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漲價10倍的“豪”方法,竟然是套上洋外衣?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撰文/張鰻魚
新玩意兒又來了:法棍蘸麻婆豆腐、菌子擂椒伴大血腸,重慶小面配牛排佐牛藕茄盒、海腸撈飯配壽比南山金湯力。
01
“餐+酒”又火了?
不,是中式bistro!
年初爆火的“中式Omakase”有人被割過嗎?
預定兩個月,上交2000+,即可享用一頓美味的家常菜,不僅有麻婆豆腐,還有炒青菜、炒河粉……
還沒嘗過“中式Omakase”的朋友也不用急,新玩意兒又來了。
最近,有一類云南菜在北京翻紅了。性冷淡擺盤、因為少而尤顯珍貴的云南食材、與米其林三星看齊的分量和上菜速度,以及“中餐西作”的烹飪手法……
一道包漿豆腐、豆花米線、木瓜燉魚,在利用西式命名法重新定義后,點綴上少許極具溢價空間的高端食材,諸如魚子醬、黑松露以及其他各種小眾菌類,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北歐菜”。
精致的分量,選上一瓶好酒,妥妥一道“下酒菜”。
但實際上,這些翻紅的云南菜并非出現在像火燒云、云海肴等知名云南菜館里,而是一股腦扎進了“bistro”的懷抱。
隨手在社交平臺一搜
無處不在的“云南菜bistro”
bistro直譯小酒館,最初起源于巴黎,代指那些提供平凡菜色的平價小餐廳,通俗理解也可以當成“法國家常菜”。
最初,這股bistro風刮進國內,是上海街頭不斷冒出一些全新的小酒館餐廳,把三明治換成xx塔塔,用自然酒替換咖啡,打造濃濃氛圍感。魔都人民帶著幾分漫不經心,輕輕松松傳遞出情調、文藝餐飲的魅力。
而社交平臺的發酵,讓bistro形式不斷出現變體,從北京、上海到成都、杭州、廣州、重慶,各式各樣“中式bistro”橫空出世,延伸出了云南bistro、貴州bistro、陜西bistro、川渝bistro、東北bistro……
重慶小面配牛排佐牛藕茄盒、海腸撈飯配著壽比南山金湯力,紅酒配合燭光搖曳,菌子擂椒伴著大血腸共舞……
顯然,bistro已經被徹底解構再重造,不由惹得網友發出感嘆,“不要驚訝!在一家bistro店里,你可以吃到everything!”
02
“新一代網紅”:
中西混搭小酒館
從中式Omakase到中式bistro,“中餐日作”、“中餐歐作”正在全國各地不斷上演,而這些解構與重造,說起來也不難。
首先是在環境的重構層面。
這些“網紅感”滿滿的餐廳,在環境上基本大同小異。一類走高級工業風,大多墻面裝修保留初始模樣,又從原始風格中延伸出現代設計,再配上昏暗的場景,角落的微光,小資精致感這就出來了;另一類走溫馨日式風,大多暖色燈光、大量綠植再加上原木色餐桌椅。
也有一些劍走偏鋒,用上了懷舊年代的“錦鯉”、“喜字”大花餐具,配上一杯茉莉烏龍冰清酒,反差感立馬呈現。
其次是菜品上,氛圍感擺盤+特色餐點,少而不精。
不少走“中餐日作、中餐歐作”的餐廳,仿佛都有一條莫名的法則:把量減少,把擺盤技藝提升,這事就成了。
用餐環境、菜單樣式、菜品命名都跟著西式走,但不管佐餐醬料用了什么高級技法,菜品聽上去多么高級,配上法棍的麻婆豆腐也依然是麻婆豆腐味。
如果說川渝云貴bistro還能說上兩句,那東北bistro著實是新鮮事了。
北京前段時間新開的“網紅餐廳”東北西餐,菜單上白紙黑字寫著小雞蘑菇、五花粉條、酸菜豬肋排、酸菜豬肉MINI漢堡,再配上一道烤辣芝士苞米,搭著甜紅葡萄酒,一整個混裝洋氣。
最后是形式上,中西混搭小酒館,“本土看國際”。
中式Omakase的點餐依然采取日式“無菜單私房套餐制”,由主廚根據當令食材,決定當日的菜品和價格,吃飯仿佛買彩票,最大化滿足消費者的“賭博”心理。
而bistro,無論是云貴菜系配洋酒,還是辣子雞、醬牛肉搭上雞尾酒,亦或者是重慶夜啤酒,中西餐混搭小酒館,說到底依然是在“餐+酒”形式上的二次迭代,只不過這一次的迭代更加“高級”了。
吃上這樣一頓bistro,要說天價倒也算不上,相較于中式Omakase動輒大幾千的價格,bistro人均300的定價簡直“良心”。
但看在消費者眼里,“bistro就是割韭菜的代名詞,人均300也就能吃個不餓。而且除了菜量精致外,絕大多數和食材上乘、做工精良完全沒關系。”
03
不斷上演的“中餐國際化”是解藥嗎?
中餐往“國際高級化”探索已經有不少案例了。比如獨創川菜Fine Dining體系的玉芝蘭,又比如現如今的中式Omakase、bistro。
從消費層面來看,的確有絕大部分消費者對于精致餐飲是“陌生且好奇”,如果能以幾百上千的價格拍照打卡一家“高級網紅餐廳”,所獲得流量價值是無法估量的。當然,這背后依然是復購率的問題。
再從市場層面來看,流量充足就會有資本介入。美食作家、一大口美食機構創始人小寬曾對內參表示,“中國精致餐飲可能不再是一個小圈子游戲。在未來3-5年內,將會有一系列叫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餐廳出現,而這些參與者與經營者的背景也會越來越豐富。”
但市場需求擴大的另一層面,也意味著將會出現更多魚龍混雜的“高級中餐廳”想要趁機割韭菜。
精致餐飲和普通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差,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利潤空間。類似Omakase、bistro的形式還會不斷出現,不難想象,可能很快家門口就開出一個“雞蛋灌餅+烤冷面+熱紅酒”三合一的高級餐廳。
當市場尚未飽和、競爭不夠激烈的時候,中餐的高級化到底該注重食材還是尊重體驗都沒有結果。而這些打著外來名號的高級餐飲形式們,誰物有所值誰渾水摸魚,也就全憑食客和軟文眾說紛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