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趨勢及需求變化,催生餐飲供應鏈升級整合
出品/聯商VIP專享頻道
撰文/聯商專欄、上海交通大學ICCD中國商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方寶慶
【接上篇:《后疫情時代團餐及團餐供應鏈發展趨勢分析》、《餐飲供應鏈整合及投資趨勢》】
一、餐飲行業現狀
1、 市場規模
2021年,全國餐飲收入合計46,895億元,同比增長18.6%,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0,434億元,同比增長23.5%。
2、市場劃分
(1)品類市場:餐飲消費的各品類中,火鍋占了最大的比例,達到22%,其次為自助餐,占比12%,也顯著高于其他品類。火鍋、自助餐容易標準化,易于開店、拓展,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占據較大的份額。
(2)餐飲O2O市場:互聯網營銷、數字技術和物流體系的完善,推動了餐飲O2O發展。據凱度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O2O市場增長迅速,2020年,O2O市場規模達到了2.63億元。結合美團數據的到家O2O餐飲和到店O2O餐飲占比,2020年我國餐飲O2O市場規模接近1.87億元,占整個O2O市場規模的71.2%,仍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3、產業鏈
餐飲上游為餐飲供應鏈,供應鏈最上游為農戶、畜牧戶等生產環節,其產品一般會經代理商、加工商等多環節流入市場,再經批發商、分銷商或以中央廚房為代表的供應鏈企業,流向終端餐飲企業,經加工后,直接或通過O2O平臺銷至消費者。
二、“四高一低”,企業存續困難
餐飲已告別暴利時代,屬于充分競爭市場,毛利越來越低,而人工、房租、原材料、能源四大成本不斷上漲,經營難度日益加劇,行業存在“四高一低”難題。據《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正餐、火鍋、快餐、團餐、西餐等市場的凈利率水平分別為6.75%、11.76%、6.92%、6.25%、7.86%
據邁點研究院統計,從營收來看,營收同比小幅上升,回暖趨勢明顯。2022年第三季度,重點監測的企業中共有25家上市餐飲企業公布了財務數據,累計營收總額達到1380.31億元,同比去年同期上升1.49%;17家企業營收均出現上漲,其余8家企業營收同比下滑。
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開展下,消費信心逐漸恢復,居民生活逐步邁入正軌。隨著各地政府持續加強消費提振疊加暑期旺季影響,疫情逐漸緩和,部分餐飲企業呈現緩慢復蘇態勢。一部分沒有被壓垮的餐飲企業,根據客群需求,積極創新,逆勢發展,不斷提升經營管理能力,進一步推動市場整體升級迭代。期待餐飲企業將在產品、渠道、物流和服務端不斷創新,提高數字化運營能力,以匹配和滿足新生代客群的差異化餐飲消費需求。
三、連鎖化困難,市場分散
餐飲門檻低,跨界競爭者眾多,同時消費者需求多、變化快;并且餐飲依賴人力服務,連鎖化對產品、服務的品控、標準化和管理的難度都將顯著提升,所以餐飲作為4萬億體量的市場,格局非常分散,尚未出現巨頭。
美團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中國餐飲市場連鎖化率從13%提高到18%,兩年增長了5個百分點。但目前美國和日本的餐飲連鎖化率分別達54%和49%,中國餐飲市場連鎖化較成熟市場仍有較大差距。
隨著餐飲行業標準化、規模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企業數字化滲透率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資本對餐飲產業持續看漲,越來越多企業收到了資本拋來的橄欖枝。據紅餐大數據,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共450余起餐飲相關的融資事件中,供應鏈、餐飲服務商、調味品、植物基、物流配送的融資事件共計占比43.4%,單次融資金額最高達8億美元。
四、消費年輕化,多樣化,終端營銷和服務要求提升
據中國烹飪協會《2021年度美食消費報告》,80、90后消費占比達80%,消費主力的年輕化是消費升級的動因之一。老一代消費群體主要追求果腹、講究場面,新一代消費群體成長環境寬裕,選擇眾多,重視服務、品質、品牌特色等飲食之外的內容,消費需求走向多樣化、潮流化、品牌化。
“網紅店”即是需求變化的體現,如海底撈、喜茶、遇見小面、胡桃里餐廳等,通過精準的品類選擇、新奇的消費體驗及獨特的品牌定位廣受熱捧。“網紅店”背后是營銷方式變化,美團點評、微信等渠道使得品質優良的品牌能快速傳播、迅速擴大市場。單純的飲食消費已不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對終端營銷和服務的要求日漸提升。
