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空間設計心理師到底是干什么的?
近年來,日本出現一個新的設計與心理學交叉復合型行業崗位,叫空間設計心理師(空間デザイン心理士)。你可能會覺得驚奇:納尼?還有這事?
有的,而且是有一些存在理由的。2019年11月17日,日本創生出一個空間設計心理學協會(空間デザイン心理學協會)。其目的是,通過空間設計心理師的勞動,面向人類的感性直覺心理、行動和環境空間關系,進行調查研究、設計商業場景、普及設計與心理學知識,改進人與物的關系,滿足客戶追求幸福的精神需求。
這個話題,與商業場景設計理念相關,與心理學應用研究相關。
從關注人的感性需求說起
關注感性直覺,是心理學專業的特性,從另一個視角看,感性又是與理性結成一對兒哲學范疇,所以要展開多說幾句。與西方偏重理性思維比較,東方人傳統上就喜歡感性的東西,比如王陽明的“致良知”,說的是追求感性直覺和道德素養結合的目標,比德國的萊布尼茲抽離感性直覺的思辨邏輯更接近經驗生活,但缺乏應有的哲學意境。
類似王陽明的感性直覺思想延續到現代,仍然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解讀層階,缺乏深層次獨立自由的思考,也缺乏廣泛細致的行業應用探索。
同在東方,日本對感性直覺為主的心理學應用研究走得更遠,不僅有諸多研發機構和相關理論成果,有結合商業行業應用的實驗成果,而且還形成了一個時期的國家政策主題。
日本經濟產業省將2008-2010年度定為“感性價值創造年”,將“感性”與“經濟”相結合,將感性列為性能、安全、價格之余的第四價值軸,出版了感性價值創造倡議白皮書。
同期,千葉大學研究生院成立設計心理學研究室,將設計與心理學結合起來,在設計中更多地體現人性感性直覺價值,擺脫理性面具或軀殼的壓抑。
基于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推出空間設計心理師就不奇怪了,本來,關注人的感性需求,就是商業設計師必備的素養。
空間設計心理師的任務
網絡化生存,將傳統大眾聚集生活方式分解為跨區域、跨層級、跨單元的同質社群,商家還沒想明白如何應對這個浪潮,猛然間又不得不面對疫情對聚集社交的打擊,使得依賴聚集、社群為營銷目標的商業空間價值驟降,生活方式的分散化、感性化、去中心化,逼迫商業經營者、商業設計者重新定位商業空間的功能。
后疫情時代將延續多久尚不確定,如果在五年左右不能恢復聚集社交常態,那么按照心理行為慣性養成規律,就會在當下以及下一代消費者行為中打下深刻烙印,人們的現實和心理社交距離將拉大,對顏色、聲音、成像、通風、味道、空間造型等會生成新的需求走勢,包括:遠程辦公及生活環境、商業店鋪及街區環境等等,如何構建既可以防范風險、又可以實現心理本色回歸的空間場景,滿足小眾個性客戶心理安全、舒適感受,將是商業空間設計心理師的重要任務。
帶著疫情的新的商業空間,是現實物理場景和心理精神空間交互影響的自然、精神合一的空間,其設計原則應該是促使僵硬的社會心理感受向自我內心松弛境界還原,其服務對象是以家人、同質化成員價值交流為視角,以安全、平和為活動目標的消費者。
空間設計心理師高原美由紀分析道,今后,空間設計心理師的任務,是要解決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團隊的群體心理需求,而不僅僅是建筑設計功能需求。它可能是:格局和功能去理性化、感官組合要素自助化、感性直覺投射易感化等。
基本工作程序如何
與空間設計結合,作為心理行為設計師,既要參考執行一般心理咨詢程序,還要參與實際設計過程。
第一階段,首先要了解物理空間設計定位功能,對使用的人群特征、社區人文環境有基本了解;其次可以通過遠程咨詢訪談,探尋客戶的潛在心理需求趨勢,把握客戶的空間條件和未來設想,提取客戶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表述的需求點,將客戶想法提煉整理的內容,轉化為建議提綱;然后要通過適當的方式與客戶溝通,達到共情和默契,與客戶反饋建立共情和信任關系,形成簡要而系統的工作提綱,經過一定時間的互動交流,完成草圖、布局圖。
