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赴港IPO,「新消費」標簽反而成為絆腳石?
夏天來了,關于夏天的生意又開始火爆了。
雪糕、露營、傘具,都是近來被密切關注的夏日賽道,以夏日防曬為例,既有老牌長銷品牌——天堂,又有在防曬衣上銷量頗佳的優衣庫,更有電梯中廣告打得火熱的“珍妮花”等品牌。
那么,它們的生意做得咋樣了?傘具真的如此賺錢么?
近期,傘具品牌“蕉下”在港股提交招股書,正好可以作為一個樣本。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1年,蕉下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85億元、7.94億元、24.0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50.1%。
事實上,自2013年推出第一款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開始,蕉下一直在互聯網渠道上發力,成為了一家典型的“網紅”淘系互聯網新消費品牌。2021年已經分別占據中國防曬服飾行業總零售額和線上零售額5%、12.9%的市場份額。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在完美日記、元氣森林、泡泡瑪特等一眾新消費品牌紛紛謀求轉型,試圖從新消費轉回老消費之際,新一代的新消費品牌蕉下將前輩們走過的路再一遍,還能講出更新的故事嗎?
投資者們還愿意買單嗎?
01
蕉下把DTC的路又走了一遍
新消費的DTC玩法,是一套被國內外品牌玩透了的方法論,國外的Anker、SHEIN,國內的完美日記、王飽飽、小奧汀都用的這套玩法。這幾年,DTC玩法被反復總結、論證,人們已經得出一套公式——砸重金購買流量強推爆款、利用新傳播渠道放大聲量、借助日益完備的供應鏈輕裝上陣。
蕉下的DTC之路的每一步,都嚴格遵循這套公式:
1、砸重金購買流量強推爆款
蕉下的第一個爆款是2013年推出的雙層小黑傘,據說這款黑傘在天貓旗艦店首發后,2小時就賣掉了5000件。
在招股書中,蕉下提到,年度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的單品有22款,其中雙層小黑傘、口袋系列傘和膠囊系列傘這三款是2017年之前推出,且目前仍然銷量“堅挺”的單品。
2、利用新傳播渠道放大聲量
蕉下在小紅書、抖音、微博、微信等平臺形成了直播、測評和軟文的營銷矩陣。招股書中提到,僅2021年,蕉下就與超過600個KOL合作,全網瀏覽量達到45億,在小紅書搜索“蕉下”話題,有4萬多篇內容。
3、借助日益完備的供應鏈輕裝上陣
招股書顯示,蕉下的代工廠按照蕉下的設計和指示進行生產,對部分產品所使用的原材料,蕉下要求合約制造商按指定購買。蕉下再向合約制造商購買成品,通過各個渠道銷售給目標客戶群。總之,蕉下沒有自己的工廠,也不需要管理采購供應鏈。
體現在報表上,這一綜合打法的數據特點體現為“三高一低”。
第一,超高線上銷售占比。
招股書顯示,2021年蕉下自營渠道營業收入達到20.12億元,占比總營收83.6%。其中線上店鋪及向電商平臺銷售收入占比分別高達68.3%和12.6%。而截至2021年末,蕉下旗下872家分銷商,僅分割了總營收的16.4%。
第二,超高毛利率。
蕉下的毛利率非常高,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三年的毛利率分別是50.0%、57.4%及59.1%,而且呈現上升趨勢。
這一方面是因為蕉下遠高于競品的定價。公開統計數據顯示,在2020年天貓618大促期間,蕉下傘具平均價格達到194元,而競品天堂傘均價僅為38.38元。
另一方面則得益于代工制造資產輕,沒有廠房、生產線、原材料等傳統重資產拖累。
第三,超高銷售費用。
2019至2021年,蕉下花費在廣告及營銷上的開支分別為3691萬、1億1911萬、5億8636萬,分別占比當年收入9.6%、15%、24.4%;公司分銷及銷售開支分別為1.25億元、3.23億元、11.04億元,占比當年營收32.4%、40.7%、45.9%。
