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上市?相宜本草想了10年
來源/未來跡
撰文/吳思馨
11月15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披露,上海相宜本草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相宜本草”)已于11月20日同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于A股掛牌上市。這也意味著時隔10年后,相宜本草再次向A股發起沖擊。
截自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
01
抓住KA、資本紅利
巔峰期年售23億
從1999年相宜本草品牌誕生開始算起,到2013年品牌規模的巔峰時期,多位相宜本草代理商、消費品投資人告訴《未來跡Future Beauty》,相宜本草的起勢,主要因為抓住了當年的兩大機會:一是現代渠道(KA渠道)快速發展的紅利,二是較早引入了資本。
據了解,在相宜本草起步階段,品牌一反本土化妝品企業從化妝品專營店起家,“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牽手合作沃爾瑪、大潤發、華潤萬家等中外連鎖賣場,將價格區間定在30-90元/單品,直面跨國品牌玉蘭油、旁氏、妮維雅、曼秀雷敦、卡尼爾的競爭。
這一渠道策略讓相宜本草迅速通過KA渠道嶄露頭角。一份數據顯示,2011年8-9月份,相宜本草在商超渠道護膚品市場中的市場份額為7.8%,連續兩個月在妮維雅、旁氏之前,僅次于玉蘭油。
另一大驅動力來自于今日資本。據了解,早在2007年,相宜本草就獲得了今日資本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082萬元)的注資。
2008年款項到位后,當年品牌年銷售額一躍而至2.17億元。另據2012年相宜本草招股說明書顯示,2009至2012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為3.8億元、7.5億元、13.4億元和8.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222萬元、1.2億元、2.1億元和1.9億元,迎來幾乎年均翻倍增長的高速發展時期。
截自2012年相宜本草招股說明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資本助力和相宜本草品牌創始人封帥對“中草藥護膚”上游研發的堅持下,這個品牌還在當時打出了年輕化和差異化的定位。
比如在2011年,相宜本草推出“芯凈自然凈膚”系列,采用了當時剛剛因《山楂樹之戀》在全國大火的“謀女郎”周冬雨為代言人,當時周冬雨年僅18歲,相宜本草也成為90后一代在大學時期的主流本土護膚品牌之一。
另外根據2012年招股書顯示,相宜本草在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03%、3.06%、2.05%和2.78%。品牌自2003年開始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開展合作,研發中草藥專利技術,至2012年打造出一支39人的研發隊伍,獲得共71項國家專利。
截自2012年相宜本草招股說明書
一個公開數據顯示,到2013年,相宜本草成為年銷售額23億元的品牌,進入當時本土化妝品的第一梯隊。
02
主動放棄IPO、高層“大換血”
但隨之陷入困境
從2012年開始謀求在A股上市,到2014年主動放棄IPO,外界對相宜本草創始人封帥這個決定的評價為“一次錯誤的決策”。
事實看來也的確如此,放棄IPO之后,相宜本草管理層迎來了一次“大換血”:時任相宜本草總裁的嚴明、相宜本草副總經理陳海軍、副總裁阮偉華以及高級品牌策劃經理鐘頻紛紛在2015-2016年間離職。
同時,相宜本草也宣布“進入調整期”,開始轉變品牌策略。在2015年初推出針對CS渠道的“金相宜”系列,通過降低供貨折扣等方式進軍CS渠道,2015年底又將KA渠道四大系列產品進行形象和配方升級。
相宜本草“金相宜”系列
但這次調整并未在市場上獲得好評價。
一位華東區代理商向《未來跡Future Beauty》回憶稱,當時渠道策略下來之后,KA渠道和CS渠道明顯產生“渠道相斥”,相宜本草在KA活動門檻低力度大,而給予CS渠道的政策很難與之競爭。