第二階段,要參與設計作品討論,與設計師共同協商溝通、確認,解決客戶內在的心理困擾、愿望,在約定時間內提交給客戶一個較為完整的方案,這是與一般商業設計師的根本差別。經過確認修改以后,履行協議簽署意見,然后將工作表單交給施工設計師以及設計生產車間。
第三階段,空間設計心理師要結合客戶要求,到設計施工現場,結合現場條件進行確認,隨時或分階段與客戶溝通,為了確保設計理念落到實處,深入現場是空間設計心理師完成任務必不可少的環節。
最后環節是完成目標任務,并通過客戶驗收,也可能按約定過一段時間,檢驗實施的效果。
空間設計心理師的資質
空間設計心理師不是自封的,是經過空間設計心理學協會培訓獲得資質以后才能夠執業工作,有點自我循環的意思。
要成為空間設計心理師,前期要有基本素質條件和專業基礎,對于人的身心反應和空間場景關系感興趣,愿意主動學習空間設計基礎知識和必需掌握的社會心理學、心理咨詢、行為科學、腦科學等應用心理學基礎知識,并且要確立自己的工作目標和方向。
大體上,資質培訓學習分為遞進升階的三個主要階段(參見圖示)。
前期是組織主題沙龍講座,也可以說是興趣班。組織參與者一起分享和體驗空間設計心理學知識,一般每月舉辦一次,就是培養學員的基本素養,任何人都可以輕松參與,包括想要改善家庭環境的主婦、想買房子、想要裝修家居的夫婦,獨立經營店鋪的老板、大型商業店鋪的經營決策者、設計師、心理學者等等。經過興趣班學習,轉入正式資質培訓班。
第一階段,專業入門。生活空間及商業設計入門,設計素材、功能,設計工具、使用,設計步驟、方法,設計法規、審批等等。同時學習空間設計與人的心理反應的關系,不同空間及場景對身心的投射、暗示或者誘導的初步分析。學習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訪談功能、訪談設計方法,參觀樣板房設計討論、參加客戶互動研討,加強前期知識和技能儲備,學習探尋客戶內心深處需求的能力,通過空間設計,解釋和投射客戶心理空間要素,理解空間和人性幸福的關系。
第二階段,增加內容。增加商業空間設計和心理學兩個專業的學習內容,嘗試空間設計基本技能,對于人的空間適應學習、身心認知調試、行為習俗轉變、人生價值觀變化等心理調整過程有一定認知和感悟。
具體講解:空間設計和心理動態關系;社會壓力和場景互動的關系;家庭住所改變和心理適應的關系;商業場景更新調整的導引作用,有效利用目前為止的經驗、知識結構,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加深對于自我感受、自我調整的分析、把握。
學習空間布局的方法,考慮不同布局和裝飾對于人的心理的暗示和誘導作用,通過學習心理咨詢技能方法,挖掘潛在的心理愿望,用空間設計方案投射解決心理煩惱。比如、一個人喜歡呆在某個空間、覺得找到了安全自信、能夠安靜休息,合理地思考和處理與他人關系。
第三階段,專業實戰。空間設計心理師的專業培訓、實際訓練要有一個過程,從空間設計理論、心理行為學中找到解讀空間的方法,在專業訓練基礎上,尋找或者建立充分利用自己優勢的商業空間設計團隊,作為心理咨詢師、顧問,參與商業空間設計過程,設計和支持客戶幸福目標,努力實現商業空間、生活居住環境“空間設計心理規劃”專家。
按照介紹,空間設計心理師的培訓課程加上實習研修,總共1年時間。畢業生可以在畢業前設計答辯方案或者實戰方案,以被客戶接受為主要評價參考依據,不僅可以規劃新的方案,還可以是提出改善升級的建議方案,多角度發揮自己的能力。學習結束以后,通過認證考試,可以取得“空間設計心理師專業”執業資格。
兩點感想
第一、專業崗位復合化細分,是科學或者技能應用價值創新的一種方式,這種細分創新的生命力在于社會應用需求的挖掘、在于客戶價值的可視化構建,只要客戶驗證了存在價值,就構成推動生活改進、社會進步的動力。
第二、很多專業探索我們不理解,比如空間設計心理師,一般商業設計師兼修一些心理學知識,實戰訓練一下就可以具備這個能力,不一定要設一個崗位。筆者也這樣想過,同時筆者也認為,創新沒有捷徑,走捷徑的創新,多數都失敗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