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出走,極兔回頭,阿里無招
伯虎點睛:2017年5月,百世上市前,周韶寧在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說:“干得很累”。
熬過了2020的廝殺,卻沒熬過2021的最后兩個月。
百世,這個在中國存在了15年,阿里持股比例最多的物流公司,最終在2021年10月29日這天,宣布以11億美元的價格賣給極兔。
集團創始人兼CEO周韶寧在內部信中說:“這次的業務轉讓只涉及國內的快遞業務,對于國際、快運和供應鏈的業務沒有任何影響。”
放下連年虧損的快遞業務,周韶寧確實不用太累了。
百世快遞下場后,許多疑問也冒出來:為什么技術出身的周韶寧做不好快遞?這次收購中,百世為什么門前冷清?作為間接對手,百世的“監護人”阿里為什么同意極兔的收購?
百世“賣身”
1962年,周韶寧出生浙江寧波,恢復高考后,16歲的周韶寧即考入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成為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后在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工作,長達十余年。
1996年周韶寧回國,加盟UT斯達康,出任總裁。當時正值斯達康“小靈通”火爆大街小巷的時候。
2005年,周韶寧加入Google,任大中華區總裁,和李開復頻頻在媒體前曝光。這年也是周韶寧思想轉變的轉折點。
早在加入Google前,周韶寧就有了創業的想法。有一天出差,周韶寧看著幾輛超載的大卡車堵在高速路上,半個小時沒有動一下。于是整合物流業的想法寫進了周韶寧的本本里。
這也是為什么加入Google僅一年后,周韶寧離職。
2007年,周韶寧45歲,在杭州創辦了物流公司百世物流科技,服務淘寶、富士康等。
第二年的一天,周韶寧拉來了杰克馬、郭臺銘(鴻海集團——富士康母公司創始人)吃飯,說百世要做中國的UPS(美國聯合包裹公司)。那頓飯,為百世拿了1500萬美元。之后,杰克馬一路追加投資,成為百世第一大股東。
2017年9月,百世(BSTI)成立十年之際,赴美上市,總融資達到4.5億美元,創下當年以來,中國公司在美募資規模最大IPO。
不過,百世落入了“上市即巔峰”的窠臼里。上市后不久,百世的股價就過山車式下滑,最低時1美元不到(發行價10美元)。
只是,百世淪落到“賣身”的地步,這是讓人萬萬沒想到的。從2020年的營收上看,百世近300億,這數據即使市占率第一的中通(252億)也難以企及。
但在盈利能力這一塊,百世嚴重出問題。從2014年到2020年,百世幾乎沒有一年的凈利潤是正的。導致虧損的罪魁禍首,就是占據了百世營收6成比重的快遞業務。2020年,百世的凈虧損從上一年的2億增至20億。
在這樣的盈利壓力下,就算是財大氣粗的阿里,最后也只能放飛百世。奇怪的是,之前傳出順豐和字節也會參與到收購中,但這次參與百世收購的只有極兔一家。
背后原因,很可能是百世的龐大債務。
據公開資料,今年二季度末,百世的總負債175億,資產負債率到達了95.21%。而行業的平均值在30%到40%之間。極兔收購百世后,要背負百世的部分債務。
盡管這樣,極兔可以收購百世的快遞業務,當然也是喜歡的。
極兔“聯姻”
今年4月份,極兔的估值在“四通一達”中僅次于中通,又拿到博裕、紅杉、高瓴18億美元的融資。眼看著價格戰繼續,極兔就有望進一步占領中國快遞市場的時候,監管部門出來了。
在缺乏差異化競爭的快遞行業,沒了價格戰,極兔基本無計可施,這半年來,極兔在國內市場基本處于躺平狀態。
但18億美元總不能落在銀行里擺灰,在國內市場增長受困的情況下,出海成了極兔的最佳選擇。
直到這次,百世生危,極兔在國內市場找到轉機。
有觀點認為,這次收購有助于極兔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份額。相比過去一年多砸下200億拿下不到兩位數的市場份額,直接11億美元(近68億)收購百世快遞就可以取得近8%的市場,加起來直逼頭部玩家中通,實屬大賺。
但這多少屬于表面現象看問題。
因為據周韶寧的內部信來看,百世出售的是“國內快遞業務的相關股權、資產、網點、轉運中心、人員、技術、系統等”,這些東西都跟運力有關。
作為在中國存在僅一年多的極兔來說,可以收購有十多年快遞積累的百世,對于加快建成自己的快遞網絡,確有益處。