五、連鎖化、標準化趨勢
餐飲競爭日趨激烈,“四高一低”難題持續困擾,應對利潤萎縮的方式之一是連鎖經營。通過連鎖化,有助于達到規模經濟,縮減成本,并通過標準化生產顯著降低生產損耗,保證品控。
據美國商務部10年跟蹤調查,特許連鎖加盟的成功比率遠超獨立經營模式。為應對競爭激烈的市場,餐飲行業將逐步釋放連鎖化需求,同時供應鏈也在數據技術、運輸物流的發展下逐日改進,將有力支持前端連鎖化。
六、消費升級倒逼供應鏈升級
消費升級趨勢下,需求日漸多樣,激發餐企不斷提高食材技藝、性價比及服務質量等,前端需求升級將倒逼后端供應鏈升級;后端供應鏈的變革也助推需求釋放,共同演進。
從產品角度,消費者日益挑剔,從“吃飽”、“物美價廉”到追求品質及食品安全,要求日漸提高。比如新零售下,TO C端的生鮮電商滿足了對食材的追求,隨之需要TO B端安全、高效的供應鏈滿足供應。
從服務角度,消費者關注飲食之外的品牌、體驗、配送等內涵,餐飲前端需將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投注在營銷和服務,趨向于將采購、生產環節轉移后端供應鏈整合,實現專業化分工。
從競爭角度,餐飲O2O帶動下,口碑良好的餐飲企業將更容易獲取市場,會有一定的“馬太效應”,銷售增長將進一步放量,從而相應地有了連鎖化、標準化等需求,需要后端供應鏈的跟進驅動。
七、應對“四高一低”,供應鏈整合勢在必行
餐飲終端消費者對價格較為敏感,同質化競爭嚴重,創新容易被復制,為了應對“四高一低”,需從成本端入手。從直接降低成本的需求出發,餐飲企業可通過專業化分工,將部分采購、生產環節交由供應鏈;而上游供應鏈可通過整合增效,為下游餐企提供更低成本的供應,響應市場需求。
連鎖經營也是降低成本的方式。中國連鎖化困難之一在于供應鏈不健全,采購、物流、品控、標準化等環節尚未完善。對標美國,據美國餐飲業協會數據,2018年美國餐飲連鎖化率達30%,背后是有強大的供應鏈支撐:美國具有寬線、窄線、專營三大定位明確的供應鏈體系,擁有自19世紀80年代起步的冷鏈物流,食品加工基本整合在供應鏈環節;形成了以Sysco為代表的大型供應鏈企業主導的市場格局,Sysco等三大巨頭占據31%的供應鏈市場。當下國內供應鏈散而亂,缺乏強有力的企業,但中央廚房、冷鏈物流等已初具形態,供應鏈的完善和連鎖化的推進將在互為正反饋中推進,整合也勢在必行。
1、餐飲供應鏈現狀
餐飲供應鏈涵蓋了上游農產品生產、中游貿易流通和配套物流,同時包含了面向下游門店提供的加工服務(中央廚房),是一個TO B的行業。供應鏈成本約占餐飲價格的30%~40%。
2021年中國餐飲行業規模為46,895億元,同比增長18.6%,餐飲行業市場規;净謴椭烈咔榍八。2022年餐飲行業受疫情影響仍較嚴重,但預制菜的發展讓餐飲行業降低了堂食業務減少帶來的影響,并為行業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2、供應鏈現狀及市場格局
(1)生產加工環節:餐飲產業鏈最上游環節,主要系農戶、養殖戶等農林牧漁供應商。
中國地理環境復雜,食材品種多,農田、牧場等分散、碎片化;供應商主要由小農戶、小養殖戶構成,且自動化、規模化程度低。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的98%,小農戶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據統計局數據,小規模的家庭豬場生豬占中國生豬出欄的60%-65%。上游供應呈現散亂、缺乏規模化及規范化的市場格局,也導致標準化生產的壓力轉移給了下游環節,影響了流通效率。
(2)流通環節:屬于餐飲產業鏈的中游環節,主要由以批發市場為中樞的流通體系以及配套的冷鏈物流組成(中央廚房模式也屬于流通環節,但整合了食材加工功能)。
以最主要的商品農產品為例,中國70%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轉,往往會經歷農戶、養殖戶——供銷社——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部分會劃分一二級)——銷地農貿市場/超市/酒店食堂——消費者等多個環節;其中,終端也仍以簡單的農貿市場為主,與美國、日韓以超市、食品商店為主也有不同。
流通環節歷經多個節點企業,次數多、規模小,過程中運輸、儲存、加工保鮮、中介利潤等流通成本高,導致農產品流通成本占總成本達40%,其中鮮活產品及果蔬產品達到60%以上,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10%;流通環節成本高企,加大了下游餐飲的成本壓力。
同時,冷鏈作為流通環節的重要配套,中國冷鏈技術普遍較低。大部分生鮮產品在常溫下流通,部分產品在屠宰或儲存環節采用了低溫處理,但運輸、銷售等環節又存在“斷鏈”現象,全程冷鏈比例較低。中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即物流過程中采用冷鏈物流的比率)約為22%、34%、41%,冷藏運輸率則約為35%、57%、69%;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易腐食品的冷藏運輸率已超過90%、冷鏈流通率約95%~98%,其中肉類等產品冷鏈流通率更是達100%,中國與歐美差距巨大。
