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裕再增新煩惱,國美電器卷入8200萬欠賬糾紛
在相互自責之下,兩家公司的股價大跌。截至4月26日收盤,惠而浦收報6.82元,跌幅5.28%,市值52億元;國美電器母公司國美零售收報0.34港元,下跌11.69%,市值115億港元。
和美的集團的“員工物理毆打”風波剛剛過去,黃光裕領導的國美電器又卷入欠賬糾紛。
4月25日,惠而浦發布公告稱,基于國美電器在支付貨款方面未按合同執行,長期出現延遲的情況,截至3月31日,公司對國美電器凈應收為8236萬元,決定自公告之日起終止與國美電器的商務合作。
4月26日凌晨,國美電器于官方公眾號就“拖欠貨款8000萬至惠而浦終止合作”一事發布聲明。聲明稱,該說法與雙方事實嚴重不符,國美電器不存在延遲支付貨款情況。聲明同時指出惠而浦管理混亂,后者長期未按雙方合同履行應盡義務。
在相互自責之下,兩家公司的股價大跌。截至4月26日收盤,惠而浦收報6.82元,跌幅5.28%,市值52億元;國美電器母公司國美零售收報0.34港元,下跌11.69%,市值115億港元。
業績方面,國美零售已連續虧損多年。在黃光裕回歸后的過去一年,國美零售歸屬于母公司的凈虧損為44.02億元,同比收窄37.06%,但距離“原有市場地位”依然有一段距離。
惠而浦自2021年5月被格蘭仕控股之后,延續了虧損勢頭。最近發布一季度業績公告顯示,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2.18億元,同比下降13.6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826萬元。
01
雙方各執一詞
一則公告,將惠而浦和國美電器推上了風口浪尖。
惠而浦公告稱,國美電器是公司的客戶之一,2019年至2021年公司對國美電器的銷售金額依次為1.52億元、9812.11萬元、7958.41萬元,在公司銷售占比分別為2.87%、1.98%、1.61%,呈逐年下滑的趨勢。
2022年初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對國美電器的銷售金額為881萬元。
“基于國美電器在支付貨款方面未按合同執行,長期出現延遲的情況,從2022年4月起支付貨款情況持續惡化,加上近期資本市場波動,從而導致公司管理層對國美電器未來償付能力的判斷發生重大變化。”惠而浦表示。
于是公司采取措施,4月24日致函國美電器要求其立即支付到期貨款,同日國美電器回函,但就支付到期貨款無明確承諾;4月25日再次致函國美電器重申公司的主張,同日國美電器再次回函,仍然對支付到期貨款未作任何安排。
公告介紹,截至2022年3月31日,惠而浦對國美電器應收賬款余額合計8710.4萬元,扣除預提折讓折扣(以雙方實際商定后為準)后的凈應收為8235.8萬元。為防止風險繼續擴大,公司決定自公告之日起終止與國美電器的商務合作。
惠而浦表示,公司雖然已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和公司會計政策的規定對上述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如果國美電器無法履行債務,公司可能會對壞賬準備計提不足部分補計提壞賬準備。
在業內看來,疫情令家電市場低迷,線下渠道持續受到沖擊,家電制造商和零售商都面臨經營壓力。這份終止合作公告,讓國美電器應付賬款嚴重逾期的問題浮出水面。
對此,國美電器迅速回應,并給出了不一樣的說法。
其表示,惠而浦方面長期不積極對賬結算,并且長期未按合同約定及設定好的規劃履行營銷推廣責任,2021年以來惠而浦管理混亂,對銷售人員管理松懈,空崗現象嚴重,資源投入浪費,服務口碑下降,導致銷售下滑。
國美電器舉例表示,4月24日,在其多次催促惠而浦進行對賬未獲積極回應的情況下,惠而浦突然單方面發函要求國美電器立即支付貨款8551.8721萬元,但在4月25日公告中,惠而浦主張我司欠款金額卻為8710.40萬元,由此看出惠而浦內部管理不嚴謹,賬目混亂不清。
國美稱,惠而浦此舉是為解決其母公司格蘭仕在國美經營不善的問題。格蘭仕在與國美合作期間投入了與其經營能力不符的資源,造成尷尬局面,格蘭仕為倒逼國美對其進行補貼,意圖通過惠而浦制造事端解決問題。
同時,國美電器表示,隨時歡迎惠而浦對賬結算。
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劍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從雙方公開的數據看,國美對惠而浦的欠款更多,不妨先把抵扣后的欠款返還惠而浦。雙方的商業糾紛如果爭執不下,建議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國美電器近期的第二起風波。
此前美的集團在公函中稱,4月15日,濟南國美分部員工對美的員工進行物理毆打。美的曾就此正式向國美表明立場,但并沒有獲得回復。
對此,美的集團宣布,經過美的中國區及全品類共同決策,“美的系全品類即日起全面撤出國美濟南分部,撤回全體國美濟南分部美的中國區域派駐導購,暫停全品類向國美濟南分部發貨。”
4月21日晚,國美方面在聲明中稱,該事件因國美電器濟南門店管理人員和美的派駐導購人員,對美的宣傳物料賣場擺放的合規性存在分歧,產生了爭執并發展為肢體沖突。
國美電器總部已要求濟南分部領導慰問美的員工,并依據公司制度,對涉事各級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并在全公司通報警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02
國美零售業績承壓
“力爭用未來18個月的時間,使國美恢復原有的市場地位。”2021年2月16日,國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國美零售”)創始人黃光裕正式獲釋,兩個月后舉行的國美零售全球投資人電話會議中,黃光裕如此表示。
彼時,市場信心短暫強勁,國美零售股價一度翻倍上漲,創下多年來新高。如今,掌舵人黃光裕回歸已滿一年,國美要“18個月恢復原有市場地位”的進程卻并不順利,股價也較高點跌去逾80%,市值蒸發超740億港元。