其中2021年蕉下的銷售費用總額為11.04億元,已經超過了當年的營業成本9.86億元。
第四,研發費用占比低。
蕉下的研發費用投入和營銷費用比起來,那就少得多了。2019年到2021年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990萬、3590萬和7160萬,占收入比為5.3%、4.6%和3%,呈逐年下降趨勢,而且研發費用并未單列,而是被列入“一般及行政開支”內。
盡管蕉下表示在中國擁有123項專利,另有72項專利正在申請中。但據天眼查資料顯示,蕉下申請過的186項專利中以外觀設計類居多,除此之外,有關防曬清涼且被授權的專利不到10項。
很明顯,這都是典型的新消費玩法,此前不管是完美日記還是花西子等品牌,研發占比都超低,幾乎就在靠廣告買銷量,包括雅斯蘭黛、蘭蔻等國際大牌,也大是此套路。
02
DTC前輩們提前預演第二季、第三季
這些問題在2021年之前,都不是問題。
完美日記、泡泡瑪特、元氣森林等品牌,盡管身處不同的行業,在當年卻幾乎說著相同的故事。
2020年是新消費投融資最火的一年,言必稱“新消費是消費的未來”。從TMT跨界而來的投資人,也帶來了TMT的估值體系——市銷率估值,這套估值包容、甚至是“縱容”了一眾新消費品牌燒錢換市場、利潤換銷量的狀態。
完美日記的母公司逸仙電商,和潮玩頭部企業泡泡瑪特,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兩家新消費企業。它們在私募市場最后一輪融資估值分別高達40億、25億美元,并均于2020年四季度赴美股和港股上市。上市當日它們的股價都翻倍,此后最高市值也都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逸仙電商市銷率最高超過20倍,泡泡瑪特的市銷率更是超高50倍,這兩家企業被視為新消費行業獲得二級市場“估值驗證”的標桿案例。
一時風光無限。
當時整個市場流動性寬裕,美股和港股市場對新消費企業的熱情傳導回國內,國內市場掀起了一波新消費投資浪潮。
但市場瞬息萬變。
從2021年2月起,中概股的集體雪崩,帶動了逸仙電商和泡泡瑪特跟隨大盤下跌。
疫情的影響又拉長了行業的寒冬行情。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國化妝品零售額4026億元,同比增長14.0%,高于2020年9.5%的增速。但受限于整體消費放緩,從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前兩個月,化妝品零售額的月度同比增速始終維持在個位數,3月更同比下降6.3%;2021年7月—9月受疫情影響顯著,增速甚至低于同期社會零售總額。
于是上市一年需要交出成績、兌現業績之時,逸仙電商的收入增長不及預期。
內外交困,疊加一系列政策和地緣政治事件影響,逸仙電商股價從高點25美元/股一路狂瀉至目前的0.5美元/股;同期,泡泡瑪特股價則從107港元/股一路跌至目前的30港元/股上下。
業績不及預期帶動股價下跌,股價下跌又迫使投資退潮。業績放緩與投資退潮互為因果。
頭部玩家遇冷,為火熱的新消費賽道潑了一盆涼水。
不少投資機構開始反思,新消費行業估值的邏輯是不是對的?用做TMT的思維來做實體經濟,到底行不行?所有的商業真的能夠用互聯網思維再做一遍嗎?
機構的反思反映在投資力度上,品牌的反思則在一系列的政策調整上。
元氣森林很少再提起“互聯網思維”,而是自建工廠,搭建線下渠道,重回傳統消費品公司發展路徑。
逸仙電商則宣布要降本增效,限制打折促銷力度,加強研發,打造多品牌矩陣,其首席運營官黃錦峰在媒體采訪中提到:“未來,逸仙電商整體的營銷投入占比會持續下降,其中流量費用會降低,但品牌建設費用會上升。”
可見,互聯網新消費故事大家聽膩了,也失靈了。
03
不撞南墻不回頭?
再回到蕉下,前輩們已經提前“劇透”,將第二季、第三季都演完了,為什么蕉下還要選擇這個時候上市。這個時候上市還能如當初的逸仙電商、泡泡瑪特等公司一樣,受到二級市場的青睞嗎?