與此同時,其他中國本土化妝品牌快速崛起,策略失去準頭的相宜本草在品牌、市場等方面都陷入了困境。據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相宜本草的市場規模大幅縮水至僅15億元,相比巔峰時期下滑了四分之一。
03
再調整,相宜本草試圖重回巔峰
危機之下,2017年7月,嚴明臨危受命回歸擔任執行副董事長兼總裁,并提出在未來3-5年內重振相宜本草的目標。而3年之后,2020年7月,前上海家化首席市場官俞巍接棒嚴明,成為相宜本草新一任執行總裁。
從這兩位總裁的動作來看,前者在2017-2020年間讓相宜本草完成了品牌重塑,而后者通過高端化、IP化和數字化讓相宜本草開始重振旗鼓。
據相宜本草方面信息顯示,其從2017年開始品牌重塑,定位“中草藥護膚專家”,具體措施包括人才改革,產品升級、聚焦以及大搞內容營銷——比如在團隊上引入年輕人才;在產品線上砍掉長尾品,聚焦“紅景天煥亮精華液”等拳頭產品;在營銷上參與央視《大國品牌》欄目錄制,贊助東方衛視《新舞林大會》、《東方看大劇》等綜藝節目等等。
到2020年,相宜本草動作更大。
首先是品牌高端化,通過“相宜本草·唐”進入絲芙蘭,推出悅顏桃花盈亮系列、瀅凈皂豆洗顏系列、御齡益母草凝時系列及奢養鎏金蘊能系列共4個系列,產品價位為定在220元-880元,比相宜本草原有29元-288元的大眾定位高出不少。
相宜本草·唐系列
其次是持續合作圈層IP推進品牌年輕化:比如圍繞男性護膚,聯合萬代南夢宮集團,推出高達產品禮盒;與吃豆人、五芳齋等知名IP合作推禮盒產品的等等。
此外還收回線上運營權,全面轉向自營,將品牌線上旗艦店作為從“銷售渠道”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營銷陣地。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相宜本草逐漸找回了主動權,在2021年雙十一期間,相宜本草天貓旗艦店銷售額破億。而據相宜本草發布的最新戰報,2022年雙十一品牌銷售額突破2億,同比增長達88%。相宜本草執行總裁俞巍也在今年年初表示,2022年品牌或將實現45%的同比增幅。
04
新一輪上市沖刺,贏面大嗎?
再次沖擊IPO,或將成為相宜本草品牌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但從過往化妝品企業上市案例來看,這個過程或許還將等待一年之久,在上市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企業必須做好被嚴格考察的準備。
wind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A股全市場IPO的“否決+撤回”項目數已達到231家,同比增長了17.86%。中證報等第三方機構指出,企業核心財務數據質量、風控和合規問題成為上市成功與否的重要考量指標,上市機構很可能針對這些問題出具多輪審核問詢函。
就化妝品業內近年來沖刺上市的公司來看,就有不少因被上市平臺質疑問詢而主動撤回IPO或轉戰平臺的案例。
比如在錦波生物轉向北交所上市前,曾一度在上交所科創板沖刺上市。而據科創板問詢,其銷售費用合規性、虛假宣傳、重要經銷商被行政處罰、資金流水等問題被多次質疑。最終導致錦波生物稱“戰略調整”的說法主動撤回了IPO申請,轉戰北交所。
同賽道的創爾生物則因預計2021年業績無法滿足“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等要求,終止了科創板注冊,最終也轉戰北交所。
而在相宜本草近年來奪回市場主動權的升溫路徑中,也出現了一些瑕疵:在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的2020年上海市化妝品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監督抽查中,標稱上海相宜本草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相宜本草”橄欖油潤手霜(型號規格:80g),凈含量標注項目不合格。
但一個好的信息是,截至今年11月,中國化妝品市場已經新增巨子生物、中榮股份、亞香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另上美集團、敷爾佳、毛戈平、創爾生物、環亞集團、登康口腔也均進入IPO進程。
如今隨著相宜本草加入上市隊列,中國本土化妝品品牌正攜手走向新的高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