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瘋狂吐槽“難吃還貴”,百億規模的自熱鍋要“涼涼”?
“紅極一時的自熱鍋,為啥突然不火了?”
“一年賣出10個億的自熱鍋,要開始涼了?”
“比外賣還貴,自熱鍋有沒有未來?”
最近,業內對自熱鍋的評價呈一片唱衰之勢,關于自熱鍋“熱度下降”“銷量下滑”的言論更是層出不窮。
但其實,自熱鍋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沒落”。
現在的自熱鍋,只是逐漸從當初的火熱歸于理性,但市場上依然有它的“一畝三分地”。
對于許多餐企來講,它依然是一個很好的增量項目。
“價格比外賣還貴!”
風靡一時的自熱鍋突然被唱衰?
“只需10到15分鐘,一盒香氣四溢的火鍋就出爐了”。近幾年,自熱鍋儼然“一顆速食界燃起的新星”,火得一塌糊涂。
不僅吸引了大龍燚、海底撈、小龍坎等傳統火鍋巨頭入場,還讓良品鋪子、百草味、今麥郎、衛龍等食品飲料企業也開始布局,甚至還催生出了莫小仙、自嗨鍋等以自熱食品起家的新興品牌。
然而,自熱鍋在廣受關注的同時,也備受質疑,從性價比到食材的質量和口味,再到消費場景,都是大家的聚焦點,如今業內更是出現了不少關于自熱鍋要“涼涼”的聲音。
1,性價比低,一盒自熱鍋的價格快趕上一頓呷哺呷哺
在一眾唱衰自熱鍋的觀點當中,“性價比低”是被提及最多的點。
從記者在淘寶上實時查到的數據來看,目前自嗨鍋一盒193g的麻辣牛肉自熱火鍋售價為33塊多,莫小仙一盒270g的麻辣嫩牛售價24.9元,海底撈一盒435g的麻辣嫩牛火鍋更是賣到了39元。
素食鍋的價格也不低,自嗨鍋和海底撈的素食鍋價格將近30元,最便宜的是莫小仙也要15元。
而不論是素的還是葷的自熱鍋,菜量都比較少,一份自熱鍋一個成年人基本不夠吃,再加上動輒三四十元一盒的售價,這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
要知道,這個價格快可是趕上了不少品牌推出的一人食小火鍋,吉野家的“火鍋+主食+飲料”套餐定價只要48元,巴奴孵化的“桃娘下飯小火鍋”人均才29元,呷哺呷哺最新推出的菜單里,最便宜的套餐才50多塊。
2、食材不夠新鮮,口味同質化嚴重
有著逼近堂食小火鍋的價格,可口味卻和堂食火鍋相去甚遠,因此,食材口味成了大家吐槽自熱鍋的另一個點。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大家對自熱鍋的口味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味道很好,有人卻覺得難吃再也不會買第二次。
由于自熱鍋中的食材都是熟的,為了增加食材的保質期,里面添加了不少防腐劑等物質,而且品牌眾多,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很多顧客買到的自熱鍋口感不佳,嘗試一次之后便不愿意再嘗試了。
此外,由于自主建廠投資成本較高,大部分自熱速食品牌前期發展時多選用代工廠模式以降低成本開支。即代工廠負責食材、調料、發熱包、餐具包的生產和初步包裝,品牌在自有車間完成最終組裝。
這樣就導致了另一個問題:產品同質化嚴重,不僅火鍋食材大同小異,甚至連味道也高度趨同。
3、受眾群體窄,消費場景過少
在人們的印象中,火鍋要現煮才好吃,才美味。而自熱鍋打破了這個固有認知,這種反認知在自熱鍋推出之時,受到了很多顧客的歡迎。
不過,愿意嘗試購買自熱鍋的大多數是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相對于另一種方便食品泡面來講,自熱鍋的受眾范圍就小很多。
而且,新鮮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去嘗試,但是隨著年輕人新鮮勁消失殆盡之后,自熱鍋就面臨了銷量難以增長的尷尬境地。
自熱鍋不是剛需,大部分人只會在一些特定場景去購買,很難將它當做一個日常消費的食品。
迎來“洗牌期”的自熱鍋,
依然是餐企的“香餑餑”!