不過,有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極兔收購完成后,就會征召百世內部資源出海的人,開拓海外市場。
收購百世國內的快遞業務,又派百世的人去海外,至少說明極兔國內不缺人。這68億不在“網”而在“單”。
極兔一直沒能進入淘系電商,這成了它打開國內市場最大的掣肘。年初的時候,李杰(極兔創始人)曾經和菜鳥網絡的CFO面談,討論接入的可能性。聊得很開心,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阿里心存芥蒂的無非是極兔與拼多多“你說沒有,鬼才信”的關系。
雖然快遞是獨立的板塊,誰送都無所謂,但快遞公司作為電商不可或缺一環,阿里顯然想把它掌握在自己手里——肥水不流外人田。這也是各個電商平臺都會收購、投資、自建物流公司的原因。
但頗讓人意外的是,這次百世和極兔完成了談判。要知道,這幾年百世一直虧損,是阿里一直在背后注資,阿里在百世的投票權已經達到了46.57%(2019年年報),超過了周韶寧。
也就是說,此次極兔收購百世得到了阿里的支持。而且據晚點消息,阿里會長期保持對百世快遞中國區的接口不變。
對于極兔這顯然是值得高興的事,這意味著它與阿里的聯姻已經完成了初步階段,有望打破拼多多對自己限制。而作為一個局外人,要理解阿里立場的改變,就需要去找一些細節了。
首先,極兔的股權架構很“干凈”,這是阿里與極兔合作的前置條件。
據天眼查App顯示,上海極兔供應鏈有限公司由極兔速遞控制(原龍邦快遞)100%控股,疑似實控人樊蘇洲。也就是說,極兔和順豐一樣,是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沒有與電商平臺(拼多多)的關系。
極兔速遞股權穿透圖 圖源:天眼查
再者,在于監管的壓力,這是阿里與極兔合作的推動力。4月,阿里因為商家“二選一”領了182億的天價罰單。在這個監管嚴年,阿里不敢讓極兔“二選一”,再領一個罰單。
這也意味著,得益于種種條件,極兔完成了身份的替換,從拼多多系,進入淘寶系。快遞版塊也從“四通一達”變成了“三通一達加一兔”的格局。
快遞“清場”
百世放棄國內快遞業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國內快遞太殘酷了,只能業務“轉行”,或者往國外發展。
另一個是,現在快遞行業一條越來越明晰的分界線已經形成了。那就是,快遞這個低門檻的行業,在經過20多年的低價低質之爭后,隨著4月監管部門對價格戰的嚴控,一場快遞界的清場必然要發生。
按照美國快遞公司的格局來看,最后的中國快遞市場只會形成幾個寡頭。百世是第一個下場的,但不是最后一個。
明顯的是,相比京東和順豐,淘汰賽更可能在“三通一達一兔”之間發生,因為這幾個快遞公司的服務和商家都高度重合。
那究竟會如何發生呢?快遞行業方面的專業人士認為,最后可能是“通達系繼續被外部企業并購”。
這場百世的收購案也說明了這一問題(極兔是唯一競價者)。對于通達系來說,百世對其并沒有吸引力,不管是網點、商戶、服務等,幾家都相當同質化,整合無法達到“1+1”大于2的效果(只可能低于2)。
現在種種的跡象也表明,外部的并購是最可能的方向。
以順豐為例,這些年順豐時效件增速開始放緩,開始尋找新增量,包括同城、快運、國際,但電商件表現最為亮眼。
2020年,順豐經濟件同比增長了64%。做經濟件,順豐有自己的優勢,包括時效和服務,但是要想迅速補足自己經濟件的供應鏈和終端網點的短板,獲得規模和運力,去并購顯然要快很多。
如果真按外部并購的方向發展,那么在這場快遞行業的清洗中,風暴的中央就是阿里。
通過注資通達系,阿里“有了”自己的物流,但目前阿里持股比例最高的百世已經賣掉了快遞業務,年初阿里系高管“空降”任總經理的申通快遞,市場份額也處于墊底位置。阿里無法掌握自己的一個物流,物流的蛋糕終究會被別人拿去。
回過頭來看,快遞行業發展長期停滯在初級階段,可能很大原因在于價格戰,通過低價,“劣幣驅逐劣幣”,不斷循環,服務無法實現質的提升。這樣看,百世快遞(中國)離場,雖然對于周韶寧以及阿里來說是一大損失,但對行業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
15年的百世已經沒了,下一個會是誰呢?
參考來源:
1.電商報:馬云背書,周韶寧總算“上岸”
2.新浪財經:百世集團擬赴港上市:阿里持股33% 投票權46.6%超周韶寧
3.南方周末:極兔吃下百世中國快遞業務,11億美元值不值?
4.晚點LatePost:極兔速遞 11 億美元收購百世快遞中國區業務,行業進入新一輪整合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