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不愿躺平在1194億現金上
58%!
這是押注拼多多超預期的短線資金,用一周時間所能取得的最高收益率。
8月29日周一,拼多多在公布財報后股價一度漲超20%,并在美國三大股指集體收跌,納斯達克跌幅超過1%的背景下,以14.7%的漲幅收盤。
這是因為拼多多在二季度營收猛增36.4%,大幅超過預期,同時剔除股權激勵費用的調整后經營利潤突破百億元,達到105.4億元。
這個驚人的成績還是電商全行業收縮的情況下取得的——現在的我們不在京東上買手機和電腦,不在天貓上買口紅和衣服,而是在拼多多上囤積衛生紙和圓白菜。
然而,拼多多目前的賬上有1194億元現金,但卻仍然不愿意分紅。它在二季度給出了翻三倍的股權激勵,還給麾下的虎狼之師指引了大洋彼岸的廣闊戰場。
01
忙著省錢和撤退的對手們
財報會上,拼多多把核心的廣告收入的增長歸結于5月下旬的消費復蘇和618活動的成功。
這個成功是建立在友商疲軟的基礎上的。
阿里在本月初公布的第二個自然季度業績數據顯示,營收增速再創新低,同比微跌0.09%。
京東二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長也只有5.4%,比一季度的18%大幅滑落。考慮到618的影響,這個失速尤其明顯。近幾年,京東的618大促GMV增速往往和二季度的營收增速想去不遠:2020年這兩個增速分別為33.2%和33.8%,2021年是27.8%和26.2%。但今年的二季度營收卻遠遠不如618 GMV增速的10.3%。
京東總營收
早在618開始之前,貓狗拼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
戴珊全面收縮了淘寶天貓的促銷力度,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幾個最重要時間段。今年的618,阿里人過得格外云淡風輕,沒有發布任何戰報、排名,只是在杭州西溪總部舉辦了“小二節”。
對于增長的疲軟,徐雷也早就有預期了。就像他在一季度財報會上說的那樣,在當前疫情、消費均不確定的情況下,京東對618的KPI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要求。
徐雷還坦承,京東4月的數據顯示,受到疫情影響,必選消費品的支出穩中有漲,可選消費在減少。具體到京東零售的三條陣線上,日用百貨增速保持的不錯,傳統強項數碼3C放緩,服飾鞋帽則更是在失掉自己的陣地。
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更是坦言,原來的618用戶吃喝玩樂什么都買,今年更多選擇的是吃的。
“必選消費品”、“日用百貨”和“吃的”,這些京東和阿里也不是沒得賣,但畢竟只占總量的一部分。所以,友商高管們的表態相當于暗示了拼多多二季度業績的雄起。
業績漲不上去,同行們不得不節衣縮食。
京東二季度的營銷開支和一般行政開支都在減少,后者同比下降11.5%,降幅尤為顯著。據虎嗅報道,京東從今年3月開始,從三方面嚴格了財務紀律:縮減虧損明顯的業務線、優化人員結構、規范日常開支。
阿里二季度單季度裁員接近萬人,去年同期增速翻倍的銷售費用今年瞬間轉為下跌。在財報會上,阿里CFO徐宏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我們會堅定落實成本的執行。
在互聯網刮起降本增效風的時候,拼多多卻在凡爾賽般地感慨投入被動減少,不利于長期發展。
二季度,拼多多在營銷、管理和研發費用分別增長9%,90%和12%的情況下實現了整體經營費用占比環比從60.9%到47%的大幅下降。這靠的就是營收的大幅增長。
當下,人們對小店里的各類“價格刺客”越來越不能忍,開始精打細算,決不能被雪糕和中性筆刺傷;捂緊了錢袋子,也更不會為下行的智能手機和房地產市場護盤。
