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1,為什么還在堅持做零售新物種?
北京朝陽駿豪寫字樓下面的首家店營業一年多后,T11終于有了開新店的大動作。
京東7FRESH原操盤人杜勇創建的T11,成立之初便備受關注,2018年末項目成立前,就拿到了一億元天使輪融資。
但隨后的一年半時間內,T11并沒有什么大動靜,沒有新店開出,沒有新業務的布局,甚至沒有什么對外傳播曝光。業內對此有不少說法,認為T11的營收,從一開始由于物業原因,導致前期門店業績不算太好,后續才慢慢做起來,但首店業績爬坡周期過長。
還有,經過這幾年實體零售創新的探索過程,資本對類盒馬的大面積生鮮新物種模式的追隨者,都不是很看好。截至目前,也只有盒馬一家,依然還在高速增長擴張。T11在其中,融資和擴張速度都是緩慢的。
直到今年年中,T11先宣布獲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后又在北京連開三店。據我們36氪-未來消費了解到,T11今年將很快在北京再開出幾家門店,同時將在明年正式進入深圳、天津等全國范圍內其他省市。
毫無疑問,杜勇是個有零售創業韌勁的人。這不僅體現在他對大型精品生鮮店的認定與執著,T11在供應鏈與前端體驗上均優于業內平均水平,這得益于杜勇對于細節近乎苛刻的要求。單在產品陳列、配送流程上,目前的4家店都各不相同。
經過一年的產品線、服務標準、運營流程的精細化調整后,T11正駛入快車道。T11這個品牌,也是目前零售產業內,少有還在堅持以社區家庭日常場景,主打生鮮品的新物種模式的發展品牌。
朝陽首店的累積
單店面積超4000平米的大型門店,近幾年并不吃香。
T11以外,唯一做這種店型的新玩家只有盒馬。背靠阿里,擁有雄厚的資金儲備與完善供應鏈布局的盒馬,成為當仁不讓的領頭品牌。
而對于T11來說,雖然融資金額并不小,但明顯不足以支撐如盒馬鮮生4年前那樣,“6天開一家”快速布局全國。尤其是作為大型門店,T11在前期確實無法通過互聯網模式,以數量與密度協同實現整體盈利。它的開店更像做實體店的傳統方法,即以店養店,讓第一家店先跑起來實現正盈利,然后再擴大。
這意味著T11首家門店的營業情況相當重要。T11首家門店為朝陽公園店,位于駿豪大廈B2層,面積4000平米左右,店內商品SKU近7000,其中酒水占2000左右。超市內包括果蔬、包裝食品、日化、烘焙、酒水、活水產,另外還有餐飲區與酒吧。
剛開業時,T11并未與地鐵打通,同時地上標牌與路線并不明顯,但T11選址的核心是周邊人群。此處除了有駿豪大廈兩座寫字樓以外,周邊三公里以內還有萬科公園、棕櫚泉國際公寓等高端小區。
雖然在前期起步較慢,但T11逐漸累積起其固定消費人群。在今年疫情期間,T11迎來一波較快的用戶積累。今年春節起,在周邊的京客隆關店,盒馬停止線上配送時,T11恢復正常運營并提供配送服務。這段時間累計的線上用戶帶來的長尾回頭率與到店消費率,彌補了前期地鐵不通帶來的增速低迷。
據T11表示,朝陽公園店目前已實現盈利,累計活躍用戶15萬,客單價超180元,鮮食銷售占比超65%,在開業一年左右時便進入了理想運營狀態。
其實在去年,杜勇曾透露過2020年將在北京開出4家新店,所以,T11其實一直便是按照杜勇的規劃不疾不徐地發展。
規劃中,T11要做的第一件事即為自研系統。杜勇認為,傳統零售業態經營的核心問題為業務無法數據化,此后是相對智能化。而T11自研的S11零售操作系統于2019年中投入運營,可實現所有業務在線的第一步要求。其后的一年內,T11不斷對其進行精細化調整,用算法即人工經驗對其進行優化。
在前端,這體現在對于商品結構與服務流程的調整。從開業至今,T11朝陽公園店絕大品類與貨架擺放均與初期不同。
多樣的門店模型
T11此次連開三家門店,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國奧店, 這家店面積僅為1000平米左右,不乏有人推測,是否T11也選擇向更小的MINI店型轉變?
但事實上,不止是國奧店,T11新開的其余兩家店也與朝陽公園店有很大的不同。朝陽公園門店類似于一個嵌入寫字樓的商業綜合體項目;而8月28日開業的廣華門店開在小區內的一個沿街獨棟二層樓中,這里周邊社區更多,更密集;當代商城店則位于中關村核心商圈,自帶流量與優質客群,T11將其當作一個舊商業體改造樣板店。
所以,國奧店只是T11三種新店模型中的一種,可以將其看作在初步跑通的運營模型下更精細的2.0升級版本。
探索多種門店模型,對于T11來說,是不得不做的一步。
這是由于T11較為苛刻的開店條件所決定的。作為一家主要面向中產家庭的精品生鮮店,T11選址的必要條件就是周邊有充足的中高端人群。與大潤發等商超不同,T11此類生鮮店需要離用戶足夠近,最好在3公里以內;而高于盒馬等其他生鮮超市的單筆180元客單價,導致其在更普通一點的居民區中并沒有優勢。
周邊用戶已經限制了選址范圍,而按照首家T11門店4000平米以上,鄰近地鐵與商圈等綜合要求,全北京可能都找不出多少符合該標準的物業空間來讓T11開店。
而為了使其后端供應鏈實現最大的效率,T11就必須打通單城的密度。這意味著,在周邊人群第一的情況下,T11必須適應當地的物業及其他環境,從而開出盡可能多的門店。
所以,不管是對于舊商業區的改造,或是小區獨棟樓,或更小的門店面積,都是T11為了盡可能觸及所有中高端人群的措施。
目前T11的三家新店,應該只是為了跑通模型,為了模型而選址的試驗門店。如國奧店,周邊均為住宅區,三公里以內并沒有其他大型商超,僅有小的便利店,3.3公里以外有一家永輝超市。在此處開一家4000平米以上的大型門店從營收方面來講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但T11需要將小型門店模型跑通。
除了門店模型以外,每家店同樣均有更細分的實驗性商品板塊。如朝陽門店主推品類為酒品,其酒品的單品數超過2000,并介入產業鏈的上端,如品牌、進出口等環節中;而在廣華新城店中,T11推出一個自營原葉茶品牌Ti,同時增強了懸掛合流系統、提升機配送系統等軟硬件技術。
T11稱,盡管新門店是用新商業模型,但T11與盒馬相同,開一家店之前會嚴格測算其盈利周期,在前期選址及規劃方面耗時較長,但一旦開店便有盈利要求。
雖然目前T11的探索并不一定代表未來大型生鮮超市的發展方向,但毫無疑問,業界樂于看到T11這種創始人懂零售,并愿意精細打磨門店的品牌出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