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商管的輕重緩急
“炸掉重來。”
這是王健林曾經考察一個地處松江大學城附近,地鐵站出口,地段極佳,總建筑面積達48萬平方米,前期投入已達數千萬元的綜合性商場后毫不猶豫給出的意見,“一共上下才七層,每層六萬多平米,人走進去根本找不著北”。
只不過,股東最終舍不得前期投入,項目爛尾損失達數億元。
今年10月21日,萬達商管完成“瘦身”轉型,重回港股遞交招股說明書。這似乎也印證了王健林的的果決:早在2016年,王健林就把自己的萬達商業“炸掉重來”,直接私有化退市,并且逐漸剝離所有房地產業務,改名萬達商管,通過重組全面轉型輕資產,如今再戰港股。
招股說明書顯示,截止今年二季度,萬達商管的非流動資產為13.76億元,相較于2020年末210.12億元直接砍掉了93.5%,同時自2021年起不再投資持有萬達廣場物業,也就是不再介入拿地、建設、物業開發等重資產環節,而單純輸出品牌和商業運營服務來獲取運營費用收入。
全面轉型輕資產的萬達商管現在已是業內的一家巨無霸企業,截止2020年末,萬達商管的在管建筑面積在中國以及全球皆排名第一,并且超過國內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總和。
通過精讀整篇招股說明書,王健林重構的萬達商管似乎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輕資產,重服務,緩拓張,急利潤。
01
輕:不持有一平米房地產
2017年7月,王健林做出了一個震動業界的決定:賣出旗下13個文旅項目與76家酒店。
略顯打臉的是,在這一年前,王健林還公開表示“我會讓迪士尼在中國20年無法盈利”,一年后他反而先把打敗迪士尼的武器給賣了,這一度讓當時的市場感覺王健林是“認慫”了,這一年,首富的寶座讓給了另一位地產大佬許家印。
如今回首往事,自媒體們給王健林用的形容詞是“中國式智慧”。
賣完酒店和文旅項目的萬達開啟了長達數年的瘦身之旅:出售萬達電影的股權,拋售包括美國傳奇影業、AMC公司在內的多項海外資產,2019年萬達年會上,王健林高調宣稱:“未來萬達商管將不再持有一平米房地產”。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招股說明書中顯示,萬達商管在2019年完成了全部房地產業務的剝離,剩余的部分將在今年內逐步交由新成立的萬達地產集團負責。
這意味著萬達不再涉及拿地和建設等需要大量資金的重資產環節,只給商場一個“萬達”的牌子,以及各種管理運營服務,通過物業方的物業手段來放大經營價值,收入主要來源于業主繳納的管理服務費以及向業主、租戶提供的運營服務和其它增值服務中獲得的傭金和抽成。
一句話總結:未來我們看到的各種“萬達商場”,可能大多數都不是萬達自己的樓了,稱作是“萬達在管理的商場”更加合適。
02
重:具有規模優勢的運營管理服務
轉型之后,萬達商管的工作中心將轉移到管理運營上來,而萬達又提供兩種模式的運營服務:委托管理模式及租賃運營模式。
簡單來說,這兩種模式提供的服務基本相同,都是投資者出錢拿地及建設商場。最大的區別在于,租賃運營模式還承擔起了商鋪出租中介的身份——從商場投資者手中租下商場,再出租給各商家并收取租金,跟二房東很類似。而委托管理模式則沒有這一環節。
由于租金的存在,租賃運營模式會產生更高的收入,但從毛利率角度看,卻是委托管理模式更高。招股說明書顯示,截止2021年上半年,委托管理模式毛利率達到43.8%,租賃運營模式為40.2%。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來自母公司以外的第三方項目,萬達商管完全采用租賃運營模式,并且支付給業主的租金是由商場凈收益的分成決定的,而不是固定租金。換句話說就是要賺大家一起賺,要虧大家一起虧,這使得商場的投資人與萬達商管綁定更深,業務風險更小。
這也就可以料想,如果未來萬達商管追求更高的毛利水平,就要努力從母公司的項目中脫離出來,承接更多的第三方項目。而承接第三方項目的前提,又需要良好的服務水平和口碑作為前提保障。
當前萬達集團依靠多年來沉淀的管理經驗以及規模效應,手中在管項目數量穩定增長,儲備項目數量同時保持穩定,同時合作品牌的數量在中國排名第一,出租率自2018年以來一直穩定在97.7%以上。
03
緩:市場規模增速放緩
萬達商管自身條件確實是極好的——強大的品牌力,經驗豐富的管理能力,充足的項目儲備,更別說還有王健林王老板的“朋友圈”。
可問題是,后疫情時代,大型綜合體購物中心還有多少市場?
