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乳企”美廬股份沖A股:控費擠利潤,全國戰略受挫
隨著美廬股份8月14日披露IPO招股書,奶粉板塊或將再添一員“小將”。
美廬股份推行較為保守的經營策略,低價競爭,控制費用謀求盈利,導致公司業績呈現出“低毛利、低費用率、高凈利率”的特點。
不過,隨著中國奶粉注冊制的推行,市場集中度勢必進一步提升,贏者通吃的特點已經開始顯現,規模與利潤該如何平衡?
成長性有限
8月14日,美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美廬股份”)披露IPO招股書,擬登陸深交所募資3.83億元,主要用于生產線建設。
公司主營業務為嬰幼兒配方奶粉、調制乳粉、特醫食品等,截至目前共獲得6個嬰幼兒配方系列18種產品配方,以美廬、愛優諾、綠愛盾等品牌進行銷售。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Q1,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06億元、3.09億元、3.56億元、1.0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629.55萬元、4691.46萬元、8265.38萬元、2247.54萬元。
在年產3000萬噸、總市場規模達到6000億元的中國乳制品行業,美廬股份在規模上并不占優勢。
公司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專業型乳粉企業飛鶴、貝因美、澳優、H&H國際控股(合生元母公司),取得的配方數量分別為45個、51個、36個、18個;綜合型乳制品企業伊利、蒙牛,取得的配方數量分別為33個、36個。上市企業在規模上均對公司形成“碾壓”之勢。
2016年10月1日起,嬰幼兒配方奶粉注冊制開始施行,行業門檻提高后,大量中小型企業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截至2019年底,中國市場獲得嬰幼兒配方奶粉注冊的企業共有166家,其中境外工廠53家,境內工廠113家。
此前美廬股份代理銷售賓博嬰幼兒奶粉,2017年采購金額達到3799.12萬元。2018年該品牌未獲得注冊,這一塊代理業務只能砍掉。
行業監管趨嚴,再加上子品牌愛優諾與法國優諾公司的品牌糾紛,導致公司2018年規模原地踏步,業績下滑近4成,直到2019年才“緩過來”。
行業政策限制之下,中小型乳企的成長空間越來越小。無論是美廬股份,還是正在沖擊創業板上市的紅星美羚,這一危機都亟待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規模增長陷入瓶頸,2018年-2019年公司產能利用率僅為60%左右,公司仍然計劃將大部分募集資金用于擴張產能。
保守策略
雖然體量小,成長性并不強,但美廬股份的盈利能力,在行業中名列前茅。
2019年,公司凈利率達到23.22%。同期,行業巨頭中國飛鶴、H&H國際控股、澳優、貝因美的凈利率分別為28.67%、9.20%、13.03%、-3.15%,擬上市的紅星美羚,凈利率為13.14%。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飛鶴屢次被境外做空機構盯上,就是因為“業績太好”,規模超百億、凈利潤接近40億元。
斑馬消費梳理后發現,美廬股份的毛利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凈利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是控制費用。
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合計8036.5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2.60%。
其中,差別最明顯的是銷售費用中的廣告費用項目。2019年公司廣告費用僅239.2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1%。與同行業動輒數億、數十億元的廣告投放相比,200多萬元只相當于一場小型活動的費用。
在這種“低毛利、低費用率”的保守策略的指引下,公司一直是行業中控制負債率的典范。
2019年底,美廬股份的資產負債率僅為21.00%,同行業中,H&H國際控股資產負債率高達64.73%,貝因美也達到60.48%。
全國化受挫?
曾就職于江西乳品廠的陳林,2001年創立美廬股份,從貝因美挖來事業部總監周曉法出任總經理,以此為基礎搭起如今的班子。
早年美廬股份籌劃境外上市,因2008年三聚氰胺重擊行業而終止,不得不從長計議,謀劃A股上市。
2016年底公司引入投資時,陳林配偶彭夢君與投資方作出業績對賭,2016年-2019年凈利潤不少于5000萬元、6000萬元、7200萬元、8600萬元。最終,公司并未完成業績承諾。
近年,為了順利上市,公司不斷甩包袱,對結構進行調整。
2015年-2017年,公司分別轉讓美凱寶、黑龍江美廬、貝臣美特,2018年底注銷呼倫貝爾美廬。
大刀闊斧的改革,導致甚至影響了公司的總盤。2017年-2019年,公司員工數量分別為644人、514人、493人。
啟信寶顯示,黑龍江美廬注冊于齊齊哈爾,貝臣美特位于綿陽,再加上呼倫貝爾美廬,曾經透露了公司對全國優質奶源的爭奪和全國化野心。
這些子公司剝離后,美廬股份旗下只剩下愛優諾、中特食品、賓美諾3家子公司,代表公司的全國化擴張遭遇挫折。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