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存活3個月…這一批創業難民開始閉店了!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撰文/王盼
01
“創業難民”迎來倒閉潮
有人經營幾天就宣布關店!
餐飲的殘酷現實,會狠狠地懲罰每一個“嘴硬”的創業難民……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不少跨界做餐飲的“創業難民”自曝,聲稱自己的店上半年剛開業,現在就進入了倒閉倒計時。
這些宣布閉店的餐廳,時間基本都在3個月左右,有的堅持了小半年,而有的甚至更短——“開業9天宣布倒閉”、“開業第三天就想關店”……
觸目驚心,令人感慨。
◎圖源:網絡
如果說5-6月份生意整體慘淡,不少餐廳的營業額普遍下降20%-30%,那么進入7月份,餐飲行業似乎迎來了“小白創業”的第一波倒閉潮,同時,一個事實也非常殘酷:餐飲的存活周期在不斷縮短!
一點財經曾在去年7月發布過一組行業調研報告,稱餐飲行業有一個“18個月的死亡周期論”,調研顯示,過半的餐飲新商戶存活不到18個月!而如今再看,對于上半年剛“折騰”好門店的小白創業者來說,18個月已是“超長待機”,大部分的小老板還沒嘗過旺季的甜頭,就遭遇了滑鐵盧。
從業4年、見證“餐飲掙扎周期”的狗哥,是一名二手餐飲設備回收老板。說到今年的變化,他格外感慨:
一是反差明顯,上半年開的有多快,現在倒的就有多猛,上半年(第一季度為主),是設備收不進來,全是賣庫存,籌備開店的人非常多;而到了6月份明顯反轉——設備賣不出去了,出貨量下降了20%,每天都是催著他去收貨的倒閉餐廳。
二是閉店清盤的餐廳,以小白創業為主。新人和餐飲老炮的占比大約為9:1,數字令人咋舌。
三是純外賣店和火鍋店、飲品(咖啡)店回收較多。這幾個品類算是小白創業重災區。
問及對他們這個行業的影響,狗哥笑稱:“我們外出拉貨,工人師傅的餐標一頓25元,以前也就能吃個盒飯,今年,他們(跨界小白)打價格戰,四個工人能吃一桌菜……這種‘慈善式’開店,也加速了餐飲的出清周期。前兩天接手的一家店,剛開半個月就死掉了,加盟費、門店租金七七八八投了十幾萬,就半個月啊……”
◎狗哥在設備回收現場 供圖:受訪者
02
7月或將成為大洗牌分水嶺
下半年才是真艱難!
其實,早在去年12月,就有業內人士“預測”了半年之后的閉店潮:
假設一家新店在年底開始籌備,裝修一到兩個月,因為趕上春節,又耽誤大半個月。真正迎來旺季,大概在3月份之后,上半年因為整體市場的放開,可能會迎來一小波復蘇,帶給老板們第一波信心。“但這個復蘇是暫時的,且會吸引更多人看到紅利入局。如果不去轉化你的客流、更新你的產品、提高復購和忠誠度,那可能6、7、8月就會特別慘。”
“今年的餐飲業,不干不死心,干了,死的心都有了……”
一名貴陽的新手老板坦言,自己所在的城市,某條街商鋪,去年有一半都是空的,今年年初卻全部開滿,光是粉面館就有3家,出現了嚴重的供給過剩。而入夏以后,更是一夜之間被填滿,大部分都是燒烤店,“附近一公里內就有8家,甚至變成了燒烤一條街。”
隨之而來的是門面租金大幅上漲,去年月租金1萬元左右,今年漲了2000-5000元還是一鋪難求,以前的租金是兩年遞增10%,而今年有的直接上漲30%。
◎煙大小吃街上,客流不少,新店更多 攝圖:內參君
一家成都開業2個月的輕食私廚老板“蘿卜媽媽”告訴內參君:自己的開店過程“非常簡單粗暴”,起因就是在小紅書上刷到了輕食的培訓視頻,隨后花3400元,報了線上課和代餐粉的課,根據機構提供的數字來做配方,“在家里嘗試很好吃之后,開始計劃創業。培訓機構老師建議我這種餐飲小白從私廚做起,有一定穩定客源后再逐步開門面和做線上。”
投入雖然不大,但蘿卜媽媽很快發現,給家人做和向外創業是兩碼事,做私領需要拓客,也需要大量的人脈資源。目前,她還在堅持中,“好在投資不大,不要輕易否定。目前經濟形勢下,還有哪個行業特別輕松呢?大家都在努力堅持,期待迎來春天。”
◎蘿卜媽媽的輕食產品 供圖:受訪者
為什么上半年高調做餐飲的創業小白,如今紛紛遭遇坎坷?這里主要有幾個原因:
1、開店過于迅猛,市場嚴重飽和。企查查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新增門店數量接近130萬家,其中4-5月份新開門店60萬家,已經算是“狂飆式開店”了。但僅6月這一個單月,新增門店就將近45萬家,截至6月底,全國已新開166.9萬家……(僅統計行業為餐飲業,不包含部分注冊名字包含“餐飲”的零售和食品等相關企業)
各個餐飲旺城都在承受“飽和之痛”。“當真是開店的比吃飯的還多!”
