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書賣紙巾,能救知乎嗎?
“咦,知乎上可以買東西了?”
許久不逛知乎的小吳登上網站,搜索自己的問題,卻意外發(fā)現了知乎上的“11.11知友福利站”活動。
點開活動,排在秒殺專區(qū)第一位的,是一款售價9.9元的12卷裝本色紙巾,而品牌則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牌子。
“難道知乎要變身又一個電商平臺了嗎?”好奇的小吳在雙11后再度登上知乎發(fā)現,雙11活動已經悄然撤離了主頁,但“知乎書店”依然顯示在主頁的右側欄中。
點開知乎書店,整體頁面風格與“豆瓣讀書”頗為相似。同時,用戶還可以選擇開通知乎鹽選會員,獲取更多讀書權益。
如果是經常逛知乎的朋友,應該早就發(fā)現了平臺的些許變化。近半年來,知乎上電商類內容明顯增加,回答及文章中還可以夾帶直達購物鏈接的小卡片。
知乎要搞自營電商了嗎?答案是確定的。而用戶之所以對知乎自營電商有一種朦朧感,則是因為知乎并沒有大范圍進行宣傳。
只在10月21日,由“知乎好物推薦”官方賬號發(fā)布了一篇文章,主要面向創(chuàng)作者,聚焦知乎自營商品帶貨。
盡管開端異常低調,但自營電商依然標志著知乎在商業(yè)化道路上又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么,知乎自營電商究竟應該賣些什么?知乎的商業(yè)化道路可能往哪些方向發(fā)展?消費者又是否會買賬呢?
01
十年虧損的尷尬
知乎是什么?
在年初上市的招股書上,知乎給自己下了這么一個定義:“中文互聯網高質量的問答社區(qū),創(chuàng)作者聚集的原創(chuàng)內容平臺”。而在首屆知乎商業(yè)大會上,知乎副總裁高強同樣給出了自己的理解:“社區(qū)屬性的內容平臺”。
這些文字包含了大眾對知乎創(chuàng)立至今最直觀的印象:知識、原創(chuàng)、內容、平臺。正是由于知乎的興起,知識平臺開始流行于互聯網,隨后知識付費也開始甚囂塵上。
2016年是知識付費產品爆發(fā)元年,也是在那一年,知乎開通了值乎、知乎Live這些付費問答板塊以及線上廣告業(yè)務。
2019年,為了進一步拓寬廣告業(yè)務,知乎又建立了向商家和品牌提供“內容商務解決方案”的營銷體系。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貴為知識平臺龍頭,這些年發(fā)展得如火如荼,但從2010年成立至今的10年,知乎始終未能盈利。
2021上半年知乎營收11.17億元,同比增長148.39%;凈虧損 8.16億元,同比增長-24.54%。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知乎在營收增長的同時,虧損也同比擴大了。
更令知乎尷尬的是,在自己一直虧錢的同時,同為知識平臺的“得到”卻一直在賺錢。
2019年,知乎的月活躍用戶數是得到的20倍,2019年兩者的營收規(guī)模幾乎相差無幾,都在6億多元,得到的凈利潤是3千萬元,而知乎虧損8個億。
與知乎的互聯網社區(qū)平臺模式相比,得到是一個商業(yè)化公司。得到的知識產權占比高、課程成體系,變現能力相應更強。反觀知乎,其普遍的問答形式導致用戶獲取知識都是零碎化的。
同時長期以來,用戶習慣了將其作為一個問題的搜索引擎,平臺上經過十年的發(fā)展已經累積了大量問題和免費答案。有了搜索引擎提供足夠多的免費信息,誰還愿意額外花錢買信息呢?
