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發5個億給外賣小哥,美團新騎手已翻倍增長
來源/電商報Pro
撰文/老電
01
美團拿出5億,補貼外賣騎手
又是一年新春到,在全國集體慶賀新年的同時,外賣配送、快遞小哥卻始終不能停止腳步。為了解決配送和供應的難題,巨頭們不斷放出大招。
日前,美團宣布,將在全國投入超過5億元作為騎手春節穩崗補貼。
從12月以來,美團配送通過提前招募新人、跨區調度等多種方式,穩定運力,甚至在多地出現配送運力緊張時,不少居民以全職或兼職的形式加入騎手隊伍,支持保供工作,賺取額外收入。
數據顯示,美團新騎手注冊人數連日增長,北京地區新注冊騎手達5萬,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60%。
圖源:北京青年報
不止美團,在缺運力、難配送的大背景下,用真金白銀來獎勵勇士,成了行業共識。
餓了么宣布會今年提供春節值守獎勵,發放定制新春禮盒、準備團圓飯、提供開工紅包和返程票補等溫暖保障措施,讓留守外賣員安心過個好年。
具體來說,在12月投入上億元補貼后,這個春節,餓了么將再次投入數億元激勵騎手,值守的外賣員可多收入數千元不等。
在兩大外賣平臺紛紛投入重金之外,各類快遞公司也沒有放過春節這個關鍵窗口期。
先說順豐,先后推出了2個億的春節專項激勵包,以及2個億的系列暖心關懷活動,補貼總額超4億元。
還有菜鳥,1月10日,菜鳥宣布啟動快遞員爬樓送貨上門以及春節不打烊補貼計劃,從春節開始,菜鳥將投入2億元,用于快遞員在老舊無電梯小區、道路偏遠小區等區域送貨上門的補貼,相關快遞員每人每月可增收約600到1000元,春節不打烊期間,快遞員可增收約2000元。
圖源:菜鳥
另一家快遞巨頭京東,高調宣布2023年春節期間將連續11年“春節也送貨”,全國366個城市、約1700個區縣的消費者,即使是在除夕、大年初一,也可以正常下單收貨。
針對快遞小哥的具體補貼數額,還沒有準確的數據披露,作為參考,2022年春節期間京東拿出超4億元補貼春節一線員工,
綜合來看,在春節這個關鍵的窗口期,除了電商平臺們齊聚年貨節,背后物流快遞、即時配送的備戰力度,一點也不小。
在眾多補貼計劃中,美團的5個億尤為突出,過去一年美團為代表的即時零售也給零售行業看到了新的零售生機。
美團正計劃著借助春節這個重要時間節點,將大零售體系推向更高一層。
02
穩定配送成為競爭關鍵
其實在電商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對于任何平臺、商家來說,只要擁有配送能力,能把產品交付給消費者,就可以做電商。
阿里巴巴掌門人張勇就提出過:電商在演化,只要能夠進行配送,任何人都可以開展電商業務。
所以當我們排除開商品品類和銷售平臺的不同之處,只對比供應鏈和物流鏈的話,會發現無論是電商快遞,還是即時物流,他們在配送方式、時效和穩定性上的競爭,正在改變整個零售業態的競爭格局。
在去年年尾接連遭遇的“小羊人”高峰、返鄉高峰、年貨消費高峰,三峰疊加之際,就給所有配送業態提出了一個關鍵考驗:穩定性和確定性。
前文我們列舉的外賣平臺,快遞公司們的各項億元補貼計劃,都是在爭奪運力,爭奪配送的穩定性。
我們之前對于即時物流,即時零售做了很多層次的討論,“外賣送萬物”的優勢無非是送得快、效率高,直到年尾的三峰疊加沖擊下,我們才意識到,“穩定性”才是即時配送的核心優勢。
因為對于消費者來說,很多人已經不在乎送上門的究竟是外賣小哥還是快遞小哥。在年尾這個時間節點上,有博主在相關話題下發起投票,結果顯示,外賣平臺不知不覺已經成為網友囤貨的首選渠道。
“關鍵時刻,還得是本地貨”逐漸成為用戶心中的共識。
得益于配送方式與新零售模式的結合,即時配送的供應鏈基于本地,同時搭配龐大的騎手運力和配送團隊,自然比跨省物流,更加確定。很多人在下單后還在平臺上看騎手的行進路線,通過路線我們可以明確知道騎手到哪了,還要多久能送達。
這種實時線路更新的配送方式,和行業中暢想的“直播帶貨+即時零售”是異曲同工之妙,因為知道騎手在哪,用戶就不會急,更不會慌。這種讓人心里感覺踏實的收貨體驗,在2022年迎來大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即時零售爆發的初期,受限于品類少,供應豐富度比不過電商平臺的劣勢,我們得出即時配送與電商快遞之間,相互補足的結論。
但是現在,隨著外賣送萬物的使用頻率上升,以及后端供應鏈的持續豐富,我們將很快見識到即時配送與電商快遞的正面戰。
各家巨頭集體選擇用億元補貼爭搶配送員,就是這場正面站的前哨。在春節運力空缺的這個關鍵節點,誰能保證持續穩定的供應和配送,誰的競爭優勢就會更大。
03
即時配送的核心難題
簡單總結一下前文提到的各類補貼措施,他們核心只有一個:無論是快遞還是即時配送,都需要想各種辦法穩定配送。
穩定配送,大過一切。
畢竟,穩定、準時、送達,這是任何一種配送方式的底線考驗。尤其是在快遞、即時配送大發展之后,他們已經擔負起了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職責。
而對于即時配送來說,除了穩定之外,成本,是絕對繞不開的核心難題。
在很多人看來,基于外賣和配送運力優勢,美團走出的這條大零售體系為整個電商行業都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對于本地實體店和供應商來說,這簡直是“反攻”電商的絕好機會。
但如果認真分析過美團、餓了么、達達這類即時配送服務商的財報的話,我們會發現,即時零售的優勢很多,但從賺錢的角度來看,即時配送和電商快遞一樣,都是苦差事。
都是低毛利、難掙錢的苦差事。
美團創始人王興在2021年全年業績會上表示,從第四季度的業績來看,公司的配送服務營收為143億元,經統計相關成本在183億元,遠遠低于營收,這也就代表配送服務的這項業務在去年并沒有實現盈利,相反的,每送一單就意味著虧損1元。
順豐同城、達達這類第三方配送平臺的配送業務類似,順豐同城的招股書數據顯示,數據顯示,順豐同城訂單量于2020年增長至7.6億單,對比招股書7.6億元的虧損,意味著2020年順豐同城平均每單約虧一塊錢。
(運力成本占據營業成本的絕大部分)
當然,對于即時配送平臺而言,他們的營收渠道顯然不止配送服務這一項,在與本地零售、實體供應結合之后,他們還會賺電商零售的錢等等,但這也意味著零售中的流通成本提高。在與電商快遞競爭過程中,一絲一毫的成本提升,都可能造成需求和單量的下降。
而配送成本的降低,除了依靠零售業態的持續發展之外,運力調配的智能化、無人化,本地供應鏈的效率優化等環節,都需要更長時間的打磨和耕耘。
綜合來看,在春節這個關鍵的穩供應配送戰之中,美團已經拿出了目前行業中的最大補貼額度,5億元的“加班費”位列行業第一,但無論是快遞還是即時配送,京東順豐菜鳥美團,他們都在想盡各種穩定配送,這也將是即時零售與電商快遞的一次正面對決。
補貼多固然底氣足,但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補貼能解一時之急,卻解決不了核心之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