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開超市VS盒馬鄰里大潰敗 有何內在邏輯?
出品/聯商專欄
撰寫/無名
近期業界傳聞“抖音進軍超市領域且已展開試點”,這使我不由想起了另一個行業熱點—盒馬鄰里大潰敗。那么問題來了:
1、同為互聯網巨頭殺入超市賽道,抖音超市究竟能不能成?
2、“盒馬鄰里”的大潰敗究竟是“戰略轉移”還是“潰敗開始”?
一、抖音開超市,究竟成不成?
對于抖音進軍線下超市賽道我毫不意外——因為未來方向已無比明確:實體經濟。這并非表明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虛擬經濟就停止發展了,但意味著“強烈的回歸信號”:做該做的、應做的,但不能無所不作,更不能觸碰“紅線”——沖擊實體經濟。
所以,對于抖音亦或任何互聯網巨頭進軍實體我都不意外,反而沒有動作才真正意外,因為巨頭之所以能成為巨頭恰因為其嗅覺敏感且迅速、果決,更何況還是“唯快不破”的互聯網巨頭了。
那么抖音開超市究竟能不能成?核心在于“條件”,即它所具備的各項條件是否匹配客觀規律與要求。所謂客觀規律,即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存在。所以先從它自身具備條件說起——
1、資本。這無疑是所有互聯網巨頭最大的優勢,它們本身就是資本的產物與代名詞,不僅在“量”方面一騎絕塵,在“度”方面更是獨一無二:“度”即敢不敢砸錢、怎么砸錢。線下實體一般將“全力投入”喻為“砸錢”,而線上則稱之為“燒錢”,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2、流量。相較于其他互聯網巨頭,抖音的流量是更先進、充足與全面的——
·“先進”在于“形式”:時下最潮流的短視頻、直播主陣地;
·“充分”在于“量”:“抖音”二字本身就是流量的代名詞,更何況它尚處于高速發展期,未來想象空間是巨大的,這與那些已進入完全成熟期的APP而言,無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
·“全面”在于“客群”:它牢牢“把握著未來”,即當下及未來消費意識與能力最超前、最敢于透支的優質客群,同時還有諸如頭條等兄弟部隊的有效補充與全力支援。
3、供應鏈。它本身就是一個“鏈接渠道”,一頭是“貨”(廠家、供方、達人),另一頭是“人”(消費者),且它本身具備超強篩選及制造爆品的能力。所以或許抖音超市的貨品未來會區別于其他超市,更多“自營、專供、自有品牌”貨品,直接成為大品牌方;
4、模式。渠道的核心在于“人、貨、場”,如今再加上“線下超市”,抖音可謂“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加之“形式(短視頻)、內容、流量、技術、電商”等優勢元素,或許會產生一種全新的模式,直接顛覆當下傳統超市模式。
再看一下“超市成功”須具備的條件——
1、位置。當下的海底撈似乎驗證了一個規律:“小馬真的很難拉大車”,所以成功的超市要么依附于火爆的項目,要么位于優質的地段,要么擁有超強的獨家供應鏈與價格優勢(如Costco),除此之外,極難快速且持久成功;
2、專業。主要指“真的懂目標消費群”。其實線下消費客群與線上客群的差異是巨大,或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這不是指“生理”,而是消費的意識、心理,差異無比巨大。而這又關系到貨品選擇、服務、陳列等等方面,所以專業才是持久成功的真正保證;
3、韌性。超市屬于所有業態中“最累、最細碎、毛利最低的存在”,真的屬于賺辛苦錢那類。比如在百貨店時代時,超市更多是配套、集客的重點,賺錢一般不會想它。所以做超市核心在于韌性,在于能耐得住寂寞與瑣碎,這是由其客觀本質決定的。
綜上可作出如下推論:
·抖音的資本優勢能有效解決位置方面的需求;
·它的技術優勢能在較大程度上彌補其專業方面的不足;
·其天然屬性及思維模式與超市業態的客觀本質差異巨大且背道而馳,預計將形成較為激烈的沖突與對抗。
因此,抖音超市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解決“韌性”方面的先天缺陷,亦或是通過模式迭代直接重塑超市底層邏輯。如若解決不了,那么前途依舊渺茫。
二、盒馬鄰里究竟意味著戰略轉移還是潰敗開始?
分析完抖音超市能不能成的條件,即可大致看出當下盒馬鄰里究竟是戰略轉移還是潰敗開始了,先表明一下個人觀點——后者。
盒馬模式的根本在于:普及并培養線下客群線上購買超市商品的意識與習慣-從而重塑相關領域的消費習慣與模式-把線下客群搬到線上-既而全面顛覆傳統超市-再通過快速復制形成壟斷之勢-在成勢之時登陸資本市場上市。
但其中的核心問題實質在于“能否真正重塑(消費習慣)成功以及需要多長時間與多大代價”,而當下看來,重塑未必要靠“親自下場”——淘寶的淘鮮達或“收購大潤發模式”亦可達成,且此類方式一方面并不“重”,另一方面可借勢收割、效率更高。所以當下可以這么說:
·就實質意義與效果而言,有沒有盒馬沒有本質方面區別;
·就對資本市場的故事性而言,盒馬的意義與效果卻是明顯的。
所以:如若把盒馬定義為戰略的核心(重塑超市消費習慣),那么它最終必然淪為“雞肋”;如若把它定義為資本市場故事性的強力道具,那么它才更有意義與效力,但必然是階段性工具,一旦失去故事性且尚未完成自給自足則必定淪為棄子。如今看來,創始團隊是將它定義為前者的,但頂層卻更傾向于后者,因此它本身就屬于一種“雜交的試驗品”,充滿沖突與矛盾,往哪一邊歸類都感覺不合適,結果必然因沖突與混亂愈發迷茫、迷失。
所以,“斷奶”之后的盒馬究竟能否支撐下去將存在非常大的變數。它的底氣在于規模與影響,做到如今地步,一旦“棄”得不好會產生較大影響;但如今的它卻愈發看不清未來,加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故事性將越來越弱,這對于資本市場的布局將是致命的。另一方面,經過數十年,超市的客觀規律早已被全世界各國檢驗出來了,盒馬想憑一己之力全面重塑,不是不可能,但卻要經歷一個極長的過程、持續的投入,而這些卻是互聯網企業與資本無法容忍的。
因此,留給盒馬的時間真的不多了,但也應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最后再多說一句:互聯網的未來在哪里?答案是回歸本質,助力并賦能實體。但切記:是助力、賦能、配合,而不是顛覆、重塑、控制或取而代之,主角很明確,做好自己的本分很重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