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小紅書、網紅,打不倒康師傅、統一的中年人們
傳統消費企業又火起來了
先講個故事:從前有個宋國的農民,他有一塊田地,田地頭有一個樹樁。這天,他正在田中勞作,突然跑來一只兔子撞在了他家田地頭的樹樁上,死了。他拿著這只肥肥的兔子,就想,我天天都能收獲這樣一只兔子多好,就不用在田間這么勞累了。結果,此后他不但再沒撿到兔子,田也荒廢了。
就在他絕望地成為宋國人的笑料時,一個韓國的馬姓商人,給他出了一個秒招:要他把兔子撞樹樁這個故事編成一套系統理論,分析兔子撞樹的心理,給田地布滿樹樁,而且樹樁能適時出現在兔子跑的路線上,收獲更多的兔子。初時,老百姓們還不信,馬姓商人就趁不人備時,把死兔子扔在宋農的移動樹樁上。果然,越來越多的人來學習宋農的技術,而馬姓商人通過賣樹樁發了一筆。只是,荒廢的田地越來越多了。
這就是“新消費”版的守株待兔。
兩極分化
今年被“恐嚇”慣了的傳統快消人發現,天好像變了。
此前,傳統快消企業無論大小,都被教育:再不研究新消費形勢,就要被時代拋棄了,時代拋棄你連聲招呼都不打;傳統快消品牌要被新興的消費品牌們取代了,因為傳統品牌不懂得種草、撥草、帶貨,太low了。而越來越多的新消費品牌被稱為年輕人的可樂、年輕人的康師傅等等。
??????????????????時間來到2021年,“混吃等死”的傳統快消企業發現,自己不僅沒死,業績還回暖了;反到是那些叫囂著要取代這幫“老家伙”的新消費品牌們“爆雷”了,甚至被評價“那能是集體爆雷嗎,那是連環詐騙”。
剛剛,統一公布了三季度財報,三季度利潤6.42億,較去年同期增長3.8%,更夸張的是相較于2019年增長了45.5%。要知道,2019年沒有疫情、沒有限電、沒有各種漲價,可2021年都有。可統一還是做到了,創了三年的新高。
受此消息提振,統一股票大漲,就連康師傅、農夫山泉的股票也漲了。原因竟是:統一的業績都這么好,那康師傅、農夫山泉的業績肯定更好了,所以股票也要漲漲漲。
苦逼的統一,一直被認為產品創新強,但賣貨能力不足(渠道力偏弱)。似乎,他的業績增長都來自消費人群的自然選擇,所以,他如果增長10%,那康師傅、農夫山泉怎么也不會低于10%的增長。
其實,2021年的消費是成兩級化的。快消行業整體是遇冷的,但可口可樂、康師傅(含百事)、統一、農夫山泉、怡寶們這些傳統品牌的銷量卻是大漲的。一方面,因為疫情,小品牌越來越少,給這些大品牌們留出了更大的成長空間;還有就是,今年新消費品牌的“拉胯”,流量越來越貴,可“新人”們一直講不出新故事,所以,這些品牌的銷量下滑也給傳統巨頭們讓出了市場。
當然,最主要的是可口可樂、康師傅、統一們自身的變化。
新消費爆火的那幾個,傳統老大們是焦慮的,業績增長乏力,各種負面消息充斥不斷,而那些市場上出現的爆品沒有一支是傳統老大們旗下的,都是淘系品牌,而且,還都是一些外行們發現的新商機。這讓傳統老大們深深懷疑自己是不是越來越不懂消費者了,是不是傳統那套4P、4C、渠道精耕過時了。
就跟一輩子種地的農民,看到隔壁那個“傻子”撿到一只撞到樹樁的兔子。一次是運氣,但隨著傻子撿到的兔子越來越多,大家也從嘲笑變成了自我反省——可能真是我種地的姿勢不對。
于是,快消老大們開始變革,向新消費學習,變革。什么渠道數字化、產品數字化,創新數字化等等,我們不是說數字化不好,數字化確實是未來的趨勢。只是有一些品牌已經學得走火入魔了,他們放棄了自己強勢的策略,反而在新消費品牌更善長的領域去競爭,這下子更焦慮了,與新消費品牌差的太遠了。與之一同焦慮的還有傳統的經銷商們,課沒少上,但業績就是沒上來。
最最可憐的是,在大家學習新消費品牌策略時,田間地頭的草長起來了,大家把自己傳統的手藝都忘記了,荒了的地上怎么會長出糧食來?
