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宜家”啟示錄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吳明毅
去年12月,人生第一次走進宜家,此“宜家”不僅指青島宜家,更涵蓋所有宜家,作為一個商業從業人員這著實有點慚愧,但凡事有利有弊,“少見”必然“多怪”,反而引發了更多的觸動與思考。因此,本文應運而生,將圍繞“沉浸式場景打造、強動線、SOP流程體系及模式提升點”四大部分展開。
一、沉浸式場景打造
作為實體商業企劃人,尤其當下及未來的企劃人,都應實地感受一下宜家,因為實體商業已從“銷售場”全面轉向了“體驗場”。因此,營銷也從之前主要圍繞“貨”的促銷,轉向了圍繞“人”的營銷。
在此可以做個文字拆解游戲,當下“營銷”,字如其意,即“營造一種場景引客并關聯銷售”,最首要的是“人”來,至于銷售反而是次要了,尤其在當下這個“打卡時代”,營銷又多了一層含義——“營造話題引客增銷”,所以“策展”大行其道且將愈發成為未來主流。而在這方面,宜家不僅可稱之為“前輩”,更因其真正將“場景與銷售深度掛接”,值得業界深度學習與借鑒。
給我最深刻的體會在于以下三方面:
1、人、貨、場的完美融合
商業實質就是“人、貨、場”,但將三方面真正融合的很好的著實不多,而宜家在這方面卻真正實現了融合,營造沉浸式銷售場景,提升消費者進入,通過甄選搭配組合,提升聯動消費(套購)并提升單件貨品的品質感與美感。不僅提升了客單價與連單率,還為后續衍生服務——如整體家居設計等埋下伏筆,一舉多得且均圍繞“銷售”這一核心目的,直接且高效,性價比極高。
2、真正做到了“人貨場”的多效互動
策展的目的是什么?個人認為主要集中于兩方面:
(1)打卡→擴影響→吸客→增銷
(2)話題性→給人更多想象空間→淡化商業屬性→賦能人文聯想
但目前實體商業的策展其實問題不少,主要在于:
(1)太繞。能吸客,但轉化不易→性價比低
(2)商業化方面存在較大矛盾與瓶頸
而宜家的模式則完美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人在景中,貨在景中,人與貨又成了景,人貨場又成為了傳播點”,影響→銷售形成了閉環。
3、真正的沉浸式場景打造
這點不必多講,相信每個置身其中的消費者都會不由被其打造的場景而吸引,從而衍生出許多生活環境的正向聯想。商業項目的使命不僅是商業,還有引發大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從而激發大家奮斗的動力。
二、強動線
因為近期參與籌開項目主題街區打造,所以對宜家的“強動線”印象尤為深刻。記得當時請教國內知名主題街區設計方-動線規劃重點時,對方特別提到了宜家的“強動線”設計,因那時尚未去過宜家,只是懵懂于就是“一條很明確的主線,沒有分支”,而這次實地感受終于明白了什么是“強動線”。
個人總結,所謂“強動線”即“強制動線,必須這樣走,只能這樣走!逼浜锰幵谟凇笆瓜M者不錯過任何一個場景,銷售機會充分展示,極大延長顧客游逛時間”,但問題同樣:
1、初次還行,因為新鮮;之后就會產生疲乏感,無論體力還是視覺;
2、對于一些遇急事要快速離場的消費者,很容易像“下山”一樣,行至半山腰,望山興嘆。
總之,一切事物皆有兩面性。最后,再補充一句——“強動線”只適合大體量項目,而之于主題街區亦然,除超大體量項目外,慎用。
三、SOP流程體系
個人看來,宜家屬于“倉儲式家居超市”,但家居貨品又不同于超市貨品,大件較多,因此,如若沒有一套成熟SOP體系,則極易無序且耗費大量人工成本。
而這方面,宜家做得很好,以餐飲區為例,整體流程體系簡潔、高效,點餐全部線上,餐品全部標準化,這樣就極大的節省了溝通成本及收銀等一系列時間,最大限度的提升了效率;點餐后則憑票排隊取餐,再按不同類產品取餐,非常快速、高效,尤其對于宜家這種長時間滯留賣場而言,餐飲問題的解決對于其整體鏈條意義極大,值得商業項目學習、借鑒。
四、宜家的提升點(個人思考)
1、小件品的陳列尚較為傳統,對于激發消費者消費熱情方面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尤其當從沉浸式場景集中區域進入小件選購區時,對比過于明顯,較為影響消費意愿。這方面其實可向諸如“無印良品、時興新零售品牌”的陳列、視覺學習;
2、營銷方面還是較為傳統。其實宜家的營銷可以更為多元,而且因為本就是生活場景營造,所以可做很多主題式營銷與話題,想象與延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3、當下各商業項目的策展需求是愈發井噴的,其實策展就是沉浸式場景打造,即便藝術家策展也離不開場景打造。在這方面,宜家實踐經驗是非常豐富的,且物料也很充足、全面,不僅可做C端生意,還可承接B端生意,還可進行諸多聯名策展,不斷輸出品牌影響力、擴展整體收入水平與渠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