如何實現商業(yè)化成為了知乎擺脫虧損的最重要課題。
從知乎2021年第二季度的財務報告來看,營收結構占比依次為在線廣告2.483億元(38.8%)、商業(yè)內容解決方案收入2.074億元(32.4%)、付費會員業(yè)務1.549億元(24.2%)。
在線廣告是知乎營收的重要來源,但對用戶的體驗并不友好。除此以外,線上廣告并非競爭利器,無法改變知乎商業(yè)生態(tài)匱乏的現狀。
因此,知乎有意提升非廣告營收,拓展公司的業(yè)務條線。2021年第一季度知乎非廣告營收達55%;第二季度該比例繼續(xù)提升至約62%。
無疑,今年的上市是知乎轉型商業(yè)化、多元化的重要一步,而電商則是知乎上市后下的第一步棋,其分量不可謂不重。
02
拷貝走樣的電商
知乎的電商之路能一帆風順嗎?現在看起來,困難似乎比機會更多。
首先,大環(huán)境變了。
如今的互聯網電商早已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了。
在前不久的雪球財富私享會上,雪球創(chuàng)始人方三文這樣說道:“接下來互聯網投資的行業(yè)會進入什么?幾年前萬科的老總說的‘白銀時代’,這大體上也是我對互聯網投資的看法,這可能現在還是很好的行業(yè),但是可能比之前會差一點,所以大家降低市場預期,接受‘白銀時代’。”
過去十年間,隨著滲透率的不斷提升,互聯網成為了增長率驚人的黃金賽道,但如今十年過去了,當幾乎人手一臺手機、一臺電腦時,互聯網還能維持過去的滲透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互聯網行業(yè)已進入成熟期,也就是說行業(yè)平穩(wěn)、增量不多。
其次,競爭對手過于強大。
雖然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在遠去,但好歹有白銀時代在等著。然而,電商界聚集了中國最優(yōu)質的幾大互聯網科技巨頭,早已處于分庭抗禮的態(tài)勢,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哪一個不是資本雄厚,深耕多年?
對于知乎來說,想要殺出重圍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價格戰(zhàn)勢必意味著極大的資金消耗。這對于本就連年虧損的知乎而言是無法承受之重。
再者,知乎自營電商到底販賣什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今年雙11,在“11.11知友福利站”欄目中,除了知乎知物外,京亨卷紙、森海塞爾耳機、九陽破壁機、華為手機等商品赫然在列,但產品數量不多且品類分散,每個品類只有一兩樣選擇。
換句話說,用戶在淘寶、京東等平臺將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又何必要到知乎來買呢?
同樣的困擾在小紅書上存在多年。
同為平臺型App,小紅書的商品品類已經較為全面,卻依然難敵天貓、京東等大佬;而在商品特色上又不及其他跨境奢侈品電商,這就導致了大多數用戶至今把小紅書當作一個搜索軟件,而不習慣于在小紅書上實現從搜索到購買的閉環(huán)式購物。
在小紅書上搜索筆記,再去其他電商平臺購買,這樣“為他人做嫁衣”的行為對小紅書來說比比皆是,成為阻礙平臺深度商業(yè)化的絆腳石。
2020年第四季度小紅書在中國跨境零售電商中排名第七,市占率僅2.4%。
近期,知乎推出了“知乎BOOM新興品牌成長計劃”,遴選后的新興品牌將通過與平臺、社區(qū)內容創(chuàng)作者互動的形式,探索更多商業(yè)化合作的可能性。
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競爭壓力,然而,這些品牌并非知乎的獨家產品,用戶還是能在其他平臺購買到,競爭力不足的癥結并不能根除。
或許,豆瓣自營電商的策略能給知乎些許啟示。
豆瓣電商遵循著一個心知肚明的法則:強攻難下,唯有智取。
打開豆瓣,在“豆瓣豆品”頁面里,涵蓋了各類自營產品:電影日歷、手賬本、中性筆、豆瓣×飛躍帆布鞋、國家圖書館×豆瓣讀書香薰,等等。