在深眸財經看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讓它的“前輩們”折戟的問題,蕉下一個都還未解決。
首先,品牌功能沒有排他優勢,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存在“高內卷”的預期。
盡管蕉下宣稱“黑科技”帶來“高溢價”,但其“黑科技”在市場上并未體現出排他優勢。
像蕉下主打的“黑科技”——“L.R.C黑膠涂層”,稱其具有UPF50+的防曬效果,一部分傘具、帽子都使用此項黑科技。UPF是衡量紫外線效果的專業術語,當產品的UPF值大于40,并且UVA的透過率小于5%時,可被稱為防紫外線產品。
但同時具備這兩大條件的傘具并不少,在淘寶上搜索“遮陽傘UPF50”,各類品牌均有這樣的功能,而且出來的傘具幾十元、上百元的都有,與蕉下的價格差距較大。
蕉下另一項黑科技“AirLoop冰絲”面料也有類似的問題。
在“人民網”刊載的《蕉下控股IPO分析》一文中提到,目前涼感測試標準有國家標準GB/T 35263-2017《紡織品接觸瞬間涼感性能的檢測和評價》,標準規定,接觸涼感系數大于等于0.15以上,才具有接觸瞬間涼感性能。據數據顯示,蕉下部分防曬衣的接觸涼感系數分別為0.23及0.25,市場上其他品牌防曬衣的該項數據也都在0.23-0.3之間,蕉下在價格上也并沒有體現出優勢。
其次,是全代工模式難以形成品牌護城河。
由于蕉下全部采用代工模式,在生產中的“保密”環節自然大到折扣。在淘寶上搜索“蕉下”查詢店鋪,官方店、專賣店、自營店、直銷店、品牌店等等各種類型的店鋪都有,所售賣的產品也真假難辨。
目前,整個中國電商界都在推崇M2C模式,指制造工廠直接到電商平臺賣貨,就以主打該模式的淘特為例,千萬工廠直接轉型成淘工廠,品牌方貼牌之后賣幾百塊錢的產品,往往幾十塊錢就能直接在工廠店買到。
歷史上,中國很多低端制造工廠都曾經上演過逆襲成為品牌方的戲碼,在傘具這個行業,也極有可能重演。畢竟,投廣告不是什么技術活,只要舍得花錢,再造一個“蕉下”也不是什么難事。
而對于蕉下本身來說,因為沒有自己的制造體系,當企業體量做大時,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反而會因為流量越來越貴,營銷費用越做越高,利潤越來越薄。
無疑,對于蕉下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的上市節點。從大環境上來說,流動性緊縮,中概股整體遭到打壓,從小行業來說,整個新消費板塊的模式正在遭到質疑。
那么,為什么蕉下還要選擇此時上市?或許還在于資本。
來看看蕉下的股權結構,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上市前,公司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馬龍、林澤分別持股29.07%和27.91%,馬龍的妻子王盈盈持股3.61%,林澤的妻子黃程程持股4.35%,四人共持股64.94%。此外,紅杉中國、蜂巧資本等也向公司注資,分別持股19.37%和6.96%。
再來看蕉下的利潤表,2021年蕉下收入24億,股權持有人虧損54億,但經調整后,凈利潤為1.36億。調整的是股份支付薪酬費用、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
也就是說,剔除掉支付給創始人團隊和投資人的股權和可贖回的股份,公司實際盈利1.36億。
兩相對比,巨大的凈利潤差額竟然來源于“股份支付薪酬費用、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這是不是又可以從側面印證,資本對DTC模式表現出了擔憂,才急于助推蕉下上市呢?
這個答案,或許要等到蕉下上市后才能最終定論。人們總試圖用相同的路徑來驗證相同的結果,希冀“自己總會不一樣”。
但毫無疑問,資本市場對蕉下的估值,大概率是參照如今完美日記、泡泡瑪特、元氣森林、三只松鼠等,而非昔日的現象級新股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