差別對待的”。
而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在豫北小縣城開了3家直營奶茶店的向先生,也在2019年10月份,接到了類似的催繳“保證金”電話,但金額是600元。
“開美團幾年了,沒交過保證金,也不知道去年是咋回事,突然讓繳600塊錢。”無奈之下,向先生也交了保證金。
章老板給我發了一張外賣流水單照片,從單子上可以看出,在一周多的時間里,他店里實際營業額是8289元,但扣除傭金、配送費、活動補貼等各種費用后,到老板手里的只有5764元——基本上損失了超過30%的利潤。
面對平臺高額的抽成,這位老板已經有了打算。“我們現在打算自己建群,自己買電動車自己配送了,一個店一個月給平臺5千多塊,能多養個員工了。”
這樣的打算,并不是個例,在湖南,已經有一位老板已經付諸行動了,他摸索出了一條自建平臺的路子,預計在3月底就要開始實施。
外賣3000多杯,利潤只有1000元?
承瀚是做咖啡生意的,在湖南開了4家咖啡館,其中有2家是外賣店,這兩家店對平臺的依賴特別大,美團和餓了么都上了。
沒想到的是,開業后,平臺上的利潤少的讓他咋舌。“能在外賣上保本都算不錯了,我們處在保本階段。”
他給我算了一筆賬,“以我們其中一個外賣店為例,在美團和餓了么雙平臺上,一個月總共能有1500多單,一單2~3杯,平均到每天就是100多杯的量,但扣掉平臺的各種抽成后,3個員工一個月做3000多杯咖啡,只能賺到1000多塊錢。”
他還用了一個訂單舉例:這個單客人實際需要支付3.1元配送費,我們承擔2元。我們活動折扣承擔7.2元,客人實際支付43.9,我們實際收到32.64,43.9-32.64=11.26元,這個錢都會流向平臺,綜合算下來,外賣平臺實際有25.6%的“抽成”。
所以不能在外賣平臺“一棵樹吊死”,他決定找別的出路,先用會員充值滿贈的方式,默默積累了2000多個會員。
他又找到一個軟件供應商,把自己的收銀系統和會員系統打通,這樣會員就可以直接通過他們的微信公眾號在線下單,利用充值卡支付,到店領取。如果需要配送的話,他準備用當地的跑腿平臺,一單4~8元的費用。
“這個軟件開發前期投入多,但算下來,長期更劃算,軟件的服務費和配送費加一起,會比外賣平臺的抽成降低一半,我準備3月底就上線,測試一段之后,就逐步放棄外賣平臺促銷活動,只作為一個窗口展示。”承瀚說。
傭金一升再升,不少小店“高攀不起”
北京的一個小型咖啡館老板,從開店之初,就想好了,不上外賣平臺,建自己的客戶社群,做外帶平價咖啡,同時在老顧客群體中售賣咖啡豆、掛耳、 咖啡器具等零售產品。
“我算過的,根本沒利潤,外賣平臺對我們這樣的小店來說,已經是高攀不起了,所以我開店初就在另想出路。”老板這樣說。
據了解,從2016年開始,平臺傭金就開始步入“又雙叒叕漲了”的節奏,從5%到10%到目前超過20%。此外,美團還推出了類似百度“競價排名”的業務,允許商家“花錢購買點擊量更高的靠前位置”。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新冠肺炎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顯示,疫情防控期間,餐飲服務堂食量大幅減少,有的企業寄希望于外賣外送業務。但91%的餐飲企業表示,平臺的傭金費率并沒有優惠,2%的企業則表示,平臺的傭金費率還有所提高。
據中國商報報道,美團外賣目前對大型連鎖餐飲和中小型餐飲分別收取18%和23%的傭金,并且商家一旦同時入駐餓了么外賣平臺,傭金費率則上浮3%~7%。
“堂食的收入目前幾乎為零,一單60元的外賣,平臺要從中抽取近15元。外賣平臺的抽成一年比一年高,現在還讓我們承擔一部分配送費用。不做外賣業務的話只能坐吃山空,做外賣業務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給平臺打工。”一名老板表示。
無論連鎖還是小店,應該一開始就建立“品牌資產觀”
理性地看,外賣平臺的確為餐飲商家提供了拓展生意的便利,讓原本只能做門店周圍1~3公里的餐飲店,突破了空間限制,可以輻射到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與此同時,平臺也拓展了餐和飲的消費場景,助力餐飲業走上的更加寬廣的賽道。
對于新品牌、新店來說,外賣平臺的巨大流量,無疑能夠大大縮短養店期,提升知名度和營業額。
不管是品牌曝光還是營業提升,外賣平臺都曾對餐飲業起到實實在在的幫助。也的確有很多品牌是通過外賣平臺的助力,迅速嶄露頭角,實現銷售長紅。
逐利是任何商業的本質,外賣平臺也不例外,對于飲品店來說,一味的去Diss平臺,毫無意義;極端地選擇拋棄平臺,不算良策。
不管大品牌還是小店,應該從一開始就有合理的品牌資產觀。
一方面聚集自己的客戶流量池,建立“流量主權”,積極開發零售產品,實現客單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平臺的流量資源,優化成本結構,降本增效,抓住能抓住的品牌曝光和營業提升。
(來源:咖門 懿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