傳統“重啟”
空手老師曾這樣評價新消費,“風口賽道屬于時代,流量屬于平臺,帶貨屬于網紅,都無法形成一個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相較于新消費和腰部企業,頭部品牌們最大的好處在于人多、錢多,調整能力強,一邊學習新消費,也一邊拿回傳統的那一套東西。
以統一公司為例,很多人、包括我,心里都覺得統一的渠道能力差,銷售作業不中。統一確實給人一種有錢人家的“少爺”,干活“彎不下腰”去,看它的渠道掌控多少差一點意思。但在這刻板印象之外,我們還是要看一些實質的。渠道強的可口可樂,利潤率5%左右,康師傅利潤率8%左右,而統一的利潤率高于10%。雖然比不了農夫山泉,但是對一個精耕的產品來說,如此高的利潤率,就是渠道費用投的有點低,渠道費用投的低,別人就把渠道買斷,給你來個“排它”。
所以,統一的業務能力其實是超出大家想象的,以它在渠道的投入,能賣出227億(2020年)的銷量,與業務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尤其是這兩年,統一在飲品、面品的渠道上都做出了很大改變。
比如,統一在飲品板塊“安排”了新的流通渠道負責人,這個負責人是當年第一個站出來賣老壇酸菜,從而有了后來老壇酸菜這支傳奇大單品的人。作為看起來有些老派的傳統快消人,他更強調終端鋪市,對渠道的掌控力。最主要的是,統一近兩年在終端投入了20萬臺冰柜。
要知道估值過千億的元氣森林2020年不過投了2.5萬臺冰柜,2021年投入了9.5萬臺冰柜就敢喊出業績從25億增長到75億的“目標”。
當20萬臺冰柜投下去,不說是增加了20萬個售點,但至少業務在終端的腰是可以硬起來的。在旺季,沒有冰柜,或搶下其它品牌的邊角空間,這樣的品牌連終端店老板都會看不起。渠道是業務的臉面,但臉面確實是需要錢來維護的,這就是赤裸的商業關系。
而統一的方便面,雖有疫情加持,讓其銷量增長,但也不能忽略團隊的業務能力。
同樣,康師傅這兩年在終端掌控力上更是大大加強,把以前的二階客戶變成三階經銷商,渠道的掌控越發的精細。當別人家都想著精減業務的時候,康師傅還在增加業務,讓服務二階客戶的業務多起來;農夫山泉的老板鐘睒睒更是自己督戰銷量;而可口可樂,一邊大力推廣終端自主下單,一邊更強調自己對終端渠道的掌控力。在所有品牌中,可口可樂的業務據說日均拜訪客戶可達35家。
銷量從來都與業務的拜訪頻次和掌握網點數成正比。
今年雙十一,天貓榜顯示農夫山泉是飲品類第一,康師傅是速食類第五,超過了自嗨鍋,拉面說們。
互為補充
作為快消從業者,以前都是學可口可樂的101體系、康師傅的渠道精耕、娃哈哈的聯銷體。大家要知道4P,終端拜訪八步驟,要知道什么叫黃金陳列視角,要知道什么是動線位置,要知道什么叫做客情。
為什么如今大家都在學習新消費那套電商平臺+小紅書種草+網紅帶貨的邏輯呢?
因為這些套路簡單。要知道統一、康師傅、可樂們哪家做快消的歷史不在二三十年,學習他們的理論經驗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員。你要從很小就要規劃自己將來管理上萬名員工的經驗、制度。就像種田一樣,一年收就是一年收,來不了虛的。
但是新消費不一樣,你可以一點快消經驗都沒有,你也不需要市場調研,也不需要管理經驗,你只要有一個靈感,甚至連產品都沒出來就會有人給你投資,就算再差,你跟阿里淘系搞好關系,看看他們的數據里顯示一些冷門的需求,你也可以在淘系幫助下把這冷門變成“熱門”。你不需要團隊、不需要經銷商、不需要客情、產品上了各大平臺,你都不需要回復消費者的評論——無論是好評還是差評,但還是會說“我們跟消費者保持了互動”。
田地的成熟是有周期的,但兔子撞樹樁是不需要周期的。
郭德綱說,每個行業過一段時間都會有顛覆者,但那都是行業內“天才中的天才”,憑什么來個外行就要顛覆說相聲的?你一個人的智慧憑什么干過上千位老先生幾百年的智慧。而被“外行”顛覆的不只是相聲,還有我們快消行業。
我們不說寶潔、可口可樂這樣的百年企業,就說康、統、農這三家企業十幾萬員工的智慧,的確沒出現一個說要顛覆行業的王者,還都在傳統的路徑里一步步前進。
而新消費品牌們呢?真的是自己發現消費者的需求,還是淘寶讓你認為你發現了消費者的需求呢?世界確實是年輕人的,但不代表你可以否定“傳統”的智慧。事實上,新消費與傳統消費品牌,是脫口秀與相聲的關系,互為補充,而非取代與顛覆。
也許當下,“中年人”的操作更符合市場規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