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或成中國農業的一次重大機遇
出品/壹覽商業
作者/靳莊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被看作是我國的第一產業。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被看作是國民之本,關系著社會的安定、人民的切身利益,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但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程來看,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首先,我國農產品仍以分散化的小農生產方式為主導地位,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更談不上標準化量產;其次,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一些農產品生產完了銷不出去,庫存積壓嚴重;接著,農產品的特性導致其對包裝、裝卸、運輸、倉儲都有著特殊要求;最后,農產品行業缺乏高素質人才。我國農業想得到蓬勃發展,必須將注入科技力量。
參考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特點,是將現代農業與科技的深度結合,甚至可以說科技貫穿了農業的方方面面。先是從生產環節就借助于農業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實現了農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產流程的數據共享及智能決策。到了流通環節,則是借助農業電子商務不斷改造升級。
而我國想要改變現狀實現農業與科技的深度結合,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還需要找準出路。
01
電商化是出路
過去,受限于產地、渠道、價格等多方面因素,很多優質的農貨爛在田間地頭賣不出去,再因品類的特殊性,蔬菜水果等農貨的消費供需不匹配。
現如今,打開電商平臺、短視頻、直播等渠道,隨處可見的農產品銷售新玩法。想實現水果自由不再是難事。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農產品電商較快發展,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2900億元,同比增長12.4%。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電商產業正處于上升期,很多農產品企業和農戶也順應時代潮流,紛紛通過直播帶貨、營銷、推廣、網上開店等方式,在各大電商網絡平臺推銷自身的農產品,即便是相對偏遠的農村,也能搭上電商直通車,將農副產品賣出去。
當前,以淘寶、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為主流的農村電商平臺們,正在大力推動農產品商業化進程,與傳統銷售方式有所不同,電商渠道可以使消費者更準確、更明朗地了解農產品的價格和具體信息,農戶也可以通過直播方式,向消費者展示產品的生產地、加工包裝地與農作物實際品質,讓處在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們買的放心。
拼多多作為農產品上行領域的代表性平臺,二季度增長勢頭強勁,尤其在堅持農業長期主義的前提下,也是當前做的非常有代表性的農產品電商平臺之一。
02
科技+農業的主要路線
拼多多堅持走農產品上行道路。
自去年3月陳磊接替黃錚執掌拼多多以來,不同于過往高舉高打、燒錢營銷換規模的增長路線,陳磊對拼多多進行了戰略調整,將過去五年以營銷為重心轉向以研發為中心,并利用拼多多在技術上的優勢,進一步推動農業數字化。
拼多多二季度財報顯示營收為314.4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36%。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9.0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268%。實現收入、凈利潤雙增長。
具體到財報本身,拼多多的收入來源包括三個方面,其中,網絡營銷服務及其他業務的收入為251.73億元,同比增加39%,廣告收入實現強增長;交易服務收入為62.16億元,同比增加107%;商品銷售收入為5070萬元,同比下跌97%。拼多多第二季度總營收的同比增長,主要得益于在線營銷服務和交易服務營收的增長,但被商品銷售收入的下滑所部分抵消。
再看降本方面,2022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的費用總額為147.8億元。拆解看拼多多的費用包括三部分,即銷售和營銷費用、一般及行政開支和研發費用。其中“百億補貼”仍在持續,營銷費用為113.4億元,占收入的比例降至36.1%,創下歷史新低。在研發費用上,拼多多持續加碼,二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2.1%,主要因招納了更多科研技術型人才。
陳磊在電話會上曾明確表態:“農業是拼多多的核心戰略方向,我們會堅持下去。”
壹覽商業認為,拼多多持續不斷的加大研發上的投入,堅持走“農業+科技”的主要路線,是大勢所趨。一方面,研發投入的持續增長契合了科技助農、興農的主要路線;另一方面保持穩定的營銷投入,亦是給平臺上的860萬個商家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那么拼多多都做了什么?
1、助力農產品上行
回顧拼多多二季度在農業方面作出的業績,壹覽商業發現,拼多多積極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助力中小商家、涉農商家等拓展銷路穩步增長。
618期間,拼多多旗下的“秒殺萬人團”持續加碼農產品,以短期爆單的方式為滯銷農貨及時拓市場、找銷路;“多多買菜”協助滯銷農產區的應季生鮮瓜果及時出村進城,盡可能降低農戶的損失;8月21日,拼多多正式啟動第四屆“超級農貨節”,計劃投入15億資源包,覆蓋全國超2000個農產區的近20萬款農產品,全面推動“南果北糧”直連全國大市場;拼多多還推出了“尋鮮中國好農貨”項目,以節令為軸,依次上新全國各地的新鮮農貨,通過產地直連餐桌的方式,助力應季農產品及時打開銷路,確保農戶豐產增收。
拼多多利用電商平臺優勢,提高農產品銷售效率,增加農業從業者收入和利潤,以此便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閉環。
2、培育新農人
近幾年,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涉農電商興起,帶動了年輕人們返鄉創業的潮流。此前,拼多多發布《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報告顯示,在拼多多平臺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農人”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臺的“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
新農人”群體積極回饋家鄉,帶動當地就業,推動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已經成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嶄新力量。
3、建設新農村
在支持農村“新基建”方面,拼多多的投入也是巨大且持續的。
2020年,拼多多曾宣布將繼續以農產品上行為核心戰略,未來5年內將投入不低于500億元支持農業農村“新基建”。 去年8月設立的“百億農研專項”約定,拼多多本季度的利潤也將繼續投入“百億農研專項”。
壹覽商業認為,拼多多的每一步似乎都精準而又務實地切中了鄉村農業的發展痛點。并且從生產端、流通端、銷售端的全鏈路數字化能力重塑農業價值鏈。現如今,拼多多已然成為了以農副產品為鮮明特色的全品類綜合性電商平臺,也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農副產品線上零售平臺之一。據悉,截至2021年6月,拼多多平臺年度活躍用戶數已經達到8.50億,商家數達到860萬,平均每日在途包裹數逾億單。
03
“科技務農”新機遇
根據國際研究預測,全球智慧農業將快速發展,全球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90.2億美元達到2025年接近700億美元的規模。而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市場增量空間巨大,中國農業將迎來新機遇。
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紅利。從2014年開始,國家多個部門先后發布了十幾個利好農業改造的政策,國家及政府對于農業的投入與重視下,科技企業對農業的投放正是響應了政策的激勵與感召,重倉農業是順應時勢。
另一方面,科技企業們為發展智慧農業構建堅實的橋梁。騰訊、阿里、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斥巨資、組技術團隊助力農業智能化升級,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被運用到農業領域中,整體推動了國內農業數字化的進程。
在政策和技術的支撐下,農業數字化成為增量市場,重倉農業數字化亦成了重要的戰略主題。
“中國有14億人口,5億多農民,20億畝耕地,糧食產量6億多噸。目前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程度還不高。但是在城市化、人口結構調整和數字化趨勢下,未來十年內,很多農民將退出農業生產。這一趨勢會使中國農業走上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陳磊表示。
拼多多堅持“采用更健康、更環保、可持續的飲食,改善農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如今,拼多多已經搭建了一個社會化的農業科技+數字科技結合的創新平臺,這個平臺將農業、農業科技、互聯網科技以及相關產業鏈的企業、機構與人才串聯在一起,在各自的領域發揮作用,拼多多的下一個目標是從“做全球最大的農業平臺”發展成“做全球最大的智慧農業平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