于是,在消費疲軟的大環境下,拼多多主打的食品、日用品等必需品得到了強勁增長。
拼多多總營收
除了拼多多主站基本盤的強勢,多多買菜也維持了高速增長。
二季度包括多多買菜收入的傭金收入同比暴增107%,達到62億元,遠超預期。美團、阿里、京東都在收縮社區團購業務,這給了拼多多機會。
另外,拼多多在社區團購領域最大的對手美團在大踏步撤退。美團二季度新業務大幅減虧,虧損從一季度的90.25億元,下降到了二季度的68億元。
美團新業務的傭金收入主要對應的就是社區團購業務,這一塊繼上一季同比下滑10%之后加速下降,降幅達到25%。此前也有媒體報道,美團從4月開始就砍掉了北京等地的社區團購業務。
美團取代社區團購業務的應該是前置倉模式的美團買菜,這個業務相當堅挺,在疫情當中也經受住了考驗,目前正在每日優鮮敗退的時刻,全力進場收割。
阿里也嚴格控制著淘菜菜和淘特在下沉市場的投入。二季度財報顯示,二者的虧損均呈現“環比大幅度收窄”。
京東的京喜拼拼在二季度繼續撤退,目前只在北京、河北廊坊和河南鄭州三城還提供自提服務。
核心電商業務強勢反彈,多多買菜“敵退我追”,但拼多多仍不滿足,它不愿躺平在千億元的現金堆上。
02
跨境電商不是多多買菜
據媒體報道,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將于9月1日上線,面向美國市場。SHEIN是它的模板,不同之處在于拼多多一上來就要做全品類。
根據PYMNTS 購物應用排行榜的數據,SHEIN已經超過亞馬遜等一干巨頭,成為了全球下載量最高的購物APP。這家跨境女裝電商平臺去年銷售額高達200億美元,其中有25%來自美國市場。
跨境電商被視作社區團購之后的又一個戰略項目,多多買菜負責多個省區的一級主管趙佳臻(花名:冬棗)和葡萄(花名)將負責在美國的招商工作。
多多買菜的市占率雖然已經逐步壓過了美團優選,但由于監管原因,仍不得不接受長期共存的局面,也被迫忍受長期虧損。據美團內部估計,未來5-10年美團優選都將面臨虧損。
拼多多也好不到哪里去。
多多買菜的目標是盡量在美團優選沒有覆蓋的地區實現盈利。
從今年5月開始,拼多多供應鏈的80名員工就搬到了廣州番禺,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利用SHEIN已經在當地整合好的服裝供應鏈。拼多多跨境電商會統一負責選品、定價和履約,并對商家開出了“0元入駐,0傭金”的優厚合作條件。
要做好跨境電商,無非就是在需求端把流量做起來,在供給端優化供應鏈獲得成本優勢。對于拼多多來說,跨境電商的挑戰看起來要比多多買菜還要大的多。
因為拼多多在國內的起勢依靠的是微信的流量,這根拐杖在美國市場顯然不存在;拼多多一向擅長的是農產品的供應鏈,而這次它把服飾和鞋子類目作為了跨境項目的核心品類,能不能玩得轉還是未知數。
黃崢的“敢為天下后”和用龐大商分團隊后發制人的美團王興有相似之處。
拼多多的微信社群團購學的是群接龍,社區團購學了興盛優選;美團的前置倉生鮮電商學的是叮咚買菜,美團優選就連名字都直接“抄襲”興盛優選。
然而,拼多多畢竟不同于服裝起家的SHEIN,它在服裝品類上并沒有優勢,日成交額只是千萬的量級。作為對比,抖音去年服裝類目的日成交額則超過5億。
從戰略選擇上,拼多多不愿意進入一個擁擠的市場。它做社區團購的時候,美團還在猶豫布局。這次舍棄距離近得多的東南亞而選擇了美國,一方面是想追隨SHEIN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則是想避開在南洋經營多年的阿里、騰訊兩大巨頭。
這兩個巨頭的員工人數分別是24.54和11.07萬人,他們也在拓展新業務,但沒有誰能像不到1萬人的拼多多那樣把已經成型的核心業務的骨干“趕”到一個前途未卜的戰略業務上。
出海的難度足夠大。
當然,這才是市場喜聞樂見的劇本。若是有朝一日互聯網真的變得暮氣沉沉,我們的生活想必要比現在無趣的多。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