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花果園:即時零售釋放“超級社區“巨大消費力
凌晨2點,貴陽花果園商圈的小吃街依然燈火通明。線上平臺上,附近的24小時便利店通宵營業,店員們忙碌著接單、揀貨、打包后,將訂單交給騎手立即送往小吃街。
作為亞洲最大的樓盤之一,花果園的總建筑面積達到1830萬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棚戶改造區。經過12年的建設和經營后,花果園從破敗不堪的城中村,變成了一個超過40萬人口的超級繁華社區,其獨特的商業生態也逐步形成。居住人口集中化、年輕化以及消費場所集中在社區內部等因素,使得以即時零售為代表的各類新業態在這里快速發展。
在今年9月的貴陽疫情中,花果園情況嚴重,之后當地逐步加強保供,目前中高風險區已清零。擁有300萬平方米商業體量的花果園,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做實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商圈經濟快速蘇醒,在各類新業態的推動下不斷擴大消費半徑、拓展消費群體,助力社區實體零售煥發出新的活力。
“超級社區”新業態快速崛起
占地10平方公里,200多幢居民樓,樓層大多超過35層,入住人口14.3萬戶、43萬余人……從這些指標來看,花果園無疑是一個“超級社區”。
“超級社區”意味著巨大的消費需求,特別是在花果園居住的人口中,超六成都是年輕人,促使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在花果園不斷涌現。
作為花果園第一條社區商業步行街,樂街里現有商家300余戶,其中餐飲行業占75%左右。“美食是一座城市最具煙火氣的符號,借助線上外賣渠道,生意很快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在步行街經營貴州特色美食的商戶劉先生說,花果園居住著龐大的年輕群體,夜間也有巨大的消費需求,如今從晚10點到0點已經成為一個黃金時段,店內僅外賣訂單就能接到上百份。
不僅是餐飲,花果園生活消費需求量大且多元,“線上下單,線下30分鐘送達”的即時零售在花果園快速崛起。一批以便利店為代表的零售終端,紛紛入駐美團等即時零售平臺,呈現出遍地開花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團平臺上,花果園月銷超過3000單的社區超市便利店就超過20家。
▲花果園分布著200余棟高層居民樓,催生了巨大的消費需求(攝影 小新)
“在花果園,外賣‘承包’了我所有的需求。只要是想要的,無論是吃喝還是日用品,都能立刻送到家!痹诨ü麍@C區租房半年的何明說,之前家里的淋浴頭壞了,他正愁在電商平臺上購買時效太慢,后來發現附近一家五金店在美團上就有售賣,下單后20分鐘外賣小哥就送到了門口。
此后,何明習慣了通過外賣購物,兩瓶飲料、幾個晾衣夾、一盒棉簽……這些東西雖不起眼,但都是相對緊急的需求,快速及時的零售體系,解決了何明生活中的不少“痛點”。
在花果園,像何明這樣的消費者不是個例。年輕人巨大的需求,帶動花果園商圈的社區商業不斷擴容。美團數據顯示,自10月14日貴陽市全面推進復工復產以來,花果園商圈即時零售訂單量已快速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今年以來,花果園即時零售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5%,其中,超市便利店訂單量同比增長70%,寵物用品店同比增長83%,日用百貨店同比增長61%。
“海量需求”蘊藏大商機
在花果園里,日均上百萬的客流量、豐富的業態和商圈活力,以即時零售為代表的消費新業態,在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同時,也為在此扎根創業的商戶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意。
接單、配貨、打包……28歲的李云鳳和2名員工像流水線作業一樣忙碌,短短一個小時,她們就處理了40多份外賣訂單,前來取單的騎手絡繹不絕。
李云鳳在花果園商鋪F區經營著一家社區便利店,與傳統便利店不同的是,她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外賣訂單。
在經營便利店之前,李云鳳做過農機銷售,也在酒店當過大堂經理。去年暑假,她到重慶一個朋友的便利店幫忙時發現,處理外賣訂單占據了主要工作時間!盎ü麍@人流量那么大,回去開一家肯定也行!崩钤气P向朋友“取經”后,回到花果園就張羅開了。
小店年底開業,趕在春節前做了一撥促銷,僅僅兩個月,李云鳳的便利店外賣訂單就超過了5000單。“勤快、多鉆研、貨品沒問題,在花果園就不缺生意!崩钤气P舉例說,貴州人愛吃辣椒蘸水,她就鉆研什么辣椒面最受歡迎;烤小腸在貴陽走紅,她立即進貨能烤出滋滋冒油的腌小腸;夏季旅游旺季,游客紛紛到花果園打卡,她門店的一次性床單、被罩每天售出20多盒……
▲據統計,花果園已有數百家社區小店上線即時零售,外賣訂單不斷(攝影 小新)
由于主要通過線上運營,無需選址在商流、人流旺盛區域,節省了房租等成本開支?傮w算下來,李云鳳的小店每月可節省近40%的房租、水電費等費用。目前,李云鳳的便利店月訂單量已經保持在萬單以上。
“網絡擴大了門店的服務半徑,而且線上顧客消費能力更強,經常是即需即買,只要消費過一次,大概率會有下一次回購!比缃,李云鳳對在花果園創業有了更多信心,今年上半年,李云鳳又先后在花果園開了兩家分店和一家寵物用品店。
“土著00后”家門口就業
文志豪是土生土長的花果園人。不過,在文志豪小的時候,這個地方卻另一個名字——彭家灣。
“特別爛,雖說是在貴陽,其實是個爛街。”在文志豪的印象中,花果園以前的街道一眼即可望到頭:碎磚墻,毛氈頂,老破小。2010年7月,彭家灣改造項目啟動,拉開了這個全國最大棚戶區改造的序幕。根據當地政策,文志豪一家在花果園分到多套住房和門面。
前兩年,文志豪利用家中的門面房,在花果園開店做生意。因為不懂經營,不斷虧錢,文志豪被迫關了門,加入外賣騎手隊伍。
最初,文志豪還有些不適應,特別是有訂單送到自家小區,或者是碰到以前常到自己小店買東西的老顧客時,怕人認出自己,他總會用口罩遮住臉。
“后來拿到了工資,比正常上班族的收入還要高出一倍,心氣立馬不一樣了!蔽闹竞勒f,做騎手只要肯努力,收入就有保證,特別是自己本身對花果園很熟悉,“現在送起訂單,簡直是行云流水、輕車熟路。”
▲從送餐到送萬物,花果園“騎手”文志豪為一位客戶送兒童沐浴盆(攝影 小新)
文志豪發現,以前以為外賣主要是送餐,來了才發現很多訂單是日用百貨。“藥品、水管、行李箱、電風扇,雜七雜八的都送!弊屛闹竞雷钜馔獾氖,有人會通過外賣買梯子,送到后他發現,是一家裝修公司下的訂單。
在文志豪眼里,花果園從原來的城中村,早已變成了一座“城中城”。在這個微型城市生活系統里,“吃飯樓下,住宿樓上,休閑隔壁”,吃喝玩樂可謂一應俱全。水果超市、蔬菜店、熟食店等生活店鋪不僅在線下開門營業,也紛紛上線即時零售平臺,年輕人可以下樓完成生活采購,也可以在手機上從附近的門店選購商品。
“打小一心想離開花果園,搬來十來年后發現,心態變了,不愿意再出去闖蕩了!蔽闹竞勒f,他最初做騎手時,原打算做幾個月攢些錢就考慮別的行業,現在看到即時零售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加上騎手晉升通道更加通暢,以后計劃把騎手作為長期職業,將來往管理層方向發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