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塞滿iPhone14
來源/鋅財經
撰文/孫鵬越
歷屆iPhone系列的發布,都是數碼界的狂歡。iPhone 14系列發布不到一個月,就已經有大量評測up主把它從頭到尾拆解了一遍。
與上一代iPhone 13系列不同,新一代的iPhone 14系列的閃存首次使用了來自國內廠商長江存儲。而據海外新聞報道:這一次iPhone 14系列至少混用了西部數據、東芝、長江存儲三家的閃存。
來源:iFixit
蘋果第一次使用國產閃存芯片,說明長江存儲的技術實力已經得到了蘋果認可。據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16年的長江存儲雖然是NAND芯片的新兵,但自主研發的第四代3D TLC閃存已經達到232層堆疊層數,比肩西部數據、東芝等業內一線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長江存儲曾經為華為提供存儲芯片,直接觸動了美國的敏感神經,在今年年初被指控調查長江存儲是否出現違規。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蘋果iPhone 14系列手機采購中國長江存儲公司的NAND閃存芯片,受到了美國多名參議員抗議,公開污蔑中國廠商長江存儲將會帶來重大的隱私安全漏洞,要求蘋果接受美國國會的嚴格審查。
迫于美國壓力,蘋果宣布:只會在中國銷售的iPhone采用長江存儲NANA閃存芯片,而且存儲在芯片上的數據都是完全加密的。
雖然蘋果一直刻意弱化使用中國供應鏈技術,但不可否認的是,打開iPhone,大部分都是中國制造。
蘋果吃肉,供應鏈喝湯
在智能手機領域,一直有“蘋果吃肉,供應商喝湯”的說法。
iPhone作為高端手機的代名詞,對所使用的各類硬件要求極為嚴苛,能夠擠進蘋果供應鏈,就證明自己產品的質量已經達到行業最高水準。并且,依靠iPhone業內第一的銷量,足以讓一家供應商完成積累,沖擊A股和創業板。
在2012年蘋果首次公布的供應商名單中,有156家公司入選,其中只有8家中國公司上榜。隨著中國制造業逐漸高端化,越來越多的公司入圍蘋果的供應商名單。
到了2020年,前200名主要供應商里,中國廠商共有96家,占比近半。到了2021年,蘋果供應商名單又新增了12家中國大陸企業。
據集微網統計數據顯示:在眾多國產供應商中,有48家供應商登上A股,其中市場份額最大的是為蘋果提供連接器和聲學等產品的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提供蓋板玻璃的藍思科技、提供面板的京東方A等。
除了市值較大的企業外,還有14家科創板上市的中小市值企業,主要業務就是為蘋果供貨,嚴重依賴蘋果。例如提供機器視覺技術的天準科技和奧普特、提供檢測設備零部件的華興源創和杰普特、提供激光設備零部件的海目星、提供精密結構件的福立旺、提供涂料的松井股份等。
對于供應商來說,加入“果鏈(蘋果供應鏈)”就意味著業績的突飛猛進。以立訊精密為例,成立于2004年的立訊精密,在2011年收購昆山聯滔電子打入果鏈,主要負責MacBook的生產線;2017年拿到Air Pods Pro100%代工份額;2020年立訊精密收購緯創和資通兩大代工廠成為大陸首家代工iPhone的廠商。
全面倒向蘋果的立訊精密,在2020-2021年,拿到了蘋果支付的638.43億元和1140.56億元的營收,蘋果業務占立訊精密總收入的69%和74%。
這份看似光鮮亮麗的成績單,背后隱藏著慘痛的現實。在2021年1140.56億元總營收下,立訊精密僅實現凈利潤71億元,明明總營收翻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2.14%。
