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又折騰新品牌了,這次是燒烤“趁燒”
出品/壹覽商業
作者/樊益寧
9月18日,呷哺呷哺在公眾號宣布,旗下新品牌“趁燒”首家門店將于9月24日亮相于上海市黃浦區徐家匯打浦橋日月光中心。
趁燒定位于“歡樂燒烤”,首創“燒肉餐廳+酒吧+茶飲站”的一站式餐飲集合店模式,同時也是呷哺首次跨界布局燒烤賽道。該品牌客單價在250元左右,為呷哺集團目前客單價最高的品牌。
門店裝修方面,趁燒首店以紅色、金色、銀色三種色調為主,整體呈工業現代風?臻g布局上,該店在店中心設置了圓形臺面,擺放單人桌,四周則設置多人桌。服務層面,除燒肉空間外,門店內設置了酒吧、茶飲站,提供自制酒水和飲品。
據悉,趁燒預計在下半年將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分別新開3家、2家、1家門店。
自2016年開始啟動多品牌戰略,呷哺呷哺在近幾年陸續推出湊湊火鍋、茶米茶、呷哺食品等多個子品牌,而此次推出趁燒,或是在多品牌戰略下爭奪餐飲市場的新王牌。
1998年,呷哺呷哺在臺灣創立,主打時尚吧臺小火鍋新業態,將吧臺就餐形式和傳統火鍋相結合。在2003年非典期間,呷哺呷哺以“一人一鍋”的火鍋新模式以及高性價比的精準定位迅速打開國內火鍋市場。
借此機會,呷哺呷哺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成長為國內知名的火鍋品牌。2014年,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成為港股“火鍋第一股”。
彼時,隨著小火鍋漸漸成為餐飲流行新風向,開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競爭者瓜分市場。在賽道競爭日益白熱化下,呷哺呷哺開始多元化布局,試圖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旗下中高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飲”模式,人均消費價位在150-160元之間。同年6月,首家湊湊旗艦店正式在北京三里屯開業,并迅速成為消費者爭相打卡的網紅門店。
2017年6月,呷哺呷哺宣布品牌升級計劃,即將從“快餐”轉型為“輕正餐”,以“火鍋+茶飲”組合來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同年,呷哺呷哺成立了主營外賣業務的冒菜品牌“呷煮呷燙”,同時還開拓了銷售火鍋調味料、醬料等的調味料業務。
其后,為了更精準的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呷哺呷哺在2019年又推出了定位年輕群體的餐飲品牌“in xiabuxiabu”,客單價在110元左右,介于呷哺呷哺和湊湊之間。
呷哺呷哺在轉型初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增長,但其后便出現凈利潤、營收增速雙雙下滑的情況。
業績方面,2016年——2021年,呷哺呷哺的營收分比約為27.58億元、36.63億元、47.34億元、60.30億元、54.55億元、61.47億元。其中,2016年至2017年時增速明顯,為32.85%,但隨后增速開始出現下滑,2020年甚至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9.54%。
凈利潤方面,呷哺呷哺也同樣呈現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2016年—2020年,呷哺呷哺錄得利潤分別為3.67億元、4.2億元、4.62億元、2.88億元、183.7萬元。2021年,呷哺呷哺開始由盈轉虧,虧損額達2.13億元。
不過,雖然呷哺呷哺近幾年業績下滑頻頻,但旗下主攻中高端的湊湊火鍋品牌卻有著不錯的表現。
從營收貢獻來看,2020年湊湊收入達16.89億元,同比增長28.9%,占集團總營收的比例從2017年的3.19%提升至30.96%;2021年湊湊收入達23.59億元,同比增長39.8%,收入占比提升至38.38%。湊湊品牌在呷哺呷哺集團的地位日益提升。
總體來看,目前呷哺呷哺雖然旗下子品牌發展勢頭強勁,但整個集團在業績增長上乏力,而此次推出新品牌趁燒,能否一改當前局面,仍要看品牌后續的經營情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