2、“認知偏差”是小白創業失誤的罪魁禍首。不少人看到身邊的餐飲店生意紅火,認為這門生意好做,卻沒有看到“70%的餐廳倒閉,20%的餐廳維持,只有10%的餐廳火爆且被關注”;還有的小白能做兩道菜、或者之前做過媒體或廣告行業,自認為身懷技能,比傳統的餐飲老板起點高,殊不知對餐飲的了解甚少,“輕敵”導致失敗。
3、“窮開店”讓新人畏手畏腳。“就業不行改創業”,不少今年入局的跨界創業者,是大廠被裁員工、寶媽、應屆畢業生等,實際上手頭并不寬裕,有的甚至借錢開店,沒有資金概念,“想用10萬元干出20萬元的事業”。本以為能夠快速回本,怎料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一時半會兒還沒回過神,就“扛不住了”。
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早就說過:餐飲不是窮人生意。長久以來,餐飲被認為是個低門檻的行業,但真正做了這行才會發現,餐飲處處是門檻,賺錢并不容易。很多餐飲老板都曾踩過無數的坑,交過大筆的學費,最終才獲得成功。
4、價格戰成為普遍,事實卻是“殺敵1000,自損999”。上半年,蜂擁而至的創業者開始打起價格戰,同時也倒逼著整個行業進入了“9.9元時代”。價格戰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企業利潤空間的壓縮。對于有實力的連鎖企業來說,價格戰或許還能扛一扛,但是對于中小品牌、新人老板來說,不僅打不死對手,還有可能被各類成本反噬。
一位做商鋪租賃的員工坦言:“一邊瘋狂倒閉,一邊瘋狂開店。今年的餐飲業,用兩個字形容就是“失控”。今天這家剛撤店,下一家明天就要進場裝修……”
03
小白陷入“閉店危機”
警惕后續連鎖效應
這波倒閉潮的迅猛,讓不少餐飲人心生恐慌。新手小白、餐飲老店、頭部品牌陷入“三國殺”的局面,并各自持有一定的底氣。面對可能接踵而至的大洗牌,已經歷經過三年疫情、好不容易堅挺過來的餐飲人們,又該何去何從?
其中一個可見的事實是,創業難民們逃離餐飲,或許會讓“內卷”狀態有所緩和。但,依然會留下一系列連鎖效應。“攪局者強勢入局亂出牌,留下一堆爛攤子。”一名餐飲人吐槽道。
不少老板坦言:大家還是要認清趨勢、看清現實,無論是新手小白“價格戰”,還是整體消費的“弱復蘇”緩慢進行,餐飲人要接納“史上最長淡季”的到來,且性價比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以前可能慢悠悠也能掙錢,但在今天,如果在總成本、價格、品質上沒有優勢,很有可能會加速淘汰出局。
如何在未來的2-3年,長期保持性價比優勢?這或許是老板們需要反問自己的。
1、謹慎投資,保存實力,穩中求進。如論你是否入局餐飲,“動作”一定要小。比格比薩創始人趙志強認為,這兩年盡量不要盲目創業,消費端來看,消費力減弱,消費端內卷;供給端來看,能挺過疫情的都是武林高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新人進入,供給端也十分內卷。
2、不要輕易參與價格戰,相信市場有“撥亂反正”的周期。雖然卷出天際,但另一種觀點認為,市場還是有好的信號,市場競爭永遠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今年下半年開局面臨“倒閉風暴”,而10-11月份或許才迎來真正的閉店潮,“那些產品立不住的、亂搞低價的、割韭菜的、位置差的,幾乎都會撐不住。”
3、修煉內功,相信產品主義才是終極大法。流量是一時的,而“留量”才是永恒的。跨界小白擅長的是流量,自認為懂的是營銷,殊不知餐飲鏈條長、環節多,餐飲的底層邏輯永遠是產品。“我們在回收設備的時候,看到一些年輕的老板快進快出,菜單還沒規劃好就敢開業,最后摸清楚餐飲是個微利生意,又火速閉店。”狗哥坦言。
4、趁行業更替,吸引優質人才,為接下來做好組織力儲備。小白也不是白白倒下的,也有總結沉淀、成長的周期。無論是鋪面的抄底還是人才的抄底,一些餐飲老手們正在暗中觀察,靜候好時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