隨著股價持續的下跌,國美零售股價已低于每手買賣單位最低預期價值2000港元,因此在4月20日晚間宣布將“擬10股并1股”,縮股又導致國美零售隔日迎來15.22%的暴跌。
盡管二級市場上股價信心匱乏,不過從企業經營層面來看,黃光裕歸來之后國美零售也有所改變。據財報,2021年國美零售營收464.8億元,同比增長5.4%,扭轉了此前長達4年的營業額萎縮的趨勢。
同花順iFinD顯示,過去4年,國美零售增速下滑嚴重,2017年至2020年,該公司營收增速分別為-6.68%、-10.09%、-7.57%、-25.83%。
2021年,國美零售歸母凈利潤虧損44.02億元,同比減少37.06%;綜合毛利率約為14.40%,相較于2020年毛利率12.16%,同比增長2.24%。
這也是國美零售連續第5個財年錄得虧損,近五年累計虧損190余億。這樣的成績,跟黃光裕當初向投資者的許諾差距較大。
一年前的國美零售全球投資者會議上,黃光裕稱,“疫情期間虧損是小數目”。他表示,“供應鏈角度來說,國美今年預計盈利8億元。”國美電器通過線上線下引導市場之后,線下店會進入盈利狀態。
2022年3月31日召開的財報電話會上,國美管理層將新的盈利時間推遲到了今年。國美零售高級副總裁、首席財務官方巍表示,在線下端隨著新模式店逐步落地,收入成本結構實現了徹底改變,預計2022年實現盈利。
財報同時披露,在2021年,國美零售總GMV規模同比增長30.4%達1468.7億元、服務會員同比增長19%至2.5億;真快樂App到2021年第4季度創造了5416萬的月活數據,同比2020年第4季度增長了近3倍,年活躍買家同比增長433%至1684萬。
盡管有所增長,但在阿里、京東的GMV早已突破萬億的時代,在規模方面國美已被遠遠拋在了身后,市場份額明顯壓縮。
相關機構發表 2021 年中國電商零售電商平臺市場份額數據顯示,淘系以 53% 的市場份額占據第一,其次是占比 20%的京東、占比15%的拼多多,5%的抖音電商、4% 的快手電商、1.6% 的蘇寧易購、1.2%的唯品會,據此計算,國美連0.2%的份額都沒有。
即便在其賴以生存的家電賽道,國美的市場份額也大幅低于同行。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2021年,主要家電銷售渠道漲跌不均。京東以32.5%的份額位居第一;蘇寧份額16.3%位居第二;天貓份額14.8%排名第三;國美電器份額僅為5.0%。
一些觀點認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原定的18 個月時間已經過去大半,黃光裕要將國美帶回舞臺中央存在較大挑戰。
03
惠而浦去年虧損擴大至5.89億元
與國美電器“鬧掰”的惠而浦,同樣負重前行。
資料顯示,惠而浦1911年成立于美國,于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2014年,合肥三洋被惠而浦收購,自此成為中外合資企業,當時旗下共有三洋、惠而浦、帝都和榮事達等品牌,涵蓋冰箱、洗衣機、洗碗機、干衣機以及廚房電器、生活電器等產品線。
2021年,曾長期為惠而浦的白色家電做代工的格蘭仕,要約收購惠而浦順利完成。截至今年一季度,惠而浦最新的股權分布為格蘭仕占股57.11%,惠而浦(中國)占股19.9%,合肥國資占股3.34%。
4月21日晚間,惠而浦發布年度業績報告稱,2021年營業收入約49.31億元,同比減少0.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5.89億元,同比下降293.41%;歸母扣非凈虧6.68億元,同比下降105.09%。
財報稱,鑒于公司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出現虧損,固定資產存在減值跡象,公司對固定資產做了減值準備的測試并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56億元,加上基于謹慎性原則計提存貨減值準備1.3億元,綜上導致2021年虧損大幅增加。
年報同時披露,公司2019年至2021年度實現收入分別為52.82億元、49.44億元、49.31億元,呈下降趨勢。
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2020年,受惠而浦授權運營的日本品牌三洋退出影響,原收入占比較高的該品牌產品于2020年4月徹底退出,加之國內市場需求降低以及疫情影響較大的因素所致。
公司2019年至2021年度實現凈利潤分別為-3.23億元、-1.5億元、-5.89億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3.82億元、-3.26億元、-6.68億元。
惠而浦解釋稱,受外部宏觀不利因素影響,原材料價格上漲、匯率變動、海運等物流成本上漲等困難造成公司的毛利率下降,雖然公司外銷收入取得一定增長、運營效率的提升帶動費用減少,但不足以抵消毛利率下降帶來的凈利潤減少。
實際上,在原材料上漲的背景下,家電制造業成本飆升,導致惠而浦多個指標出現惡化。
2021年,公司營業成本44.57億元億元,同比增長7.56%;毛利率9.62%,同比下降6.57個百分點;凈利率-11.94%,同比下降8.92個百分點。
同期公布的一季報業績顯示,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2.18億元,同比下降13.6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826萬元,同比增長25.71%。
巨大的經營壓力之下,國美零售8236萬元的貨款對惠而浦并不是小數目。惠而浦年報中提及“全面布局與京東專賣店、易購零售云和天貓優品店三大下沉渠道合作”,似乎已不含國美渠道。
在家電產業分析師梁振鵬看來,國美等家電零售企業都是以先幫生產商賣貨,然后再結款的模式運營,賬期較長。他認為,如果國美因為自身經營情況,貨款結算時間比較長,惠而浦等供應廠家就難以承受經營壓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