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代言如何避免遇到下一個吳亦凡或鄭爽?
海王凡的瓜不甜,但是在這炎熱的夏天解渴。
粗略統計,包括騰訊視頻、王者榮耀、LV和韓束在內,已經約20家品牌宣布停止與吳亦凡的合作。
在用詞上,LV官博的措辭顯得更加審慎,表明合作關系只是暫停,直至司法調查結果公布。
據影視圈內人說,吳亦凡這些代言多數在1500萬一年左右,大筆解約則意味著吳亦凡將面臨巨額賠付。
上一回因為品牌解約鬧這么大的人還是鄭爽,網傳鄭爽得賠Prada上億違約金,不過明星代言合同的具體事項外界一般無從得知。
奢侈品通過《穿普拉達的女王》販賣出的幻想,已經成為一種無形資產,只是沒想到這種高溢價的誘惑被代言人狠扇了一個耳光。
早在Prada公布鄭爽、蔡徐坤和春夏為代言人時,很多人就是不解的,話題女王和老牌奢侈品和結合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結合Prada難看的業績來看,不排除品牌方可能是想賭個大的,高風險高收益。
只是Prada和LV都賭輸了,在一個情緒優先的后真相時代,名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引發激烈討論,況乎鄭、吳二人的多舉多動。
名人和知名品牌在理想情況下,是互相成就的關系,尤其對于流量明星而言。周杰倫總愛代言大眾品牌,除開個人選擇外是因為他本身并不需要品牌價值加持,反而是品牌需要他的入駐。
盡管網絡時代名人效益在削弱,但明星依舊是很多品牌進行形象升級或推廣的不二選擇。小眾的品牌需要明星帶流量,海外品牌需要本土面孔打開市場,經典品牌需要新鮮面孔保持活力。
可是翻車塌房的這么多,品牌們要怎樣才能避免遇到鄭爽、吳亦凡這樣的代言人呢?
這事說來簡單也不簡單,簡單在于一般只要做好背調基本上都可以避免很多大問題,難在圍繞著明星的很多事情在水落石出之前,本就是一場羅生門。
看名氣便成了唯一可行的標準。
01
真材實料比不過數據對壘
說到明星的人氣問題,必然牽扯粉絲經濟,而粉絲經濟背后倚靠的則是越來越發達的大數據。
從前人們衡量一個明星的人氣高低,可以根據演唱會火爆程度、票房積累和作品量。現在,作品則成為了次之參考,最要緊的是他在網絡上的各類數據。
這些數據涵蓋微博話題榜單、熱搜數量、粉絲量乃至虛假的視頻播放量。
什么都可以買,什么都可以造假,便是粉絲經濟最大的弊端。
粉絲深諳百度指數、貼吧活躍度和微博轉贊評的操作流程,他們不允許任何一個數據走低,隨時有水軍補上“維穩”。
微博的造假門檻太低,即使是簡單的點贊也分為了四個等級。
通過對一位從業人員的咨詢得知,普通的贊5元就可以買到100個,20元一千個,不過大部分都是沒有頭像的用戶容易被屏蔽;高級一點的有頭像的則是5元50個,50元一千個;熱門頂級贊12元一百個;最貴的為純真人點贊2元一個。
評論(轉發)售價最低5元一百個,僅限于僵尸轉發,高質量轉發則是10元20條,純真人帶圖評論2-3元一個。
越是流量明星,粉絲應援會的門檻越高,他們每天要做的任務非常多。從簡單的超話簽到、發文點贊到輿論事件危機公關和控評,每一個超話大咖都是潛力十足的公關總監。
有一群十分辛勤的粉絲在維持活躍度,這就可以解釋總有些時候,你說不上來某個流量新星有什么作品,但人就是高居各種榜單前三。
品牌方在選定代言人時,首先看的就是這些數據,他們或許也清楚數據可能有水分,卻也沒辦法。
不看數據難道看作品?拿來吧你!
除了國民級的經典作品,各家公司的高管或老板并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品味一個藝人的作品,甚至真的試當粉絲幾日體會其人氣。
一位曾找劉濤代言的化妝品老板曾透露,自己在找她代言時根本不認識她,只是覺得名字耳熟,加上身邊管理層一些對其形象定位的介紹,代言也就這樣敲定了。
“八位數的代言,她一天就拍完了。”
這位老板原本是打算找鹿晗等頂流來代言的,但是鹿晗方稱只接國際大牌,現在看來沒有找頂流反而是一種萬幸。
流量明星盡管可以帶來很大曝光度,但風險卻是多方位的。當初鹿晗只是因為宣布戀情,人氣就迅速下滑,商業價值有所流失。
當所有品牌方只能或者只想依照數據挑選代言人時,可能就應當預料到現在的后果。
順應數據和互聯網時代而生的明星,在崩塌之時會格外容易,因為他所有的基礎都建立在網絡之上。
于是選擇了這些紅人的品牌們,不管愿不愿意都要承擔同樣的風險。實在東窗事發,就得扔出一句“停止合作”,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02
好的代言人或許不是人
鄭爽翻車的時候,虛擬偶像的話題引發了一波討論。
相對的,虛擬偶像十分保險,不存在私德污點或行為不受控等風險因素。
即便有這些優勢,虛擬偶像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真人愛豆。
試想一下,未來某一天,你站在大街上,身邊沒有人形立牌,大屏上沒有真人,電梯廣告上全是人偶,其實還是挺恐怖。
人們或許愛二次元,但始終生活在三次元的世界,與真人為伍,更與真實的人性為伍。
有時候一個代言人之所以能夠給品牌加分,正是在于代言人身上的人性,人性自然有光輝和陰暗的地方。
對于品牌來說,人性中光輝的地方才是它真正需要的。然而一個完整的人又不可能只有光面,他一定有暗面。
所以品牌所需要的代言人,最終還是得不像人。
一個總是在媒體上說明星也是普通人,明星也需要個人空間明星,可能并沒有認清自身的職業和身份。
當一個人選擇出道成名時,其實就將自己的形象、姓名乃至個性都放到了商業市場上,只等待價而沽。
以人道主義的觀點來說,明星的確都是普通人,他們需要得到尊重、理解和包容。只是這些大道理并不適用于現實的商業世界,細觀在各大明星商務交易平臺上占據高位的明星,多半對自己的職業都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知。
以楊冪為例,楊冪的商業價值和帶貨能力,業界有目共睹。你說她沒有黑料吧,也不是,她的黑料在網上也可以排前五,你說她作品都很優秀,拿獎很多嗎,也不是,可很多商家就是愛找楊冪。
有一個十分基礎的原因在于楊冪十分符合一個商業化工具人的設定,你幾乎沒聽過她在采訪中情緒失控,或者面對黑料或爭議大呼明星也是普通人。
還記得張大大曾和楊冪抱怨自己很辛苦、很心累沒有人理解時,楊冪非常冷淡地來了一句:“誰不辛苦?外面送外賣的,下那么大雨,不辛苦?”