此外,豆瓣還針對平臺里愛貓黨眾多的特點,開發(fā)了豆瓣形象IP“豆貓”,并圍繞豆貓設計了冰箱貼、手辦等周邊,吸引了一眾豆貓粉絲購買收集。
豆瓣所售賣的商品都有一個共同特質,那就是非常契合豆瓣的文青屬性,而且是豆瓣獨家專屬,這一點很值得知乎參考。
擁有符合平臺特質和迎合用戶口味的獨家IP及產品,將成為平臺轉型電商的重要競爭力。
03
不忘初心的回歸
除了環(huán)境和競爭對手,知乎還需要戰(zhàn)勝的是自己。
換言之,知乎需要自省。
2010年12月,知乎以知識問答平臺的形式上線,采用的是邀請制注冊方式,雖然用戶數量較少,但囊獲了包括李開復、徐小平等在內的諸多網紅大V和互聯網圈的知名人物,用戶和問答質量都堪稱優(yōu)質,做出了一個純凈度極高的社區(qū),開辟了在網上獲取高質量信息的全新途徑,令人耳目一新。
小而美的格局很快被打破。
2013年,知乎開放了注冊權限,同年用戶數從2012年底的40萬激增至400萬。用戶數的暴漲雖然為知乎帶來了巨大的人氣和流量,但負面效應也隨之而來。
回答質量下降是最直觀的感受,不少網友感慨現在的知乎儼然已經“貼吧化”。娛樂化、灌水化造成了一部分早期忠實粉絲拋棄知乎。
作為知識問答平臺,輸出內容質量的下滑很容易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同時也會直接降低用戶付費的意愿。
同樣的,想要再度“拉攏”失去的大V和用戶,知乎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可能是原來的數倍。
截至2020年末,知乎累計用戶達到了3.7億,月活躍用戶數7570萬,但其活躍用戶占比僅為20.5%。這個比例低于小紅書(33.75%),也低于B站(32.32%)。活躍用戶占比不高是用戶黏性不足和無效用戶居多的另一個佐證。
用戶數量的增長并不能抵消社區(qū)質量下滑帶來的副作用。
知乎在上市的招股書中曾經專門介紹了著名小說家馬伯庸的故事。
2016年,馬伯庸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里?”
他寫了一個發(fā)生在中國唐代都城長安的虛構故事作為回答。此后,這個即興創(chuàng)作的故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超過2.3萬個贊同,并在2017年擴展為完整小說正式出版(同時在知乎平臺上發(fā)布了電子書)。2019年,這本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這就是高質量問答變現的經典案例。營造純凈社區(qū),云集優(yōu)質作者,再將其回答轉化為獨家付費作品,甚至創(chuàng)造作品的周邊,就能打造出一條完整的產業(yè)鏈。
而一部爆款作品的誕生又將吸引更多其他優(yōu)質作者和圍觀者的到來,給社區(qū)帶來用戶數和用戶質量的雙重提升,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知乎最初的建成,是基于高質量的問答,用戶對知乎的信任也源于此。失去了初心,將失去知乎的立足之本,更難以取得商業(yè)化的成功。知乎的商業(yè)化之路應當是高質量問答社區(qū)的延伸而非損毀。
朝花夕拾,回歸高質量社區(qū)的初心,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更是發(fā)展遭遇瓶頸后的自我反思,捫心自問能否唱出那一句“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十年創(chuàng)業(yè),知乎雖然熬死了悟空問答、分答等競爭對手,但在商業(yè)化的進程中,無論是電商、直播還是社區(qū)老本行,它所面臨的對手不僅有增無減,而且都是龐然大物。
十年虧損,沒有焦慮是不現實的。尤其在上市之后,在廣大投資者的監(jiān)督下,能否盡快并持續(xù)實現盈利對股價至關重要。
商業(yè)化之路,是知乎走出舒適圈的必要改變,但同時也不能丟了原來的那個自己。
知難而上,自營電商是重重壓力之下的產物。落子無悔,電商能否將知乎拽出虧損的泥沼,是突圍還是又一個困局,我們拭目以待。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