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的疫情行為阻斷,看對消費心理多重打擊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
疫情作為應激事件,直接或間接干擾、阻斷大眾社會行為的傾向、頻度和范圍,構成特定疫情行為阻斷,對消費心理帶來多重打擊。本文擬借助日本的相關素材,從行為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角度做嘗試分析。
按照常識理解,疫情行為阻斷區域的人流會減少,而沒有實施疫情行為阻斷的區域人流應該不會改變,甚至,由于局部地區活動限制,會導致其他區域人流增加。但實際情況是,局部疫情行為阻斷模式,直接導致其他鄰近區域、甚至全國人口流動水平下降。
在2021年1月8日發布緊急狀態宣言的時候,1都3縣在1周內人流減少18.0%,其他43個都道府縣的人流同期下降16.4%。2021年4月5日發布重點措施以后,重點區域人流減少6.5%,其它44個都道府縣也減少5.6%。
事實說明,在社會大眾心理層面,疫情行為阻斷具有普遍性同步效應。
1、行為阻斷對總體消費的影響
應對疫情的行為阻斷政策,日本政府的疫情行為阻斷措施是斷續執行的,有不同側重。第一次緊急狀態是2020年4月16日至5月24日,第二次是2021年1月8日至3月20日,特別旅游限制措施有2020年7月22日至12月27日,防止疫情蔓延等重點措施時期,即2021年4月5日至4月21日,第3次是2021年4月25日至6月20日,第四次是2021年7月12日至9月30日,此外還伴隨區域或者階段時限措施,比如重點區域限制、節假日和周末限制、年末年初限制等。
除了政府層面控制政策以外,很多企業協會也在發布行為限制性措施。例如,東京商工會議所就一直在執行限制措施。據該機構疫情期間跟蹤統計,目前還在實施遠程辦公的員工比例,55%的企業表示在20%以下,5.3%的企業表示在81%至100%。58.7%的企業表示主要原因是執行回避“三密”政策,與上次調查相比減少14.9個百分點。
與行為阻斷措施相關,大眾層面總體消費趨勢在下降。
根據權威機構來自全國約6000個店鋪的數據統計,2020年初到2021年10月份,除了藥品以外,衛生類商品,2021年銷售額繼續增長,殺菌消毒劑下降30%,比2019年增長197%。消毒濕巾減少26%,比2019年增加30%?谡衷2020年同比大漲440%,2021年同比下降25%,仍然比2019年增長331%,平均單價從54日元降為23日元。
化妝品類,卸妝品、眉筆等市場有所恢復,但是口紅在2020年銷售排行第一,同比下降55%,2021年同比下降23%,比2020年減少了下降幅度,但與2019年相比下降35%,估計恢復政策市場規模還需要1年以上。
食料品消費方面,2021年混合面粉下降16%,小麥面粉下降15%,蜂蜜下降12%,但這些基本食品加工原料比2019年仍然有所增長,主食面包銷售額在2020年快速增長,到2021年比2019年仍有增長,總體回歸到2019年規模。
網絡消費方面,日本總務省的家庭網絡消費頻次調查(2人以上家庭),2019年12月是45.7%,2020年5月為50.8%,2020年12月為54.6%,2021年一直穩定在50%至60%之間,沒有顯著提升,證明消費轉移趨勢并不明顯。
從日本網絡銷售占總體零售額中的比重看,2019年為5%左右,2020年達到7.4%,到2021年10月,一直處于7%至8%之間,沒有出現突破性增長。可見疫情刺激沒有出現更大的拉升網購效應。網絡消費品類以加工食品為主,疫情之前沒用過外賣或宅配,初次通過網絡預訂、接受外賣宅配的比例為33%,服裝服飾類商品總體下降,少數增長部分以青年時尚類為主。
2、行為阻斷對生活形態的影響
一項年度跟蹤抽樣調查顯示,社會大眾對宏觀政策“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越來越關注。從知曉率指標看,2020年1月不足30%,2021年1月上升為52%,2022年1月上升到80%,有70%的被調查者認同這項計劃的目標。主要原因不是跟風政府宏觀政策走勢,而是因為疫情災禍對生活的打擊,人們對消除大眾貧困問題的關注度快速提升。
這項調查有17個題目,關注度排在前3位的是“消除貧困”、“給所有人健康和福利”、“給所有人和平和公正”,與2021年調查的排序相同。關于“消除貧困”的關注度,從2020年第四位、到2021年第三位、到2022年上升到第一位,關注度為27.4%,明顯高于其它的關注項目。歸因于長期的疫情災禍阻斷生活行為,商業服務業陷入悲劇,強制停業的商業店鋪、餐飲店,帶來失業貧困等,貧困問題作為切身的生活課題,成為大眾社會共同話題。