由于供應鏈條冗長低效,冷鏈物流尚不成熟,也導致供應鏈環節較高的損耗率。以農產品為例,中國保鮮量占總量比例為10%~20%,損耗率為25%~30%,美國、日韓的保鮮量占總量比例超過50%,損耗率僅為1%~5%。中國作為飲食大國,在餐飲供應鏈條方面仍明顯不足,效率低,與國外差距較大。
根據海底撈的年報顯示,2021年海底撈的最大和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占比分別為15.1%和36.1%,海底撈最大的供應商是蜀海,第二和第三大的供應商是蜀韻東方和頤海。
海底撈的生態布局上,食材和倉儲供應商主要是蜀海,門店的工程裝修是蜀韻東方,調味料和方便速食產品就是由頤海來供應,而人力咨詢方面則是微海,核心食材羊肉是從扎魯特旗采購。
在2021年,海底撈跟蜀海產生的總交易金額為34.66億元,跟蜀韻東方所產生的總交易額為21.6億元,跟頤海產生的總交易金額為19.3億元,從扎魯特旗采購的交易金額為2.1億元,而微海方面的總交易額為2.6億元。
在這些核心的供應鏈布局之外,海底撈還跟松下有一家合資公司——瀛?萍迹5讚圃阱?萍贾谐止51%,投資的成本為6769.4萬元。
(3)下游銷售環節:下游餐飲企業主要由餐廳經理或廚房人員向批發市場,按需、零散、頻繁采購;中國餐飲食材、調料繁多,區域差別大、需求多樣化,呈現非常零散的格局。
整體上,中國餐飲供應鏈細分品類多樣,參與者眾多,從供到銷,整個鏈條都呈現小而散的市場格局,高度分散,整合難度高,鏈條冗長,尚未出現產業巨頭。
3、供應鏈痛點
(1)從產業效率角度,商品流轉經多個環節,效率低下,不僅增加了各環節成本,導致終端成本較高,同時環節多,周期長,損耗較為嚴重。中餐對于食材鮮活有較高要求,對保鮮和運輸要求較高,然而冷鏈等第三方物流也存在散而亂的問題,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流通環節也損耗較大,變相加高采購成本。
(2) 對于下游餐飲企業而言,傳統的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采購方式雖然簡單,但量少,零散,未能獲得規模議價,原材料和物流成本都較高;同時也難以保證品控、安全以及供應的及時,效率也較低下。
(3) 從食品監管角度,供應鏈各環節參與者良莠不齊,冗長的鏈條也導致監管難度大,各環節可能隸屬不同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管控難度高,存在一定的衛生安全隱患。
4、供應鏈內生整合需求
(1)供應鏈效率具有改善空間
傳統供應鏈效率低,成本高,援引美團王興的觀點,餐飲行業供應端的效率和成本尚有約25%的改善空間。餐飲終端對成本的改善需求,也將倒逼供應鏈進行整合增效:部分企業選擇向上游延伸,搭建專用供應鏈體系,而部分企業選擇連鎖化、標準化,將采購生產轉移至上游,實現專業化分工。不論何種形式,整體產業將向上游尋求效率改善的空間,催生對現有供應鏈的整合需求。
(2)基礎設施完善為供應鏈整合提供基礎
數字化技術、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為供應鏈整合提供了基礎。過往供應鏈散亂,整合的需求一直存在,但由于缺乏相應技術基礎和體系,整合難度較大,效率難以改善。
萬物互聯的當下,數字化技術在供應鏈領域逐步普及,實現流程數字化、自動化、可視化,管理更為高效,使得餐飲這種交易頻繁的場景整合成為可能;前端數據向后端供應鏈的實時反饋、匹配,讓供應鏈向柔性化演進。冷鏈技術的發展,讓食材供應更高效、規范、安全。此外,餐飲供應鏈由于交易頻繁,資金周轉需求大,供應鏈金融等配套服務提供了金融支持。各類基礎設施完善,大幅促進產業規范、釋放效率,為供應鏈整合夯實了產業基礎。
中國餐飲供應鏈體系一直存在,但因過往餐飲利潤較高,成本改善動力不足,以及數字技術等基礎尚未完善,導致一直呈現散而亂的格局。在消費升級、降低成本動力(外因)以及效率改善需求,基礎設施完善(內因)趨勢下,供應鏈將逐步出現現有格局的整合、變革,以數據、技術、資本對上下游進一步打通,重構供應鏈條各個環節,其中也將誕生投資機會。
(未完待續)
注:《后疫情下餐飲企業供應鏈的應對與舉措》課題研究將以如下綱要展開——
2. 供應鏈整合及投資趨勢
3. 消費趨勢及需求變化,催生供應鏈升級整合
4. 跨國公司如何看待疫情和供應鏈影響?(敬請期待)
5. 大型團餐供應鏈企業的角逐與機會(敬請期待)
6. 團餐供應鏈管理怎么做?(敬請期待)
7. 中國大型團餐公司必學Sysco的7條法則(敬請期待)
8. 中央廚房如何改變餐飲供應鏈?(敬請期待)
9. 食材供應鏈運營的關鍵要點(敬請期待)
10. 餐飲供應鏈視角下的調味品展望(敬請期待)
聯商專欄,不止有深度!優質專欄作者長期招募中,歡迎聯系咨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