隨著市場上對自熱鍋的唱衰之聲越來越大,不少人開始擔心:自熱鍋是不是真的要涼涼了?
但事實上,并沒有切實的數據證明自熱鍋要不行了,相反,它還在增長當中。
據統計,目前市場上的自熱火鍋品牌至少存在350多個。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自熱火鍋市場規模為87.5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148億元,總體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
1、自熱鍋原本針對的就是,外賣和堂食覆蓋不了的場景
處在風口上的自熱鍋,銷售額節節攀升,但人們嘗過鮮之后,對其價格、口感、方便程度都不是太滿意。
可是在戶外探險、旅行途中等特殊領域,自熱鍋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它覆蓋的是外賣和堂食抵達不了的用餐場景。
“獨住時既不想吃泡面將就,又不想下廚,外賣又要等半小時以上,自熱鍋yyds!”
“每次開長途車時,都會買上好幾盒自熱小火鍋備著,很方便!”
“徒步的時候就想吃口熱乎的,自熱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
對于消費者來講,身處野外,點不到外賣,也弄不到熱水,只需要一瓶礦泉水就能開吃的自熱鍋無疑比方便面更方便。
所以,沒有必要將自熱鍋和外賣、堂食火鍋去比較,它們針對的場景需求不同,戶外、旅途用餐的這部分需求雖然少,但是一直都存在。
2、所謂的涼了只是進入“洗牌期”,回歸到真正的理性市場
自熱鍋在疫情的催化和“一人食經濟”的推動下,得到了高速發展,是一個階段性的紅利。
彼時,很多商家看到自熱鍋的利潤空間后,便紛紛開始生產自熱鍋、創造自己的品牌,從而使得大量的資本進入市場,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許多品牌還瘋狂拓展橫向品類,一時間火鍋自熱鍋、米飯自熱鍋、熱干面自熱鍋、臭豆腐自熱鍋等層出不窮,形成了“萬物皆可自熱”的局面。
如今階段性的紅利一過,隨著資本和眾多餐飲品牌的相繼入局,自熱鍋的種類和體量獲得大幅增長的同時,一些中尾部品牌的生存壓力也將逐漸加劇,自熱鍋賽道正迎來一輪“洗牌期”。
而“洗牌期”市場趨于理性,不似初期那么狂熱,就很容易給人一種“涼涼”的錯覺。
3、對很多餐企來說,自熱鍋依然是很好的增量項目
無論自熱鍋是處在爆發期還是洗牌期,對于餐飲企業來講,它都是一個很好的增量項目。
去年2月,海底撈自熱小火鍋的全線脫銷成為餐飲業的焦點。無論超市、外賣平臺還是海底撈線上官方旗艦店,都是“一鍋難求”。
小龍坎電商負責人張勁就曾這樣評價自熱小火鍋對于小龍坎的意義:“可以形容為助推器,在電商板塊幫我們快速增長。在線下板塊,與商超的談判中,自熱小火鍋也是一個更有力的籌碼。”
這讓餐飲行業看到了餐飲零售的潛力以及補充餐飲企業依賴堂食這塊短板的空間。
而且,有數據披露,自熱火鍋品牌企業成本主要包括代工生產成本、市場推廣成本、人力成本等,其中市場推廣成本及人力成本為企業核心成本,合計在總成本中的占比約為50%,代工生產成本占比約為10%,整體利潤率在25%左右。
這個利潤率在餐飲行業無疑是令人艷羨的。
尤其是對于海底撈、大龍燚、小龍坎這些火鍋企業來講,其在方便速食的成本支出上,相較其它餐飲企業明顯更有優勢,供應鏈什么的都是現成的,還少了物業租金大額支出。
職業餐飲網總結:
在瞬息萬變的餐飲行業,有的品類像一陣風一樣一掃而過,但有的品類則在經過了泡沫期之后,進入平穩發展階段,最后借勢而起。
雖然現在輿論說自熱鍋性價比低、口味不好、受眾面窄,但是對于餐企而言,自熱鍋一直都是一個增量的存在。
而自熱鍋只是方便食品的一部分,未來在整個餐飲新零售方面,餐飲食品化將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