招股書中援引了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2020年,中國在管商業廣場總數為20977家,過去五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9%,預計到2025年達到28332家,未來五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2%。
同時商業運營服務市場規模在2020年為2千億元,過去五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5%,預計到2025年達到1.2萬億元,未來五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8.5%,雖然還在增長,但和商業地產的“黃金年代”相比,增速已經大大放緩。
市場規模增速放緩的同時,現有的商管服務市場開始進入存量爭奪階段:2015至2020年,我國出租率低于70%的商業廣場在,由6662家增加至9606家,而預估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2090家。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萬達雖然是市場老大,但市場的增長其實是在萎縮甚至衰退的。
市場放緩,主要是兩個原因:
(1)線下商場的客流越來越少了:線上經濟早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疫情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正如我們在《風口上的“租”》一文中所述:“中國的10億網民中,網購使用率高達80%,直播的使用率是60%,外賣的是44%。
換句話說,每10個網民中有8個會網絡購物,6個會刷直播,4個會叫外賣。而線上使用率的飆升,必然意味著對線下資源的擠壓。”更何況,對商戶來說,線上店鋪的成本比之實體店,那可不是便宜一星半點。
(2)地產商不愿意拿地了:線下生意不好,房地產行業還在受監管控制,“三道紅線”使得本就凄慘的地產商們雪上加霜,數據顯示,今年10月進行的第二批集中土地拍賣流拍加撤牌率高達31.8%。地產商拿地意愿降低,顯然也會導致大型商場的建設趨緩。
但市場增長放緩,萬達商管卻不能剎車。
04
急:2023年要賺90多個小目標
我們只看到萬達商管從二十多家企業、甚至珠海國資委募集數百億資金的風光,但不知道這家公司實則簽下了諸多“賣身契”。
2014年12月,萬達商業作為當年港交所最大的IPO高調掛牌上市,發行價每股48港元,市值約1900億人民幣,換算市盈率才4.91倍。結果上市首日破發,不但跌破發行價,更是跌破凈資產,市凈率才0.82,這顯然不能滿足投資人們的需要。
兩年后,萬達商業啟動私有化退市,與投資方簽訂對賭協議,如果退市滿2年或2018年8月31日前未能實現在境內主板市場上市的目標,萬達集團以每年12%的單利向A類(境外)投資人回購全部股權,以每年10%的單利向B類(境內)投資人回購全部股權。
從香港退市后,萬達商業在2016年同年啟動內地IPO,但卻在2017年遭遇了萬達集團最大的風波,先是失去大馬城項目,后又被證監會排查授信風險,資本市場上還被“股債雙殺”,這才有了后來大舉賣出文旅酒店以求減債套現。
這也就導致2018年上市的對賭目標沒能實現,還是騰訊帶頭、聯合蘇寧、京東、融創等企業一起投資340億元人民幣,這才拉了萬達一把。
借此機會,王健林正式將萬達商業改名萬達商管,全面轉型輕資產,并再次與投資人們約定:萬達商業需努力在2023年10月31日前盡早完成合格上市,否則投資方有權要求萬達給予現金補償。
然而在A股排隊等待的時間遙遙無期,不得已之下,萬達商管在今年3月撤回了A股IPO申請,并帶著一眾萬達高管出現在珠海,成功引入了珠海國資委的30億元戰投。但這一筆投資不知所蹤,這份招股說明書中的投資人列表中,并沒有出現珠海國資委的身影。
這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萬達商管,超過2000億的估值以及2020年11億的凈利潤,這對應的PE為181倍。這是什么概念——目前港股上市的商管龍頭華潤萬象生活的PE(TTM)為60倍,其他公司如中駿商管PE(TTM)約30倍,寶龍商業約26倍,興盛商業約21倍,粗算下來這幾家加在一起都不如一個萬達商管。
可能是因為只有這種估值才能滿足投資人的需要,同時也是王健林最新“賭局”的底氣:招股說明書顯示,萬達商管保證2021凈利潤不得低于人民幣51.9億元,2022/2023年實際凈利潤分別不得低于74.3億元以及94.6億元。
也就是說,按照對賭協議約定,萬達商管2023年要賺將近100個小目標,而截至2021年上半年,萬達商管的扣非凈利潤只有6.56個小目標,距離對賭業績相差甚遠。
但值得注意的是,萬達商管還出示了一個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的核心凈利潤,這里面還加上了一項出售附屬公司賺了13個小目標,也不知道到時候能不能拿來兌現對賭業績。
05
尾聲
在2017年1月14日的萬達年會上,王首富深情獻唱一曲《一無所有》,讓不少網友“酸”了一把,隨后萬達和王健林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幾年,隨著萬達商管再度交表,王健林似乎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實際上,分拆輕資產上市在資本市場并非沒有先例——房地產企業面臨強監管,本身業績有極大的業績不確定性。因此,背靠大型房企的物管公司變得“性感”了許多:營收確定性強,資產更輕,也能夠在港股就擁有較高的估值,碧桂園、華潤萬象等房企對這一套打法都輕車熟路。
萬達商管也不例外:其超過70%的項目還都來自母公司的,這種情況下,上市主體的資產負債表都會比較好看。
對于轉向中的萬達來說,重回資本市場也許只是第一步,承諾三年后實現94個小目標的凈利潤,可能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參考資料:
[1] 萬達商管港股IPO
[2] 萬達哲學:王健林首次自述經營之道
[3] 【華西證券】商業地產系列深度之一:乘消費東風,亨運營紅利
[4] 【首創證券】房地產行業專題報告:商管行業:運營為體,輕裝作甲,正是御風而上時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