邏輯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廠商過于嚴重的“蘋果依賴癥”,導致蘋果有著絕對議價權。雖然因疫情導致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但蘋果憑借議價權對果鏈予取予求,將上漲的成本轉嫁至下游供應商。
而果鏈們根本無法放棄蘋果業務,只能打碎牙齒和血吞。
做供應鏈,要聽話
除了有絕對議價權以外,蘋果對供應商要求極度苛刻,堪比維多利亞的秘密對待自家模特。
首先,蘋果要求自家供應商技術要先進,尤其不能隨便更改制定的配置。
iPhone的藍寶石屏幕供應商GTAT,自2013年就為蘋果供應藍寶石材料,但在合作期間,蘋果一直在改變藍寶石屏幕的產品規格,不但嚴苛地縮減生產成本,還要求GTAT在規定時間內準時準點生產出大量符合要求的藍寶石屏幕。最終,GTAT因不堪重負而關停廠房。
據韓媒THE Elec爆料:2021年,京東方成為了蘋果的屏幕供應商,成功拿到了iPhone 13系列價值3000萬的OLED屏幕訂單。但因京東方偷偷更改屏幕設計,被蘋果終止了屏幕訂單,直到iPhone 14系列京東方才終于進入蘋果供應鏈。
其次,供應商不能隨便漲價,因為蘋果不接受。
2022年以來,由于上游各種芯片關鍵材料,如光刻膠和CMP漿料等相繼漲價,芯片代工成本出現了明顯上漲,臺積電將芯片代工價格上漲10%-20%。而作為果鏈最核心成員,臺積電給了蘋果一個VVIP價格,只將A系列處理器代工價格小幅度上漲3%左右。
但據外媒報道:蘋果在9月26日明確拒絕了臺積電的漲價要求,并聲稱要將芯片代工訂單轉移給三星等其他代工廠。而一旦蘋果將訂單交給三星后,臺積電將直接損失148億美元最大客戶,是臺積電無法承受之重。
迫于市場壓力,臺積電可能撤銷對蘋果的漲價要求。
最后,供應商不能漲價,但是蘋果能要求你降價。
富士康作為蘋果最大的生產制造商,負責iPhone的絕大多數產品組裝,和供應OLED顯示屏和玻璃機身。隨著富士康地位的不斷提升,無可替代性越來越強,蘋果就開始“敲打”它最大的追隨者。
2016年,蘋果要求供應商報價降低20%,這遭到富士康的反對,表示這樣的價位難以接受,如果沒有合理利潤將不接受蘋果訂單。
面對富士康的強硬回應,蘋果立馬把iPhone和Air Pods訂單分給和碩、立訊精密、緯創等其他幾大代工廠商,并不斷扶持其他代工廠的壯大,用來削弱富士康的影響力。
最終,在蘋果的權術下,被砍單和議價權持續削弱的富士康,只能老老實實聽蘋果的要求。
總而言之一句話,想吃蘋果公司的飯,就必須要聽話。
iPhone離不開中國
目前,iPhone 14系列的OLED屏幕、有機發光二極管屏幕、揚聲器、電池、閃存芯片等一切你能看到或看不到的地方,都是采用中國企業制造的零部件。據美媒聲稱:所有中國制造的零部件,已經占有iPhone 14全部價值的25%。
但國內的供應商能拿到iPhone 14利潤的25%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蘋果的技術高壓和嚴苛議價權之下,想安心吃“蘋果飯”可不容易。在2021年,蘋果毫無征兆的將包括歐菲光在內的34家中企踢出供應商名單,導致曾經手機攝像頭模組出貨量達到全球第一的歐菲光利潤暴跌90%,一夜之間,幾乎破產。
“歐菲光事件”也徹底撕碎了中國供應商的遮羞布,央視就對中國供應商發出了呼吁:“要擺脫對蘋果的依賴,多元化布局。”
智能汽車所需芯片
有了前車之鑒,現在供應商都開始逐漸擺脫“蘋果依賴癥”,嘗試在新能源汽車、AR/VR、光伏等領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例如被踢出果鏈的歐菲光,就開始進軍智能汽車領域,研發新能源汽車所需的影像模組。
但不可否認的是,蘋果的銷量離不開中國,生產和制造也同樣離不開中國。但想要打破蘋果對議價權的封鎖,中國供應商還需要艱難斗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