行為阻斷措施反復波動,造成服務行業人員大量流失,用工荒再次加劇,2022年1月一項面向零售企業的調查顯示,去年12月份以來,發布招募信息但是招不到人的占47%,店鋪人工費高漲的占38%,難以組織員工在職培訓的占31%。
疫情行為阻斷措施帶來的大眾心理焦慮,不僅影響企業生態、就業行為、消費行為,還在在深層次上影響到大眾社會交際行為。主要特點是現實生活交際半徑縮小、網絡交際替代實際生活交際、情感活動回歸原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體驗互動的情感化交際,而體驗互動場景一度被認為是商業服務業主打產品。
以近兩年情人節的消費動態為例,2022年情人節贈送巧克力的對象最多的是家人,占比 46.2%,2021年為44.4%,同樣排第一位。其次是自己,占比15.4%,2021年占比為13.8%,同樣排第二位。消費預算最高的是自己,1659日元,其次是家人,1,280日元。關于購買場所,排在前三的是超市為46%、百貨店為38%、專賣店為 22%。網上購買比例也有增加。被調查者中,有80%的女性、50%的男性表示不想給同事送巧克力,情人節期間和家人一起的比例最高,為27%,超過和戀人在一起6個百分點。顯然,在這個重視情感化主題的節日,青年關注點回歸家庭,向情感原點回歸,而不是節日主題:戀人。
如何追求和滿足家庭式的情感需求,可能會成為商家重點琢磨的課題。
3、行為阻斷對社會心理的打擊
醫療的目的是什么?按常識可理解為治病救命。日本《醫師法》第1條規定為:“確保國民的健康生活”。什么是“健康生活”?世衛組織(WHO)的定義是:“無論是身體、精神還是社會,都獲得滿意狀態”。然而,日本疫情醫療政策采取半回避原則,只看身體方面反應,以限制行為、治療疾病、維護政策為主,以醫療名義導致大眾社會行為阻斷,降低社會活力,反而變得理所當然,大眾的精神和社會健康受到歧視。
有專家指出,過度推崇相信醫療,阻斷大眾自主行為是危險的,醫學并不是一門確鑿的學問,因為人的身體很復雜、個體差異很大,完全掌控的部分非常少,過于放大疫情感染風險、甚至用手機位置監視個人行為,帶來的社會行為阻斷,讓太多的人變成“籠中鳥”,反而可能放大身心約束帶來社會心理打擊,產生新的認知與行為風險。
2021年,日本制造業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生產水平,而服務業則繼續大幅下降。調查顯示,在擁有大量獨資企業和小企業主的服務業中,資金與技術都有很多限制,難以實現業務模式轉換。2020年到2021年,服務業正規就業人數持續下降,一面是企業需要的人招不到,一面是非正規就業者大量失業、流失。2021年非正規就業的女工同比減少75萬人,尤其是年輕女工就業下降10%左右。
失業帶來的另一個惡果是社會心理疾病人數激增,女性自殺率在2020年下半年突然增長。有權威報告稱,因疫情危機自殺人數約為4900人,與失業率上升相關占四分之一,與連帶社會心理壓力加大呈現正相關。2020年國內抑郁癥檢測率為17.3%,與2013年的7.9%比較,增加約一倍,到2021年社會心理疾病影響還在蔓延。
對于青少年和家庭的影響,一方面表現在青少年學業下降和身心障礙增加。許多學校大量提供在線課程,雖然網絡教學有積極的一面,但總體而言,對學生的學業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對于認知溝通能力和情感親和力帶來打擊。由于兒童與社會接觸突然減少,妨礙了非認知能力的形成,如自我覺知、注意力分配、協調合作、堅持忍耐等等。而非認知能力的培養,是決定身心健康與學業能力的重要活力因素。另一方面表現在結婚人數減少,由于社交場合強制關閉,社會活力降低,現實交際欲望衰減或者向網絡平臺轉移,2021年結婚人數比2020年減少11.1萬多件,推測未來人口將由此減少21萬人,推進了家庭結構的沙漠化進程,對于人口基數有限、快速老化的日本,可能是最大的負面消息。
4、課題:預測和評估新需求
東京大學大學院的仲田泰祐等撰文表示,疫情行為的阻斷措施,強化了國民大眾的“同步意識”,“恐怖意識”,向公眾傳遞了消極觀望的情緒、無助無力的情緒。雖然限制政策是在一定范圍實施,但是通過媒體放大,在全國層面產生社會心理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將剝奪中長期的社會大眾交際活力,誘導生活方式及其消費模式,在深層次形成經濟社會的二次損害,可能造成的次生人文災害,對這種社會心理趨勢引發的消費需求,有什么新的變化,在現實醫療和人倫政策平衡、消費結構挖掘方面,究竟如何解讀,需要深度的實證政策支持和網絡大數據的分析和預判。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