身材好、時尚、潮流就是楊冪的標簽,她也從來不反對給她貼標簽,反而是利用這些標簽將自己的商業價值拉到了最大。
能夠從工具人翻身做資本的人的確都不簡單。
可惜的是,很多明星并沒有認清自己就是個工具人的現實,996的社畜還在自嘲搬磚人,多賺了點錢的人飄得忘乎所以,翻車、失業,那不是眨眼間的事。
一個有著太多自我想法,隨時都喜歡放飛個性的人,其實并不適合做代言人。
鄭爽與Prada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商業定位而言,鄭爽的形象更偏國民閨女而不是優雅大氣,她唯一能與Prada沾邊的可能只有并不算多的時尚感。
再說風險因素,鄭爽實在太像一個“人”了,隨時隨地都在表現自我,甭管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的一面全都袒露到公眾面前,動不動就情緒失控。
喜歡她的人可能覺得這是真性情,這些情緒如果放到一個普通人身上,無非就是社交失利。唯獨放到代言人身上會有很大風險,這意味著此人行為并不受控,相應的品牌形象也會失控。
撇開D孕事件的道德問題不談,鄭爽的一言一行,全是把自己當普通人的任性,這樣的代言人對品牌來說是絕對的災難。
03
一個好的背調應該包括所有羅曼史
找代言人之前先查查對方有幾個前任或小三?可能你要說了,這簡直離譜,考公務員進行的政審好歹有檔案為依據,談戀愛這事你怎么查?
調查的時候如何保證對方沒有撒謊呢?對方可能也覺得這屬于隱私,憑什么要告訴你?
即便側方位打聽也總有很多遺漏的地方,別說那些和小三躲在隱秘的地方念金剛經的大佬。
人類在尋找以及隱藏多個配偶這塊,天生都是專家。
這……從何查起?
不妨回顧一下近些年明星因為負面上熱搜的理由,除了男女之間那點事,幾乎想不起幾個其他案例。(當然有時候也是男男或女女之間)
來來去去出軌的、分手的、多人運動的,瓜翻來覆去其實都像抄作業,并沒有什么新意,實在要說新意,可能只有不斷突破道德底線這種新意。
這樣的案例越多,品牌方其實就該越加吸取教訓。大多人總是在一個地方翻車還不修路鋪橋,只能說錢太多,不怕損失。
當然得承認背調這事有難度,還不僅僅是時間和金錢成本的問題。
只是如果考慮到那些上千萬的代言費和后續源源不斷的營銷投入,背調其實不虧,甚至都沒必要到找私家偵探的地步,多上上網,多和黑粉聊一聊基本就能知道個大概。
和粉絲聊沒有用,在粉絲眼里,哥哥離飛升上神只差一步。
黑粉說的當然也不全對,造謠居多,但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討厭一個人通常是因為他那不可忽視的缺點,這些缺點有可能就是日后不可控的風險。
何況對于明星來說,緋聞的真假有時候不重要,重要的是緋聞的內容。
進一步說,緋聞如果成了真,殺傷力就會更強。
桃色糾紛對于普通人而言都是一道難以過去的坎,甚至一生的污點,品牌方也不知道是哪兒來的自信,認為好看的人多來幾個前任(p友)不是什么問題。
一個人談戀愛的次數或許不能說明這個人的人品問題,但一個總是在感情上出岔子的人,其實能夠反映一些潛在問題。
鄭爽雖然是因為孩子的事被封殺,其實在張恒之前的諸段戀情,已經能夠說明一些問題,顯然這是一個非常任性、情緒很多還識人不清的姑娘。
吳亦凡很早就傳出過yp新聞,只是憑著強大公關團隊的出征,安穩到了今天。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任何覺得自己能夠瞞天過海、一世無憂的人,最后都會被現實打臉,并踩到地上瘋狂摩擦。
流水線的明星生產,造就了流水線報廢的個人IP。
人們有時候太不把明星當人,捕風捉影、口誅筆伐恨不能都變成雪花;有時候又太把明星當人,忘記了他們也有著人類的劣根性。
這或許是資本的錯,但這種錯并非無可避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